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1|回复: 0

铜镜里的中国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9 16: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一中曾经讲到关于“铜镜”的一则“异事”。其文如下:“予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人或曰:‘此夹镜也。’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就使焊之,则起声当铣塞,今扣子,其声泠然纤远。既因抑按而响,则铜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
1.jpg

将这一段翻成白话,大概意思是沈括在安徽亳州得到了一面古镜,用手在上面抚摸,在镜面的中心,就发出如同烧灼龟甲的声音。有人说,这是一面有夹层的镜子。但是夹镜是铸造不出来的,必须要将两面镜子重合才行。这个镜子非常薄,没有一点焊接的痕迹,恐怕不是焊接成的。即使真的如同那个人讲的,镜子是焊接合成的,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沉闷的,现在这面镜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细悠长。况且,既然压了以后才能发出响声,那么刚铸造的铜镜就应当破掉了,柔铜不可能这样清亮光洁,沈括访问了所有铸造镜子的工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宋朝是传统手工业发达的时代,能工巧匠倍出,现在很多镜工竟然“惘然不知”,可想而知,沈括手中这面铜镜铸造的如何精致了,这也能难怪沈括特意在《梦溪笔谈》中将其列入“异事”了。
2.jpg

中国能够制造青铜镜,差不多有四千年的历史。能够与中国相比的,是埃及,埃及在四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有了金银、青铜等金属镜子。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铜镜,应该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四面商代晚期的铜镜。其形状为圆形,有的背面铸有叶脉纹、连珠纹等纹饰,中央有半环形钮,制作的有些粗糙。西周和春秋时期,铜镜的发现也不多,说明在青铜礼器发达的时代,青铜生活日用品的生产并不发达。中原以外,出土的铜镜,以甘肃齐家文化为最早。它的历史比殷墟更早,可见中国的西北先民在冶铜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其直径为九公分,厚度约有半公分,表面光滑,背部有图案装饰,且有钮可以穿绳持拿,与后世的镜子没有多少区别。

3.jpg

在没有铜镜之前,中国人要想照镜子,只能借用能够反射面容的平面物体,譬如静止的水面。所以当时,人们如果想要照镜子,就必须到河边,伏在岸边从河水的反射里观看自己的容颜。后来发明了陶器,开始用水盆盛水就近照容,比起走出门到河边照镜子,轻松了不少,而且效果也比有波纹的溪水照面来得好。所以,中国原先的镜子名字称作为“鉴”,字源为“监”,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就写作成一个人弯腰向盆里观看影像的模样。以水盆照面虽然不像铜镜需要花费购买的费用,但是它的反射效果非常差,而且不能携带,以满足不时之需。因此,当冶炼金属进步后,人们有了较好的制造镜子的材料,这种原始的方法就被逐渐淘汰了。

早期的金属中,反射效果最好的是银,但是,直到现在,考古发掘尚未见到商代以前有银的器物,现在存在的也只有一两件镶嵌银的铜器。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缺乏银的生产。至于黄金的器物,也只是出现在数量极少的小件首饰上,因此能够制造镜子的金属,只剩下铜,但是,在铜的冶炼初期,它也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材料,其冶炼的目的为了祭祀与军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到了战国时代,中国封建制开始确立,青铜礼器衰落,冶铁开始兴盛,大量铜镜才出现。

湖南长沙发掘出的战国时期的楚墓,约四分之一都随葬有铜镜。楚国的铜镜主要有山字纹镜、蟠螭纹镜、四兽纹镜等,往往以细密的羽状纹作为地纹,制作十分精致。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铜镜可以作为中原地区的代表,工艺已经十分精湛,有金银错镜,镶玉嵌琉璃镜,镜面与镜背分别用含锡量不同的青铜制作成的复合镜等。此外还有武士骑马持剑与野兽搏斗的狩猎纹镜等,表现社会现实,非常生动。

为什么铜镜里要掺锡,主要原因是青铜的合金成分与其成色和性能有一定的关系。当锡的成分递增到十分之四时,其成色就由赤铜、赤黄、橙黄、淡黄以至于灰白。白的反光效果最好,但锡的价格颇高,而且锡假若占四成以上,会造成铜镜的质量问题,太脆,容易碎裂,不能经久耐用。故而,铸造铜镜时,锡的成分一般只是三成左右,这样一来,质量过关,颜色也能达到近灰。镜子铸成,为了增加白的成色,加强光线的反射效果,便用锡和水银的溶剂,摩擦镜面使其光亮增加影像效果。因为人们购买镜子频繁使用,所以,使用一年后,镜面通常模糊,所以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磨镜子的职业。
4.jpg

在秦汉时,也出现过用铁铸造的镜子。这类镜子通常又以金银镶嵌,不过,因为铁铸的镜子,太脆,很容易掉落摔坏,而且最重要的它会氧化生锈,所以,被淘汰了。

铜镜的形状,自古以来绝大多数是圆形的,原因有几个,一是铜镜从水盆照面进一步发展而来,水盆从出现一直多是圆形,故而,铜镜也随之铸成圆形。二是人脸的形状基本属于圆形,不必浪费材料。三则,从铜镜铸造工艺角度来看,圆形的容易铸造的完美,少残次品,同时没有棱角的器物也便于人们携带使用。当然魏武帝曹操就独爱菱花镜,以及唐朝将铜镜铸成多角以及花瓣形,甚至不规则的形状,这毕竟比起圆形的铜镜来看,只是少数。

早期的铜镜背后都铸有钮,便于绳索穿过持拿,大概唐朝到宋代开始,铜镜的制作就开始不设计钮,而是直接安装手柄了。这样的改变也是时代的进步,绳索柔软,持拿过程中,很不稳定,但是,改成手柄这些问题都不会出现了。
5.jpg

铜镜的大小,也并没有一定规格,大的有直径几十公分的,小的也有三五公分。譬如西晋洛阳仁寿殿前的镜子,竟然高达五尺,站在面前,整个人都能显出人形,这样大的镜子,历史上也不多。大概皇帝为是为了让上朝的官员整装用的。大的有,小的也有,《左传》中记载:“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鉴予之”,鞶鉴就是这一类小的镜子,大概不超过三公分。

中国自从发明了镜子,除了有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还赋予了其他方面的功能。譬如“辟邪”。大概从汉代开始,中国人认为铜镜的可以使邪物不能隐形,妖魔鬼怪见到镜子必然要回避,所以,铜镜开始有了辟邪的功能。《抱朴子》写道:“道士以明镜九寸悬于背,老魅不敢近,若有鸟兽邪物照之,其本性皆见镜中”,背后背着一枚镜子,就能让鬼魅不敢近身,那么,道士辟邪的符箓还有存在必要吗?这颇有点“吃自己的饭,砸自己锅”的味道。《抱朴子》中还对这一“成果”,用事例来说明。“昔张、盖二人并精思于云台山石室中,忽有一人黄练衣葛巾到其前曰:‘劳乎,道士辛苦幽隐’。于是二人顾镜中,乃鹿也”。铜镜竟然把鹿精现形了,这样的好事,当然很吸引人。所以,人们将镜子悬挂门前,再辅之以八卦符号“镇压”,家宅安宁,竟然绳厥祖武了。
6.jpg

十六世纪,大约明朝中叶的时候,欧洲开始生产玻璃镜子,这是划时代的,它不仅反射清晰,而且不用年年打磨,可大可小,可方可圆,携带轻便,随之风靡世界。中国人开始接触这种镜子,应该是在十八十九世纪,一上手,便彻底抛弃了从前沉重的铜镜,“好讲古”的中国人,即使连“辟邪”这样传统的,也不再遵循,改为玻璃镜高悬门头之上,彻底“与时偕行”,“国货”不再吸引“尚古”的中国人,反倒“洋货”的时代到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