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97|回复: 0

古书法鉴赏要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4 09: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古以来,我国书法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革创新,在字体上总的来说,从繁到简,方便日常使用。从艺术角度上却是变化越来越多,风格风度多彩。从研究角度上,中国书法大体可分为五大类“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草、今草)。从鉴赏角度来说,我们有必要对古代书法有一个概貌的认识。篆书:凡甲骨、大篆、小篆、钟鼎款、识都属于篆书。自光绪二十五年,河南安阳(殷代古都)出土发现殷周之间的古文字,字体变化非常大,有象形的、有与籀文相同的,有与小篆相近的,和金文相同的也不少,常常一个字有很多不同的写法。

1.jpg
李正发版画家书法
甲骨文书法和后来的篆书同属一类,但结构笔法上为另一体系,结构、长短、大小无一定,笔法有方有圆、有肥有瘦,整体雄伟,劲峭、严谨。

大篆—籀文: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据说是(史官名)籀(人名)创造的。从甲骨文里面看到的很多字同大篆相近相同。石鼓文是我国最古老的刻石,也是大篆唯一的法则。钟鼎款识,钟鼎上的铭文,凸为识,凹为款。

2.jpg
李正发版画家书法
小篆—秦篆:李斯所创,从大篆变改而来(秦代的人本用籀文)。代表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碑》。

篆书还有汉篆、三国、魏、吴篆、(唐人小篆唐李阳冰研究小篆颇为有名,自曰直取李斯篆法)、宋元法篆有不少名家(唐英、郭忠恕、王寿卿、赵孟頫、泰不华)、明代小篆有李东阳、滕用亨、程南云、陈道复、王谷祥等……(清代篆法王澍、桂复、洪亮吉、孙星衍、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吴大澂)、清末民初有丁佛言、罗振玉、章炳麟……
3.jpg
李正发版画家书法
隶书:秦隶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李斯改革创造小篆,由于笔画的繁复,书写复杂,当时有个狱吏程邈因罪被囚,他把大小篆的笔画加以整理简化,变圆笔为方折,也便于书写,便在公文上使用起来。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隶”于是叫这种字体叫隶书。今已无考。

汉隶,汉代书法艺术成就的最好高,字体肥瘦大小,结构运笔变化无穷,汉隶在书法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上承前代篆书的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及唐楷书的风范,同时还创造了隶草(章草)。著名的碑刻有《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分书和隶书为同一书体,只是两个名字而已)。
4.jpg
李正发版画家书法
楷书:古代又叫“楷隶”或“今隶”,由隶草演变而来,楷书始于魏,盛于晋,汉代没有楷书书法,最早始于魏钟繇。楷书分唐碑、魏碑。唐碑唐人书法继承隋代余绪,取法魏晋,讲究字体结构,精求形貌,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唐楷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东方朔画赞》、《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宋元明三朝,书法有很大成就,不过无法超越唐人。“贴书”也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宋四家“苏、黄、米、蔡”,大多擅行草,不精大楷。元赵孟頫,明书家依然着重帖学,长于小凯。文征明脱不了黄庭坚、赵孟頫、范畴、董其昌大楷,虽成一派却缺少骨力。明末黄道周、张瑞图都不尽完美,再者王铎、傅山都以行草著世。清代精楷也不多见,刘墉、何绍基各有新意,自成家数。何绍基写楷能脱化而出,加以汉碑功夫很深,终生致力于书法,颇有成就。魏碑:到了清代包世臣、康有为著书立说,疾呼提倡北碑,北碑大都具有汉隶的笔法,结体严谨,笔画沉着,学习书法从中探讨隋唐以前楷书的结构笔法,更是不可多得。

5.jpg
李正发版画家书法
行书:相传为后汉末年刘德升所创(未见考)。所有字体都有一定的规则,唯行书没有法则,相似楷书的叫“行楷”,放纵一些与草书相似的叫“行草”。晋代为行书繁荣时期,闻名天下有第一行书《兰亭序》,闻名天下第二行书有《祭侄季明文稿》。行书入碑,唐太宗“温泉铭”开始,以至后来的李邕“岳麓寺碑”都是。行书名帖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东山帖》;王珣的《伯远帖》;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自书告身》;米芾的《蜀素帖》、《茗溪诗》、《诗椟》;赵孟頫的《妙严寺记》、《仇公墓志铭》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