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17|回复: 0

书法艺术的审美鉴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7 16: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另分为“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古往今来,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一直以来,人们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1.jpg
一、书法艺术的内涵

书法是一种凭借线条和形体结构来表现人的某种气质、品格、情操的艺术。所以,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已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已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日常工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黏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含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

2.jpg
二、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1.点画线条是书法的主要语言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 ,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3.jpg
(2)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2.空间结构与整体布局是书法特有的艺术美

(1)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是指字的分间布白、经营位置,如大小、奇正、宽窄、比例等。字的造型有点类似建筑。西安大雁塔——庄重雄伟;小雁塔——基础窄、比较高,轮廓带有裙线,感觉玲珑秀美。书法也一样。不同书法家写同样的字,由于结构处理不同,感受就不同。颜真卿、王羲之同写兰花的兰,结构不同表现特点就不同。甚至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情感下写同一个字,结构也不同。结构是说书法的空间特征。

(2)整体布局。整体布局也称作“布白”,在多样统一中显示作品整体的和谐。看一幅字一眼看上去,黑白大效果,有气势的字,马上会感到一种气势。整体布局开头至结尾,中间书写过程是一个生命的整体。也就是“积划成字,积字成行,积行成篇”。在欣赏时要把握整体,讲究一气呵成,气脉连贯。李志敏先生书写的孟浩然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描写洞庭湖的气势。作者的表现从整体上看,字与字间安排紧密,有大气磅礴之势,对比强烈,用笔粗犷,且字的大小对比、宽窄都很鲜明,表达了书法者对洞庭湖浩瀚气势的感受。李先生的另一件作品,“山没清波里,帆在浮云中”,看上去,大的效果是轻松愉快;布局方面,字与字之间感觉舒展,中间空白很多;从字的结构看,横向扁平,横向的趋向于安静;用笔也比较细,柔和,柔中有刚。通过这些处理表现一种优美的意境。山的影子在波光里,帆似乎在云中游动。可见书法作品能通过整体布局,字的结构,用笔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这些都是书法特有的艺术美。

5.jpg
(3)以墨色表现意境。墨法即书法用墨的技巧,是书法艺术形式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字本与笔,而成于墨”“肉生于墨,血生于水”,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没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二枵艺一大关键也。”唐孙过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也点出了用墨的关键处。“燥”“润”“浓”“枯”又是矛盾的法则。用墨不可太枯,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湿度太大会肥浊不清。杜甫诗云:“墨气淋漓幛犹湿”,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过许多年,也好像刚写出来的一样,精气神采不可磨灭。“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问已淹淹无生气矣。”墨大致可分为浓、淡、干、湿、焦五种,但也不能过分悬殊,应在看似变化不大的墨色中,写出使人感到变化极为丰富而又保持“润”的特点,才是理想的用墨。

6.jpg
赵佶书法《蔡行敕卷》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三、书法艺术作品鉴赏的方法

1.宏伟把握与技艺分析相结合

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进行宏观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进行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学,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中国书法艺术在形式美中,蕴藏着意蕴美,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美学追求。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

2.揣摩作者融入书法中的禀性气质

一幅作品体现着作者的爱好,甚至体现了作者的性格和书写时的情绪。比如,毛主席的作品。我们看毛主席的诗词时,总是说其具有豪迈奔放、气吞山河的气势。但是,在我们欣赏毛主席的草书作品时,又会体会到其“一座城中百万兵”的胸怀,并不是那种“势在外而内已空”的体现,说明毛主席的处世风格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进而体现出的豪迈风格。

3.欣赏者应提高自身对书法艺术的修养

同一件书法作品,也会由于欣赏者的素养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书法本身可以说“既单纯又复杂”,它单纯到仅以黑白两色的变化和调度去征服欣赏者;但其本身又是一个多维结构。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应该从广泛的社会知识、人生的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作品。书法也如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它与各种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有密切联系。其间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书法还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文字学、鉴定学、心理学、生理学、民俗学、历史、美学及音乐绘画等。它还与其他艺术门类互相交融、借鉴。所以,对书法的鉴赏,你越是知识丰富、阅历广博、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就越深刻,得出的评价和结论也就越中肯准确。

4.了解书法历史,多看多思

书法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不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以及发展也就无从给以准确的评价和欣赏。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经三干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11世纪我国就产生了书法艺术,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笔书写然后契刻的,有的刻后还用毛笔填朱或填墨。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演变经过了甲骨、篆、行、草、楷各个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和书家。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流传下数以万计的不朽的宝贵遗产,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对于这些,我们虽然无法一一实践,但是,对于书法发展的基本概况,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书法家还是应有一定了解。对目前书法发展的状况和流派也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各种书体的特点、规律有一定的认识。而且要学习研究一两种书体,通过学习、研究、分析、比较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提高对书法美的感受能力。看得多,融汇得多,研究得深,眼界就提高得快,对欣赏和评价就越有发言权,否则书法欣赏就无从谈起。一个不辨欧、颜、柳、赵,不知苏、黄、米、蔡的人是无法进行书法欣赏的。

四、王羲之书法艺术作品鉴赏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行书字帖《兰亭序》(彩图ll一14)是他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324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的字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如出现的20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题《兰亭》诗中便说:“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拟。”。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亲为王羲之作传云:“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而且,唐太宗也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摹制多本《兰亭序》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13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人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20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l600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王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在唐太宗之前,王羲之书法就为人称道,萧衍(梁)《古今书人评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由此可见,王羲之得享天下盛名与唐太宗的推崇备至不无关系。

书法的五大系列介绍

书法主要分为五大系:篆、隶、楷、行、草。而根据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文化修养、思想内涵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书法风格,所以书法的特点因时因人而异,不可笼统论定。如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均以楷书著称,亦各具风格;宋四家(苏、黄、米、蔡)虽皆以行书盖世,却各不相同。以下简单概括有代表性的书体:

1.篆书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笔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异体,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画圆匀秀美。

2.隶书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的价值大大提高。

3.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是因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

4.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末,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作“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5.草书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画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草书的特点是艺术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二种。章草是隶书简易快写书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今草是楷书的快速写法,点画飞动,上下之间笔画痕迹往往牵连。

书法欣赏的特点

1.作品线条的抽象性

中国书法中的线条,是书法者内心感情活动的轨迹,它区别于几何学上的线条,它活生生,有感情,有力量,有形象。但它究竟是什么情调和意趣,难以确指。例如,一横在欣

赏者眼里,可以看作“千里阵云”,也可看作是“一根钢筋”;一点,可以是“高峰坠石”,也可以是“平地砖头”,很难用准确语言表达出来。

2.书法欣赏的主观性

由于书法作品具有较强的“模糊性”(或叫“朦胧感”),有时只是道出大致的感觉而已。再加上书法欣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必然带有欣赏者的主观色彩,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得不同欣赏者对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受政治立场影响。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认为,欣赏作品就是欣赏人格,如果一个人在政治上有亏大节,在道德品行上低下,那么他的书法作品技巧再高,格调再雅,也为人所不耻。苏东坡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如古人对赵孟烦之书法,他虽然作为元代书坛盟主,练就一身笔墨工夫,但人品欠佳,也难以成为一代大家。二是受趣味爱好的影响。有的人喜欢雄强质朴,有的人喜欢精巧别致,不一而足,“萝b青菜,各有所爱”。而这势必会影响对书法家及其作品的评价。如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他的书法秀美典雅,而有人却站在壮美的立场上说他的作品“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锸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三是受流派观念影响。一定历史时期的各书法流派,都有自己的思想基础、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因此,互相之间必然会出现互相竞争甚至互相争斗的局面。往往对同派的书家和作品加以褒扬,对异派进行批评甚至抵毁。如康有为作为碑派代表,极力鼓吹北碑,称颂魏碑之美,“北魏碑无不佳者”;而对以妍美见长的帖派书家董其昌的书法大力抨击,贬低,“局束如辕下驹,骞怯如三日妇”。由于有这种“门户之见”,就很难产生公允的评论。

3.书法欣赏的再创造性

任何一种艺术欣赏都是艺术的再创造,但欣赏书法的再创造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看小说可根据自己生活经历想象出书中的情景、气氛和人物相貌,看绘画则可以所绘形象跟现实物体建立起一种对应的联系。欣赏者欣赏书法作品,总是根据自己的学识修养在感受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书法作品进行积极的能动再创造。但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简约的线条艺术,它不应言,也不具象,仅以一线或浓或淡、或枯或润的墨迹,表达书者情思。书法更接近于音乐,有人称书法为“无声之音”,音乐的要素一是旋律,二是节奏。书法也一样,每一笔每一字都是在不同的轻重缓急中有节奏地写出来,而每一行每一篇忽如“奔雷坠石,鸿飞兽骇”,忽如“山崩海啸”,忽如清风明月。这正像音乐中的不同旋律和不同乐曲。音乐可以表现喜、怒、哀、乐,可表现激昂、忧伤、悲壮、恬静等各种不同的感情,书法亦然。各种艺术都应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文字内容就像歌词,表现文字内容的书法就像为歌词谱曲。书法要尽可能地去表现文字的内容,这样的书法既可以与文字内容一起欣赏,也可以独立欣赏。单看书法也有欣赏价值,但不够完美,因为连同文字内容一起欣赏是民族传统习惯。比如我们用“瘦金体”去写岳飞的“满江红”,如果连同“壮怀激烈”的内容一起去欣赏,就很难令人满意了。总之,书法欣赏具有再创造的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