“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这是国人最古老、最具有历史、最实际的投资方式。在如今的太平盛世,古玩交易市场异常火爆,古玩字画精品的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全国人民都在搞收藏,但古玩交易市场背后却并不是人民所期望的那样,有很多见不得人的秘密。 与大众收藏关系最为亲密的古玩交易市场、旧货交易市场异常热闹。然而,在这背后,却是一块中国文物交易的灰色地带,依照现行的《文物保护法》,文物政策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古玩、旧货市场中充斥着非法交易,中国文物交易市场处境尴尬。虽然新的文物政策频繁出台,规定趋于明确严格,但实际上,近年来文物盗窃、走私活动有增无减,演变得愈加猖獗,这都源于利益——昧良心的利益。 古玩交易市场脱胎于清末民初的“鬼市”,当时,落魄的清朝遗老遗少们,在天亮之前,借助半明半暗的光线,带着家藏的古董到街边贩卖,既避开了熟人之眼,还做成了买卖,这种古玩交易沿袭成市,便形成了古玩交易市场,一直延续至今。北京潘家园古玩交易市场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发展为以天雅古玩城、北京古玩城为主的古玩交易中心,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古玩交易市场,全年365天开市,来往买卖的有各色人等,络绎不绝。 1999年之前,当时的旧货、古玩交易市场都是无证经营,是名副其实的“黑市”,城管、文物局和工商等部门再三表明要取缔旧货市场,但是,旧货市场不但没有消失,还越办越大,相关部门的态度不得不由原来的打压转变为默许。现在,这些古玩店基本都有工商部门批准的经营许可证,也有文物部门的经营许可证。 近20年来古玩交易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很多古玩交易从业者感慨万千,北京的古玩交易市场是在“打压查抄”中发展起来的。尽管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出于保护文物的初衷,最初采取了严格打压的政策,但“不能抑制民间收藏的欲望”。 虽然古玩交易市场的经营得到承认,最早是允许以“旧工艺品”的名义经营古旧文物,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但是一直没有明文规定,更没有切实可操作的执行方针,延续至今,古玩交易市场在经营和管理上仍旧没有得到有效改观,乱象丛生,亟待改善和规范。 古玩城、旧货市场很多都是以经营“出土”的真假文物为主。古玩交易市场的文物种类和时代非常复杂,然而,在这些数量众多的赝品中,也夹杂着比重不大,但数量不小的流通文物,它们来源不明,品种繁多,几经倒手,而其中文物价值最高、数量最大的当属那种不能在拍卖场上拍的文物,例如汉唐陶俑、青铜器、高古玉等,由于这类物品受到《拍卖法》的限定,不能在公开的拍卖市场上进行交易,所以混杂在古玩交易市场的赝品和工艺品中,成为地下黑市交易的主要品类。这部分散落民间的文物既得不到国家相应法律法规的保护,也难以得到相应的市场价格。杨实将这部分文物称之为“超生与私生的婴儿”,著名文化学者吴树则将其称为“文物私生子”。 在北京市区各大古玩交易市场发现,这里交易的东西无所不有,上至高古玉器,下至20世纪的民俗用具,种类上则是青铜器、陶瓷、金银器、珠宝玉石、丝织印染、木器家具、石刻陶俑、竹木牙雕,简直无所不包。 据调查,古玩交易市场的古玩的来源主要有三类:一,买家、藏家在市场上交易的旧货;二,以制作仿品为生的手艺人和作坊的仿制品;三,早年流入市场的出土、出水文物,这些文物经过多年流通,几经倒手之后,也找不到最初的来源,成为市场上流通的交易品。以造假的“工艺品”为主,伪造的种类上至博物馆的精品重器,下至日常生活器皿,简言之,只要有市场的就有伪造。仿品主要有民间民俗日常用品;历史和民间流传的艺术品;还有就是高仿的赝品,这类赝品的伪造技术和仿真效果都很高,销售利润也非常大。 在走访各大古玩交易市场的过程中发现,高古玉、汉唐陶俑、石刻这类文物的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当前拍卖市场上的明清文物价格。比如,一尊高约20厘米的汉代陶俑的最低价格仅为3000元,卖家的解释为,“这些东西的文物价值不如博物馆藏的东西,也不是大墓的东西,但能保证是真东西”,“这些东西的价格都不高,买的人也不多,主要是老外”。陕西、河南这些地方的古墓很多,只要不是大墓出土的,从小城市流到大城市,再到北京,几经周转,在市面上流通一般不会有问题。“中国的古墓太多了,很多东西都说不清来源。” 当问及这类古玩交易情况时,店主一般都会强调自己的东西保证是真的,有的店主也会坦言,古玩行玩的就是真真假假,关键是看买家的眼光。“市面上这些真东西,哪件不是出土出水的文物,别说唐以前的东西,就是元代的,明代的,清代的,哪家有传世?”“不去找挖坑的买,在行里买就行,通过长期交往的朋友手中拿货,能不能买到真东西,靠你的眼光。”“城市建设也有文物出土,很多人专门关注建筑工地,收那里的东西。”“只要这些东西不是新出土的,不是盗墓的,都能交易,即便是盗墓盗窃的东西,在几经倒手之后,这些东西的最初来源也没有人能探究清楚。” “只要有需要,都能弄得到”,另一家同样是经营佛雕石像为主的古玩店老板这样说道。老板在“文革”之前就开始收藏,他的镇店之宝就是“文革”期间从石窟撬下来的,很早以前就珍藏起来,绝不出售。2005年,他辞去工作,将收藏的东西搬到古玩城,一部分作为展示,一部分用作交易。老板的妻子在店里看店,他自己则在外面跑货。老板介绍,市面上很难找到的古代佛像,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东西很好找,他有他的路子和货源,主要是陕西、山西、甘肃、河南等地,通过当地的朋友,“有货先是电话联系,发彩信,如果确定要,再过去验货”。不过,他也表示,近年来这些东西的收集也变得困难,“老东西不是说要什么都有的”,“农民的东西比古玩城还要贵,全是乱要价,而且很难断定东西的新旧,很多东西很难说清楚究竟是出土的还是民间流传的”。 当问及这类文物的交易是否违法时,很多店主表示不以为然。“这些东西是在国家批准的市场上买来的,合理合法。” 在交易形式上也多样化,有收藏家和经营者之间的交易,有经营者之间的交易,有盗墓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交易,也有收藏家之间的交易。经营者来自全国各地,操着不同的地方口音,参与买卖的人员各色各样、鱼龙混杂,其中不乏一些混迹于古玩城,为盗墓文物销赃的人员。每个店都有自己的供货人及货源,形成“地方出货,京城销货”的经营方式。据一家经营佛像的店主介绍,他们家很早就开始主营青州佛像造像,在当地积累了很好的货源,价格也相对合理,到现在也能找到货源。一尊略有残损,高约1.5米的北齐时期的佛像,价格也就在20万元左右。很多店主表示,除了大件的上三代古文物外,其他的文物都能在市场上交易。 古玩、旧货市场的东西来源于何方?它们在文物市场上是怎样被交易的?这些东西又流向何处?公开的文物政策疏漏何在?为何守不住日渐稀缺的文物资源?如何有效抵制非法文物交易,防止文物流失?都是应该予以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个古玩交易市场存在不规范,让《文物保护法》形同虚设。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如今的古玩交易市场,那就是“乱象丛生”,这里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管,让古玩交易市场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乱为,这非常不利于古玩交易市场的发展。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2367-1.html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古玩交易市场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