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范围内关于柴窑产地的争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北地”这两个字展开的。因为《格古要论》在描述柴窑时,第一句话就是“柴窑出北地”,而这个北地究竟指哪里,则成为无数学者求证的主要问题。
中华天青第一杯——仿金银器五曲花口杯收藏: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
目前许多人对“北地”的概念是长江以北就是北地。但在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的文献墙上,我们可以看到,王学武先生经过考察,从古代历史地图、金石碑刻、名人记载、史记县志等四个方面证明“北地”其实是一个古代郡名的简称,而并非泛指长江以北的所有地区。他首先用历史地图证明了北地的具体所在地。
王学武先生解释道:“ 中国在战国的时候就开始设置北地郡,当时的北地郡在长城一线,用于抵御北方匈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全国设置三十六个郡,这三十六个郡中很重要的一个郡就是北地郡。因为北地郡在政治地理位置上处于一个互相拉锯的状态,所以有三迁北地郡这一说。秦始皇时期,北地郡非常大,到了西汉时期,北地郡就越来越小了,东汉时期,北地郡就移到了现在陕西的耀县‘祋祤’古城这个位置。”
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 文献墙
“北地郡的迁移最关键的历史时间点是在三国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将北地郡迁徙固定在了现在陕西的耀县、富平、铜川一带,并且,之后北地郡再也没有迁移过。而后的西晋、十六国、南北朝等等各个朝代,北地郡都在现在的陕西耀县地区,所以柴窑出北地,并不是指长江以北,而是指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北地郡,简称北地。”王学武先生说。
中华天青第一壶——双龙双凤壶收藏: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
除了古代地理地图的证明,在博物馆的文献墙上,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还展示了历朝历代石碑石刻上明显出现北地郡地名的内容。王学武先生说:“柴窑出北地,那么我们从‘出北地’这三个字出发,利用地理地图、古文献、石碑石刻,从战国时代开始,一直证明到清光绪17 年,‘北地’这一具体地名在陕西耀州地区叫了将近1700 年。只是现在的人对‘北地’了解少了,再加之‘北地’又有一个‘北’的方位名词,使一些揭秘柴窑的人‘望文生义’、自解其义,误导了一批学习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