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36|回复: 0

接受过“祭拜”的古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8 17: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方面都有极高造诣。苏轼诗集在宋代屡经刊刻,传世较多,宋嘉泰年间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因有陆游题序声名显赫,倍受世人称赏。

  相较于其他宋刻本,《注东坡先生诗》有三大优点:一是收诗多,书中的卷四十一、四十二两卷《追和陶渊明诗》一百〇七首及书后附施宿所撰《苏轼年谱》,为他本所无;二是注文善,书中释文为吴兴施元之与吴郡顾禧所注,其在考证人物,援据时事方面胜于他本;三是版刻精美,善写欧体字的书法家傅穉手写上版,字体俊秀,加以纸白墨黝,刊印至精,深为藏书家所喜爱。

  宋刻《注东坡先生诗》,清翁方纲和黄丕烈分别收藏过两部残本。

  乾隆三十八年(1773)内阁学士翁方纲(1733—1818)在北京购得宋刻《注东坡先生诗》,此本曾经明锡山安国、毛氏汲古阁、清初商丘宋荦、揆叙等名家递藏,属无价珍宝。翁方纲因此自号“苏斋”,并名书室“宝苏斋”。每年腊月十九,苏东坡生日,翁方纲召集亲朋好友、硕儒名彦,展示此书,焚香祭拜。翁方纲、桂馥、阮元等跋识、观款尽留书上,又有翁方纲四十岁小像,顾莼泥金梅花,东坡生日消寒各图等,至为佳善。清末湘潭袁思亮在京为官时,以万金之价购得。不料数年后,位于北京西安门外的袁宅失火,火势猛烈,延及此书,袁思亮几欲以身赴火,与之俱焚,幸为家人拼死冒火救出。此书过火未毁,如有神物护持,成为清代书林神话。然而多册书口、书脑严重受损,各卷内容及题跋损毁,后世称之为“焦尾本”。今分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及汉学研究中心。

  清乾嘉时期著名藏书家黄丕烈(1763—1825)藏《注东坡先生诗》的故事,发生在黄与其同乡书友潘奕隽、周锡瓒间。周锡瓒(?—1819),吴县(今苏州)人,字仲涟,号漪塘,又号香严居士,喜藏书,精鉴别,为当时巨擘,与黄丕烈极相得。潘奕隽(1740—1830),吴县人,字守愚,号榕皋,又号水云漫士、三松居士,晚号三松老人,著名书画家。

  黄丕烈居苏州,藏书处名“百宋一廛”。他曾看到翁方纲旧藏宋本《注东坡先生诗》,艳羡不已。恰好书友周锡瓒藏有与翁本同版的二卷残本,为卷四十一和四十二,正是苏轼所作《和陶渊明诗》,曾经季振宜收藏。黄丕烈收入宋版“两陶集”而筑“陶陶室”之时,便有意购此和陶诗并贮,但苦于财力不足而作罢。三年后,黄丕烈与潘奕隽在周宅得见此本,潘奕隽竭力怂恿黄购入。黄丕烈将书与康熙年间宋荦的重刊本校勘,发现重刊本注释内容多有残缺,知原刻本之珍贵。七十高龄的周锡瓒则钦佩黄丕烈 “藏书又能读书”,便将珍藏四十年的残本慨然出让。黄丕烈如愿以偿,将书重新装帧,并配制木质书匣,存之“陶陶室”,与两部宋刻《陶渊明集》一起庋藏。

  同年腊月十九,黄丕烈欣然携书从“陶陶室”出发,寻访潘奕隽共祭苏东坡,不巧潘氏外出。夜深人静,黄丕烈想起早年翁方纲宝苏斋东坡生日的雅集,感慨万千,随即捧出这两卷《和陶诗》,题写绝句四首,其一为:

  东坡生日是今朝,愧未焚香与奠椒。

  却羡苏斋翁学士,年年设宴话通宵。

  后来潘奕隽看到黄丕烈题诗,深为感动,也和诗四首。

  黄丕烈藏本散出之后,又递经汪士钟、杨氏海源阁收藏,20世纪30年代,周叔弢先生倾力将此宋刻《注东坡先生诗》的两卷残本收归己有,使之与宋版《陶渊明集》和《陶靖节先生诗注》珠联璧合,恢复了黄丕烈“陶陶室”旧藏的面貌。1952年,周叔弢先生“化私为公”,将“两陶集”和此两卷《和陶渊明诗》,以及其他珍贵善本700余种一起捐献给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

  2000年,常熟翁同龢旧藏《注东坡先生诗》宋景定年间补刊本,历尽艰辛,又由海外入藏上海图书馆,再次续写了一段书林佳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