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藏有一枚宝浙局铸造的角头通正隆版乾隆通宝小平钱(见图),系从网上觅得。该钱直径24.7mm,重3.9克,老生坑,包浆老道,属开门见山之物。此版别甚为罕见,据笔者从钱币专业网站古泉园地网的不完全统计,能见到的不过寥寥数枚。 角头通正隆版乾隆通宝小平钱 清代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开铸通宝钱,浙江在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设浙江省局。顺治时浙江钱局共铸钱8年。康熙六年,浙江钱局恢复开铸,康熙十三年又令停铸。直至康熙三十五年,当时的浙江巡抚奉文开设浙江钱局于杭州府大仓前(今体育场路东宝善桥西堍)。康熙三十八年停炉,改为永济仓。康熙时浙江钱局实际铸钱为10年。至雍正八年(1730年),奉旨开铸,局址改在原祖山寺基地(现凤起路西端),名为宝浙局。宝浙局铸造的制钱,种类较多。在光绪末年停铸前,每有改元必铸新钱,九代皇帝有九种年号钱。
宝浙局是清代开设较早、铸期较长、铸量较多的钱局之一。据《清朝文献通考》和咸丰年间唐与崑纂辑的《制钱通考》记载,乾隆五年以后宝浙局的年铸钱量为128613串(1串为一千文),道光二十几年的年铸钱量为129600串,略多于同期宝苏局的铸量,是宝福局铸量的近三倍,可见宝浙局的铸造量在地方局中相对还是比较大的。当然,还是远远小于云南、四川等省的铸造量。《制钱通考》在述及乾隆通宝背文清书宝浙钱时明确指出:“浙江宝浙局岁需铜四十六万余斤,向采买洋铜二十五万余斤,采办云南金钗厂低铜二十余万斤,又委员赴湖北汉口采买白铅、点锡四十余万斤,一同运回浙江省配搭供铸。一年铸钱十二万余串。”此处的白铅现在学名叫做锌。由于用纯铜铸钱比较困难,清朝制钱所含成分除极少量的杂质,如银、铁、砂等外,在法令上,规定是参入白铅制为黄铜。清朝顺治、康熙、雍正的制钱常标榜为“不爱工、不惜铜”,所以私毁现象较为严重。到了乾隆五年(1740年),浙江布政使张若震奏言:“钱价之贵,实由私毁。欲清其敝,当绝其源。访之旧时炉匠,咸云配合铜铅,入加点锡,即成青钱。设有销毁,但可改造乐器,难做小件,民间无利可图。”此建议被清帝采纳,《制钱通考》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 乾隆时期,是清朝国力鼎盛期,社会经济繁荣,民间日常交易以制钱为主。虽然清廷规定用银两缴纳赋税,但实际上制钱也是重要的缴纳手段,制钱流通日益广泛,清朝统治者不断增加制钱的铸造。乾隆通宝宝浙局制钱,系清高宗弘历乾隆年间(1736-1795年)铸造,钱体正面铸乾隆通宝四个汉字,背铸满文宝浙两字,具体又因文字风格、直径大小等可细分为上百种版别。笔者上述的正隆版乾隆浙局钱,隆字右边下部的“一生”写作“正”字,因特征明显,深受清钱收藏爱好者喜欢。正隆版根据钱币正面“通”字的写法不同分为角头通版和工头通版,其中后者相对多见。而角头通正隆版由于存世量极少而难得一见,市场价格也日趋昂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