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众多古代艺术品中,部分文物在某一时期因为选料上乘、制作精良而被冠以时代,成为历史上的代表性文物,更是该类文物中的精中之极!比如成化斗彩、明宣德炉。 明 宣德铜炉,口径15.0公分 通高12.2公分,台北故宫藏。 宣德炉因炉底多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印款而得名,为明代铜器铸造工艺中极为珍贵的精品。因为种种原因,真正宣德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现在存世的宣德炉,没有一只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明宣德本朝铸造的标准器,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真宣”,甚至台北故宫里的那几只从紫禁城乾清宫带出去的流传有序的炉子,文博界对其年代都存有争议。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文物界的一宗“悬案”。
明 宣德铜炉,口径13.7公分 通高9.9公分,台北故宫藏。 何为宣德炉?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一般铜需四六次提炼,宣德炉铜材竟达十二次提炼)、造型(铜炉形制)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呈给皇上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明 宣德 铜炉,口径14.6公分 通高10.7公分,台北故宫藏。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简洁的造型、高度抽象的线条、精准的几何关系,这些在宋瓷里被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美学元素,在宣德炉上也能寻见端倪。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吕震战战兢兢地禀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炉,铜还得精炼六遍。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只会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财大气粗,精品意识超强,他当即下旨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炼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于是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经过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 明宣德 金胎錾[赶珠云龙]纹嵌宝石三足盖炉,香港苏富比2008春拍, 成交价:1.17亿港元,宣德炉仿制盛行。 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 1、当代仿。宣德三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由于原料不足,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终于不及。同时底款有了变化。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明 宣德款鎏金双耳小铜炉,高5.7公分 口径7公分,台北故宫藏。 2、明代中期仿。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间,朝野亦需用铜香炉,因宣德炉已经深入人心,遂沿用宣德炉的造型和款式或稍加变化。此时炉的特色是铜色泛黄,器身铸有伊斯兰文。明代中期伊斯兰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致使正德皇帝亦信奉起伊斯兰教,所以当时制作的工艺品如铜器、瓷器、景泰蓝及许多的物品之上多有伊斯兰文(回文)的出现,至明末铸造的宣德炉上亦沿此风,并且楷书、篆书并用。 晚明 宣德款铜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3、明末和清初仿造。该时的工艺美术器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宣德炉仿品制作亦美,并沿用明代的失蜡铸造法,但在造型上与明代相比,惟显灵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红、橙黄等。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还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风月侣”等的篆书方款。 明-清 宣德款 冲耳乳足铜炉,通高7.6公分 口径11.7公分,台北故宫藏。 4、清晚期至民国时期仿。其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有的以翻砂法浇铸,工艺更加粗糙。 明 铜冲耳乳足炉,高11.2厘米,口径14.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 铜冲耳乳足炉,高22.2厘米,口径14.2厘米,清宫旧藏,故宫博物院藏。 明 铜冲耳乳足炉,高6.7厘米,口径10.6厘米,清宫旧藏,故宫博物院藏。 明 宣德款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 宣德款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晚明 宣德款洒金铜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晚明 宣德款铜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宣德炉,全世界没有一件被确认为真品吗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