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03|回复: 0

洋彩:清代最受喜爱的瓷器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4 16: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雍正 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

洋彩实为乾隆初年宫廷制瓷的创新杰作,更因其长期存于深宫且数量稀少,专供帝王闲暇时赏玩,举世罕见,成为了极其珍贵的皇家艺术珍品,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巅峰时期的最高水平。
2016年春拍,中国嘉德推出的珐琅彩瓷与洋彩瓷成为瓷器部门的两大亮点。“清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以2242.5万元成交,“清乾隆洋彩八吉祥莱菔瓶”则以920万元成交。

清雍正 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

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珐琅彩瓷是极为名贵的品种,尤其在清代,珐琅彩瓷是专为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其瓷质细润、色泽鲜艳,与宋汝瓷、元青花并驾齐驱。洋彩实为乾隆初年宫廷制瓷的创新杰作,专供帝王闲暇时赏玩,是极其珍贵的皇家艺术珍品。
洋彩“八吉祥”莱菔瓶因瓶形似萝卜,又名“萝卜瓶”,为清康熙时期景德镇新创瓶式,以各类单色釉及青花为多,洋彩者极为罕见。梳理文献中“洋彩”一词,始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陶务叙略碑记》。可知洋彩与珐琅彩同使用珐琅料,且绘画技法上多摹仿西洋。因其长期存于深宫且数量稀少,专供帝王闲暇时赏玩,因此洋彩成为了极其珍贵的皇家艺术珍品,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巅峰时期的最高水平。
“莱菔”谐音“来福”又具吉祥之意,故受到宫廷青睐,康熙晚期至乾隆时期,官窑均有烧造且品类丰富,这件洋彩八吉祥莱菔瓶是对后世瓷器生产有着深远影响的乾隆精品瓷器。
此瓶瓶器口微撇,颈部细直,肩部宽硕,腹部至足端逐渐内收。整体形象状似“萝卜”,故名“莱菔尊”。瓶身以粉彩装饰,“粉彩”在清宫档案称其为“洋彩”,顾名思义应为模仿西洋风格的釉彩,康熙末期已有烧造。

清乾隆 洋彩八吉祥莱菔瓶

雍正年间无论官窑民窑,粉彩器的数量与质量均发展迅猛,色彩逐渐摆脱“五彩”对其影响,加之画法又吸收绘画的“没骨”技艺,已让“粉彩”愈加妩媚动人,彻底颠覆了“五彩”的主导地位,大大促进了乾隆以后“粉彩”唱主角的必然性。乾隆继位后,宫廷艺术在雍正高雅清秀的基础上得到良好发展,尤以早期作品堪称经典,在此瓶上可窥一斑。
乾隆皇帝笃信佛教,在器物装饰方面也大量运用、借鉴宗教纹样。“莱菔瓶”上的 “缠枝莲”和“八吉祥”均有深意。“莲花”在佛教中是高洁的象征,在汉文化的审美中也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清乾隆 洋彩八吉祥莱菔瓶

所谓“八吉祥”是佛教的八种至宝,各俱殊胜意义。
“法轮”表示“大法圆满、万劫不息”,“法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宝伞”意为“张弛自如、曲复众生”;“白盖”喻为“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莲花”显现“出五浊世无所染”,“宝罐”引申“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金鱼”象征“坚固活泼、能解坏劫”,“盘肠”比赋“回环贯彻、一切通明”。

清乾隆 洋彩八吉祥莱菔瓶

此瓶所绘“莲托八宝”纹样及构图也受到雍正朝影响,可资比较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青花缠枝八宝纹瓶”绘画流畅通达,枝蔓无不“穿枝过梗”,花卉也皆俱“饱满层次”,加之施彩极为华丽,彩料深浅过度柔和,使此器的繁复之美较一般乾隆器难以比肩。
在传统的观念中,清代康雍乾三朝瓷器中,珐琅彩瓷是最名贵的,它们是清代瓷器的精华。理由一是存世量极少;二是由于实物均是清宫造办处精心烧造之物,白瓷薄胎由景德镇特供,色彩丰富艳丽,层次清晰,纹饰精美;三是烧造时间很短,前后约四十年(康熙后期至乾隆二十年);四是秘藏宫苑,很少为世人所见。
在认真阅读清宫档案后,才会明白珐琅彩的烧造数量、地点和时间的真实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宝伞”意为“张弛自如、曲复众生”

仅雍正四年,皇帝先后23次赏出珐琅彩瓷266件,赏赐如此之多,当然烧制的数量一定不少,因此,珐琅彩瓷存世量的多少首先决定于当时的产量。其次,珐琅彩的在世量还决定于烧制后的去处:清宫档案记载,一般有四个去处;一是乾清宫收藏,二是各宫殿陈设,三是大部分给膳茶房作实用器,四是多余的存到瓷库。
在搞清清宫烧制珐琅彩的数量后,还有必要搞清它的烧制地点,因为它也和珐琅彩的存世量有关。有一种说法,珐琅彩瓷器只在清宫造办处烧造,这是不准确的。乾隆五十四年,造办处已不再烧造瓷器,而据清宫档案记载,道光四年九江府进贡珐琅彩瓷750件,说明景德镇也烧制珐琅彩。

“白盖”喻为“遍覆三千、净一切乐”

乾清宫除收藏珐琅彩瓷外,还收藏甜白影青瓷,收藏量最大的是洋彩瓷。皇帝对珐琅彩瓷的生产下过御批,同样也对其他瓷器下过御批。因此,从生产量、赏赐量、收藏量等综合考证,珐琅彩瓷在清代不是最名贵的。
乾隆年的瓷器档案中,除频频出现的瓷胎画珐琅或珐琅彩瓷之外,还有一种瓷叫“洋彩”。
洋彩也是一种珐琅釉,只是绘画装饰上模仿西洋绘画而已。从清宫档案上看,洋彩瓷进宫较多,模仿西洋绘画不仅是为了出口,也是帝皇审美意识的转换。当年出口到国外的瓷器,图样往往由外国人提供,一般称之为洋瓷。国内现存的洋彩与出口瓷、洋瓷的画样、瓶形,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洋彩瓷也被称为洋彩珐琅瓷,它和珐琅彩瓷只是叫法不同。

“法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

由此可见,清代的洋彩瓷,从釉彩的角度来看,都属于珐琅彩瓷,其区别在于它们画风的不同,珐琅彩瓷只是这种瓷器的初级阶段,而采用西洋画法的洋彩瓷应是这种瓷器的高级阶段。
洋彩瓷之所以能超越珐琅彩瓷,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成就,也在于皇帝的喜爱。清代陶瓷艺术家唐英在《陶务叙略碑记》中说:“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说明洋彩瓷的整体水平已远远高于珐琅彩,这可能是乾隆十年后为何珐琅彩瓷越烧越少,而洋彩瓷大行其道的原因;在乾隆朝,洋彩瓷已成为宫内的主要陈设瓷。

“盘肠”比赋“回环贯彻、一切通明”

此外,珐琅彩瓷和洋彩瓷上常点缀诗句,珐琅彩瓷上往往是古人的诗句,洋彩上则多是乾隆的御制诗,如“御制诗洋红地洋彩轿瓶”“御制诗洋彩四方一同尊”等,足见洋彩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
洋彩瓷器形华丽奇巧、图案新颖。如瓷胎掐丝珐琅大花尊、鎏金刻花瓶、金釉珐琅碗、洋彩瓷绣墩等,再加上各式如意、文房用具、法器、佛像,可谓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把中国瓷器制造推向高峰。而相比之下,瓷胎画珐琅只能用清秀、淡雅来形容,器形单一朴实,因而逐渐失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