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始于清康熙,兴于雍正,是极为珍贵的宫中秘玩,少数有功大臣得到奖赏,民间难得一见,由于工艺繁琐、耗时长、生产成本高,于清乾隆晚期神秘失传,在清朝100多年的珐琅彩历史中,仅烧出1400件作品,据史料记载,至今仅有400余件,保存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物以稀为贵,由于数量稀少,珐琅在拍卖市场屡现拍卖高价,可谓弥足珍贵。 珐琅彩任何一篇文章里没有阐述和说明,“珐琅”二字源于何处,据说是一个玩瓷器的大家说,这个名字源于法国的一个小镇的名字,当然这也不一定正确。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个说法,其实珐琅彩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在瓷器或者是在其他的釉上,包括紫砂壶和玻璃上,都会有这种上彩的工艺。为何叫珐琅彩?首先从源头说起,在中国事实上采用这种彩料是不透明的,有的源于天然的矿料,本身就不透明,有的釉石做为釉料是透明的。那么,区别于珐琅彩是有一个标准,所有的各种彩色的釉料均是不透明或是亚透明,这是一个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在中国不管是在琉璃上已经有2500年-3000年的使用历史,而且这是原由在民国有一个英国的叫Peter的考古学家在河南发大水时冲出来的春秋战国的汉琉璃,原以为认为中国的琉璃是源于西亚和埃及,他为了证明这个琉璃珠是来源于西亚传于中国,他的朋友在英国帮助他检测其成份,与埃及的琉璃之比较,不是一码事,发现中国的汉代琉璃里面含有硼,而西亚和埃及的琉璃里面没有硼,所以中国汉代琉璃以西亚传入中国的说法不成立,这也是中国的汉代琉璃源于本土。现在的专家有时在做报告是还说琉璃是西亚传过来的,这绝对是错误的。 珐琅彩瓷发展到乾隆时代,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乾隆皇帝儒雅好古,对于康熙、雍正时期遗留宫内的珐琅彩瓷更视为珍宝。除承前制继续在宫中烧制外,并为每件器物配制楠木匣钵,专门储藏于乾清宫珐琅彩瓷的专库内。档案记载:乾隆六年正月初八日,太监于丙森来说:“太监高玉等交瓷胎珐琅红地锦上添花茶碗一对,黄地锦上添花五寸碟一对。传旨:着配匣入乾清宫珐琅器库内,钦此。”乾隆还诏令翰林院的翰林们为这批珍宝整理编日。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康熙、雍正两朝,器型更加丰富,仅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连瓶、葫芦瓶、双耳瓶、棒槌瓶等多种造型、茶壶、酒盅、方盒、盖碗、圆盘,碗、碟类器皿数盆也明显增多。 珐琅彩瓷纯系宫中皇帝后妃们把玩的御用瓷,它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兴趣和爱好,皇帝不仅亲自参加图样设计,而且准烧什么,不准烧什么,都由皇帝钦定。宫中造办处珐琅作内更是分工明确,画师、烧造匠师各负其责。在器物烧成之后,每件物品还要经过皇帝过目品评。最后造册等级:定名入账,陪匣收藏,甚至藏于何处,皇帝都有十分具体的安排。此外,由于珐琅彩瓷烧制难度极大,加之成本昂贵,更使它身价倍增。如档案记载:雍正七年四月,皇帝传旨烧一件珐琅小瓶,直至八月才烧成,其间历时四月有余。依官中造办处的优越条件,烧造一个小瓶尚用一百余天,可见珐琅彩瓷的烧制工艺何等复杂。难怪从康熙中,后期至乾隆中期这六七十年间,流传于世的珐琅彩瓷不过四百余件。 相传历史上在我国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产胡姓人家,世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 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就惊动了官府。乾隆南巡时他的臣子将胡姓制瓷献给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赞美。大臣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 因为种种原因姓胡的不愿意进宫,于是大臣们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烧制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为了表宫里与民间的不同,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叫做 “古月轩”。传说很有味道,但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 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晶。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珐琅彩的彩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学成份“硼”珐琅彩 中有:珐琅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中黄色的成分是氧化锑; 珐琅彩还有用康熙前没见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上述化学成分分析说明了珐琅彩是国外引 入的,文字上也有记载,宫中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于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见珐琅彩确是欧洲进口,由此更可见康熙帝国时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乾隆皇帝以他的艺术鉴赏力、将宫中珐琅彩瓷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此时却是珐琅彩瓷由盛转衰的开始。《饮流斋说瓷》说:“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变为一代盛衰之枢也。政治文化如此,瓷业亦然。”从乾隆中期以后,所谓“康乾盛世”已出现由巅峰下滑的趋势,社会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在这种社会大背景影响下,宫廷中奢华之风,也必然受到影响,而不得不有所收敛。珐琅彩瓷由于造价昂贵,且费工费时,在当时国库财力无法支付的条件下,必然难以维系它的存在。而此时景德镇御窑厂最得力的督陶官唐英,由于提任淮安关税职务,不能亲临窑厂督陶,使御窑厂烧瓷质量下降,很难有大批可供画珐琅选用的上好素胎进呈。没有精良质坚的薄胎瓷为基础,珐琅彩瓷本身也失去了存在发展的先决条件,其生产必然受到极大制约,所以逐渐销声匿迹绝响于时。关于珐琅彩瓷在宫中停烧的确切时间,目前尚无资料充分证明,不过从乾隆中期以后的档案中,已经看不到有关珐琅彩瓷烧制的记载。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6283-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珐琅彩——中华瓷器之王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