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元的绝唱:贵州“半分铜元”)“关门币” 和 “昙花币”
《中国硬币标准图录·贵州硬币》称,贵州“当银元半分”铜元是中国内地最后铸造流通的铜元。可惜该书仅刊载了一种版式。其他国内外出版发行的铜元书刊,也只简单地将它划分为大字、小字或黄铜、紫铜两类。
每枚“半分铜元”,无论大字版、小字版,还是黄铜版、紫铜版,都透出了浓厚的独特的贵州地方色彩与风格。其视觉冲击力,远远超过其他同类币种,故国内外藏友都视为珍品,争相收藏。
从“半分铜元”的图文设计与计值方式上看,它既继承了传统铜元的基本样式,却又标新立异。它突破了传统,创新了版面形式,成了中国铜元族中的一朵奇葩。贵州“半分铜元”创下了铜元史上的几个“最”:
它是中国解放前夕由“贵州省银行”发行的最后一枚“关门币”。1949年其他省曾发行过古泉图“五分”、“一分”银元铜辅币,但都比“半分铜元”发行时间早几个月。
它是国民党政府企图盘踞西南地区,最后与我人民解放军开展货币斗争而微光燃尽的历史实物;
它是质材最硬而成本又高的货币;
它犹如风中残烛,仅存两个多月,寿命最短,但它却成了中国铜元回光返照的见证。它为中国铜元划上句号,它的历史地位是由于它的时代烙印和艺术效果所决定的。如果说,1900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每百枚换银元一元的铜元奠定了中国铜元的“鼻祖”地位,那么,贵州“半分铜元”则是中国解放前夕最后铸造的一枚“昙花币”。总之,贵州“半分铜元”是中国铜元的集大成者,是中国铜元的绝唱。
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
“半分铜元”是社会活化石,留下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铸造的信息。
民国38年6月,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已成废纸,较原发行额增加了65万倍。为挽救地方金融及财政危机,贵州国民党当局决定另立金融货币体系,开禁征“特税”,收“反共自卫特捐”,同时,“贵州省银行”此时尽管也抛出了“银元辅币券”壹角纸币26万元,但市面仍流通银元。严重缺乏辅币,于是,已退出流通多年的铜、镍币又复出。进行市场交易,十分混乱。有的地方干脆“以物易物”重操原始人的流通方式。时任贵州省主席谷正伦抓住了这一发财机遇,决定迅速再发行硬辅币,强制推行。
“贵州省银行”于1949年7月在贵阳各报刊登《贵州省发行银元铜辅币公告》:即日起开始发行“当银元半分”铜币。铜辅币200枚折银元一元,凑足铜辅币20枚可向银行兑换银元辅币券一角,200枚兑换银元一元。
经实测,“半分铜元”直径为3.7cm,标准重量为18.72克,以后出现减重现象,多数为17克多,少数为16克多。币面正中楷书“铜元”二字,对读,外圆珠圈;上缘为纪地文字:“贵州省造”四个隶书字;下缘铸面值:“当银元半分”五个隶书字。背面正中有篆书“黔”字及珠圈;上缘有纪年文字:“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八个楷书字,下缘为嘉禾图,意为“五谷丰登”。币正、背面均为重轮(指二重外廓、外缘和外轮等)。
总之,“半分铜元”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它融解放前夕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于一身,又集楷、隶、篆书体于一体,堪称一绝,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与文物价值,在中国铜元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