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46|回复: 0

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1 14: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在清末外国银元大批涌入中国前,中国币制仍未脱离“秤量货币”范畴,但在形式上已形成“元宝”制。基本形制为圆形钱,大概在清嘉庆年间银币才仿造出新式银元,至此中国的货币脱离秤量货币体系,具有现代形式。 图中金币为光绪丁未年金币,正背两面分别铸铭文及图案。正面铸有双线外郭,内圈有联珠纹。顶边铸右读楷体“光绪丁未年造”六字,底边右读为“库平一两”。珠圈内部直读楷体“大清金币”字样。币背铸有正面五爪金蟠龙一条,祥瑞云朵围绕周围,外部两条,外侧为细线条,内侧有一联珠纹圈。大清金币的造型已接近新式钱币,但是币面上的铭铸仍说明没有完全脱离“秤量货币”体系。 大清金币由于背面图案为一蟠龙,故俗称“龙洋”。因铸行量较小,又属贵金属币,愈显珍罕,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并仍具升值潜力,是收藏者难觅佳品。1998年该枚金币拍卖估价在2,280,000~3,280,000元人民币之间。 背景 以往由于开采量低,黄金从未在中国圜法上扮演重要角色。十九世纪中叶后,全球各主要国家竞相采用金本位制,导致金贵银贬,使银两本位的中国在国际汇兑上亏损巨大,逐渐兴起改革币制之声,但清政 府并不积极。至甲午战败和庚子之变后,因赔款以黄金为计算标准,金银兑价不利造成偿还时所谓的“镑亏”倍增,朝野急谋对策,于是有彷效欧美从速实施金本位之议。 1903年4月 (光绪二十九年三月),清政府于下旨“于京师设立铸造银钱总厂”,随即以机器运转需考虑取水运煤之便改设天津。1905年8月,财政处奏报天津厂于6月开机先行试造铜币。次年(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试铸“大清金币” ,币面加注帝号及岁次“光绪丙午年造”,隔年再铸岁次丁未(1907年)的金币。 外界常批评一两重的大金币价值过高,在实际使用时并不方便;但由于当时正计划建立金本位制,制作金币目的之一是在为也称做虚金本位制的金兑汇本位制做准备,基本构想是用于外.汇兑换,未必要发行作流通用。 由于朝野均对现代货币学瞭解有限,清政府在“元两之争”与“金银本位”之间焦头烂额无所适从。在币制改革争论时病急乱投医,许多版本的样币根据不同的谕示产生,丙午及丁未年造大清金币只是其中之一。晓得这些特殊背景,才能瞭解中国货币史上的许多现象。 有说丙午及丁未大清金币因币面仅刻汉文而无满文,违背大清体制故不被采纳,但尚未查到官方记载文献。虽然视同样币,但存世似有相当数量,由泉界耆宿的论述可略窥一二:1940年11月《泉币》第三期,张絅伯提到“以上两品,原铸者成色较佳。盖当时铸以进呈御览者,为数甚少,不可多得。近时市肆所见,大抵为津厂用原模翻铸之品。虽非伪物,究相区一间也。” 1943年5月《泉币》第十八期)编辑提及张絅伯于1920年间得吉林厂平三钱,意大利外交官罗斯愿以丙午及丁未大清金币一对交换;当时厂平市价一百数十元,而金币每枚不过五十元。到了四十年代,“厂平银币之价犹昔,而金币每品,万金亦不易得。”另戴葆庭在同年9月《泉币》第二十期提到丁未一两金币:“图桉简洁,文字纤秀,与丙午金币,同属稀品。”、“当时以铸额不多,而金本位制又未确定,流入市侩之手,多鎔为饰物,昙花泡影,亦可叹也。民初,其价甚廉。”可知丙午及丁未大清金币虽未发行,在民初之时却有相当数量流入民间。 丙午及丁未大清金币问世时,中国产金量甚微且国力衰微,缺乏推行金币的条件。美国造币厂1907年度报告估计中国开采总额是纯金6,771公斤,占全球产金量比例仅略超过百分之一。2007年,中国生产黄金276吨,相当于全球黄金总量的十分之一,超过了南非的272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1949年,中国黄金产量仅4.5吨。改革开放后跻身世界主要产金国之列,2009年中国黄金产量达到310吨,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 丙午金币以边道及龙外侧云朵大小,有齿边小云版、光边大云版之分。丁未金币亦有大、小云版,以大云版为罕见,另有合金材质。 贴图为广东收藏家默斋主人吕公志强于2007年北京诚轩秋拍的光绪丙午及丁未年造大清金币各一枚,成交总价含手续费前者为人民币78.4万元,后者为106.4万和吕公珍藏币一枚。

1.jpg

2.jpg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