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郎窑,是红釉瓷制作的又一个高峰。历来就是藏家追逐的名贵品种,被称为“千窑一宝”。但宝石红釉,在明代嘉靖后,已经绝脉。郎廷极的恢复烧制,并无现存的配方可循,可以说就是创造。郎廷极(1663-1715),字紫衡,一字紫垣,号北轩,累耀江西巡抚,督造官窑瓷器,世称郎窑。任何一种创造,都必然历尽艰辛。郎窑瓷器经过千万种胎釉配方,无数次烧成试验,并修建了专门烧制颜色釉的色窑,最后才烧制出接近明代祭红的新品种一一郎窑红。 一、郎窑红的色彩 郎窑红烧成万分困难,即使是同窑烧制窑位、配方相同的一批瓷器,也会因窑位、温度、气氛、时间等细微的差别各不相同。纯正红色非常少见,或多或少都有飞铜、氧化以及变异别见的情况。因而多有过渡色,绝无艳丽的单色,也即必有丰富的发色层次和千差万别的发色。根据发色浓淡、深浅等情况,有近百余种称谓。若用现在的等级标准,一等品:颜色纯净,如红郎窑和绿郎窑;二等品;颜色杂沓,如豇豆红等;三等品;颜色浅淡,白中略带粉红,如孩儿面、美人醉、桃花片等;等外品;色彩暗败,如乳鼠皮、猪肝色,等等。 “白胎烧就彩虹来,五色成窑画作开”。为了“多、快、好、省”地研烧红器,同一器物的里釉、外釉以及底釉往往施上小同的彩釉样本,因而郎窑釉色必然异常丰富。郎窑红系列,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每一件都是在最恰当的 条件下出现,每一件都不可以复制。 古人常用形象的比方,来描述瓷器的色彩、纹片等。比如,茶叶末、豇豆红、蛆酬走泥纹、莵丝纹、牛毛纹等。因而收藏家必须注重生活积累,留心身边各种事物,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综合。比如,我国古人以白里透红为美,常把美人比成“面若桃花”,这样的观音瓶称为“豇豆红”、“美人醉”或“桃花片”,虽不十分贴切,但也可以意会。 郎窑红的包浆 郎窑红收藏,最要紧的是鉴别新老,判断的第一要素就是看釉光。郎窑红虽然是玻璃釉,但是历经百年沧桑,它的光泽会变得十分柔和,和新烧的红瓷有显著的区别。就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条: (一)自然结晶 玻璃相是非稳定相,有自发转变为晶相的趋势。经过几百年的岁月,玻璃相中会出现微小的冰花状结晶相。这种微结晶泪尺度一般在微米级以下,普通放大镜不可见。这对于大多数藏家来说,基本没有条件观察体验。虽然其变化肉眼无法分辨,却能对瓷器的光泽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岁月痕迹 新车和旧车的漆面相比,旧车不管怎么冲洗,都不会给人新车的感觉。对于一件瓷器来说,首先,它的各个部位氧化是一致的,露胎的部位氧化更甚,尤其是底足。我们现在看到的瓷胎的颜色,并不是古瓷本来的颜色;其次,使用的痕迹是不一致的。如果人为做旧,水煮酸咬.,釉面损伤大过;用砂纸牛皮胶打磨,全面消光,则不该磨损的地方也出现磨损:若不全面消光,没有打磨的部位,就会浮光灼灼。古瓷不论什么器型,也无论贵贱,都是用于摆设或使用的。不同的功能.使用过程中的磨损部位和磨损程度导不同的。仿品的做旧往往不能考虑到每个细节。有的甚生不惜自毁容貌烧成时在釉面上撒上脏物,烧成后融入釉质,让人觉得导古窑烧制,落渣形成。也给人一种沁色、包浆、洗刷不掉的感觉,实在是弄巧成拙。殊不知,中唐以后,匣钵装烧,这些缺陷已基本克服。至于磨损的软道的形状,是不能作为辨别标准的,就像擦玻璃一样,不同的擦拭习惯,甚至左右手的使用习惯,都会在瓷器表面留下不同的擦拭痕迹。 (二)亮釉宝光 长期的热胀冷缩,无意间的硫碰,都会损伤釉面,这些伤痕都会对光线产生不同万向的反射,因而古瓷釉光也会变得十分柔和。尤其重要的是,漫反射并不只发生在表层,在釉内也发生。之所以能宝光内发,除了自然结晶和釉面伤痕外,更重要的是气泡层次。古瓷是柴窑烧制,窑具的密封性、温度的可控性、气氛的把握性都存在缺陷。古瓷不论器型大小,烧制时间都很长,最少也要一昼夜,长的要十多天。因而气泡的发育是不同的。电茶壶和柴火烧开水,气泡是不一样的;大火急烧和小火慢熬,气泡是不一样的;烧开水和煮面及稀饭,气泡是不一样的;不同釉料的瓷器,气泡形态和分布是不同的。郎窑红厚胎厚釉,有的要经过多次反复地素烧复烧,因而不同釉层的气泡大小不一,深浅不一,形态各异。在不同的色彩部位,气泡也不一致。在红色浓重的部位,气泡较大而数量略多。因为这里釉层较厚,能够有效阻档气泡逸出,较早形成大气 泡,在熄火降温前的一刻,逸出爆裂,黏度较大的釉汁无力填补空隙,因而留下凹痕,形成橘皮纹甚至棕眼。而在色彩浅淡的部位,因釉层较薄,气泡发育不大便能够迅速逸散,因而留下的气泡较小,釉面也很光洁。这样的气泡状态,在釉内形成复杂的光线反射。因此才会宝光内发。新仿的瓷器若能不惜烧制成本,延长烧制时间,不断在不同方位调节火力,也一样能烧出宝光来。若能长期复杂地巧妙做旧,则几可乱真了。当然,这样的瓷器价格也是不菲的。若做不好,这种剧烈的外力作用,更容易破坏釉面,甚至损伤气泡的表皮,使气泡死亡,导致有些瓷器受沁严重,.显得很脏,成为一眼假的低仿品。 (四)复杂开片 古瓷的开片,多是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形成的,我国古代工匠多数习惯使用右手拉坯,软盘逆时针旋转,所以瓷胎的内应力方向向右上,釉面的开片方向几乎一致。在长期的岁月中传世,反复地热胀冷缩,纹片有延伸的趋势。在器型转折变化较大的部位开片较密,其他部位则相对疏朗,出土瓷片长期受外力挤压或受其他外力作用,形成的纹片又有细微差别。郎窑红因发色无法有效控制,因而一飞铜部位片疏朗,甚至不开片;而釉色浓厚的部位开片较密,而且开片宽大深沉,几不见底。新仿瓷则开片规则,片纹细小肤浅。 二、郎窑红的胎质 郎窑红是名贵品种,它具有康熙官窑瓷器的共同特征,且更有代表性:糯米汁胎、精细无比。这种胎质,确实很像糯米。至于是否用糯米汁和合胎土,增加胎体强度,以适应反复烧制,就小得而知了。不过在露胎处,多氧化成糙米色,也是事实。“釉如瓷之衣”,仿康熙的瓷器,一般是不敢露出胎质的,如同青年演员演绎老人,卸下妆容,必然露出光洁的皮肤一样。郎窑红还有一个特点:密度大,胎体重,很压手。比如对比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同样器型、色彩、规格的碗、盘,康熙的最重,雍正的最轻。 四、郎窑红的工艺 古人无法有效控制瓷器的烧成。即使乾隆时,登峰造极的唐窑,也把瓷器的烧成归功于神助。如唐英在《风火神传》中说“臧公督窑每见神指画呵护于窑火中……”,因而,点火烧窑前要“祀神”,烧成开窑后要“酬愿”。《陶冶图说》中的第二十图明确记载了此种隆重仪式。 古陶瓷由于胎釉材料成分、粒度、杂质的差异和窑内温度分布的差异等,基本都存在程度小同的胎裂、釉裂、气泡、脱釉、意外呈色、表面不平、釉厚薄不一等缺陷,壁厚也不能很均匀,表面凹凸不平,棱线不直,挂釉厚薄不均,露胎处较粗糙,致密度不高。不管制坯成型操作如何精细、手艺如何高超、胎面刮得多平,胎料粒度不均匀都会导致烧结时局部隆起或塌陷,凹凸不平和釉的厚薄均不可避免。而这些缺陷和粗制滥造是有本质不同的。 “脱口垂足郎不流”,是最重要的工艺特征之一。郎窑红釉汁驻停的部位,大多数边沿整齐,挂釉层次清晰。流釉不过底,不能完全归功于“二层台和高圈足”等高超的旋修和造型技术,在郎窑创烧阶段,一定会流釉的。高圈足设计,就是为打磨底足预留空间的。。流釉不过底的本质,在于釉的配方及烧制温度的不同。比如,清代的宝石红釉有这样的一个配方:红铜条、紫英石、碎器片、宝石玛瑙,这种釉的黏度很大。又如对于供御的器物,如饭碗之类,是在高温烧成的瓷胎上,采用了减窑发明的吹红工艺,吹上宝石釉,再次烘烤而成。这是一种不计成本的做法,一般的民窑并不具备烧制的条件。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5115-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脱口垂足郎不流”,为何郎窑红仿品大多有形无神,有色无彩? ...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