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是一种物质,一种有着仅次于金刚石的硬度,经久耐用,在自然界永远不会腐烂的物质。瓷,是一种工艺,是经历无数道工序才能完成的工艺。瓷,是一种媒介,一种跨越国门,让世界最先了解中国的媒介。瓷,是一种记忆,一种沉淀了年代、历史故事和悲欢离合的记忆。 瓷,坚实而华丽。瓷,是五颜六色的,内敛与豪放的,大众与高贵的,中国与世界的……如果说陶的产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起始,那么瓷的发明则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其特殊的身份地位,一直也必将继续伴随着世界文明的进程而发展。 八百年薪火相传 邢窑从北朝后期诞生到元代结束,历经了创烧、发展、鼎盛、衰落到消亡的过程,前后存续了大约八百年的时间,成为古代制瓷窑场中非常罕见的范例,也证实了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一批批、一代代窑工,辛勤劳作,薪火相传,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 邢窑,邢州瓷窑的简称。邢州,从隋代至元代一直沿用的行政区名,大致相当于包括内丘县在内的今邢台大部。唐宋时期的各种文献中提到邢瓷的地方有十多处,有正常叙事或诗词中提到的“邢州土贡瓷器”、“邢瓯”、“邢客”、“内丘瓶”等,有溢美之词的“类银”、“类雪”、“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等,这些记载与赞美成就了邢窑的千古美名,奠定了邢窑瓷器“南青北白”的历史地位。 邢窑遗址从发现至今已过去三十多年了,目前已知的邢窑遗址有三十多处,分布地域涉及内丘、临城、邢台、高邑四县。期间专业人员共进行过四次考古发掘工作,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也证实了邢窑从北朝后期创烧到元代结束的史实,前后存续了大约八百年时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 目前,邢窑最早的遗址位于邢台县的西坚固村和内丘县城关一带,发现北齐时期的瓷器、窑具和废弃的灰坑等。其釉的特点是青中多泛黄,少数泛白。器物特点是器形小,种类不多,以碗、杯、高足盘为主,另有少量的钵、盆、罐、瓶等。窑具种类也不多,以三角支钉为主,另有少量的齿形支具、筒形窑柱等。 到了隋代特别是后期,邢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制瓷窑场数量激增,产品数量也迅速扩大。其产品仍为青瓷主导的同时,各色釉瓷迅速增长,白瓷已经比较普遍。瓷器种类趋于多样化,造型上的立体、挺拔成为隋代的重要特色,透影白瓷的烧制成功也成为邢窑独步天下的拳头产品。窑具中出现了较多的蘑菇形窑柱、喇叭形窑柱和筒形匣钵等,为不同档次的瓷器烧制成功提供了相应的保障。 唐代的制瓷窑场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洗礼,有的已停止生产,但新的窑场不断涌现,遍地开花,相当一部分产品器形明显趋于大型化,种类丰富,多姿多彩,除了日常用品外,建筑材料、陈设、明器、冥器、玩具、佛龛、仿金银、仿铜、陶等产品一应俱全,装饰手段如三彩、彩绘、描金、点彩、印花、刻划、雕镂、贴塑等应有尽有。窑具种类不断丰富,创造了适合各种细瓷烧制的薄体和组合匣钵,窑炉单产提高,细白瓷产量大增等,都成为邢窑鼎盛时的重要标志。 晚唐五代是邢窑走向衰落的时期,除了战乱的因素,也有原材料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井陉窑、定窑等新制瓷窑场的崛起和发展壮大,此消彼长,邢窑已风光不再,相当一部分窑场停火,但在邢窑原烧制区域内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窑场和新的匠人,继续发展着传统的工艺技术,成为薪火相传的接力人,一直延续至元代。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5178-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邢窑——八百年薪火相传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