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49|回复: 0

共十二卷的《康熙南巡图》稿本,目前存世只有三卷半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30 17: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曾多次巡幸各地,其中最为百姓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六次南巡。在第二次南巡结束后,康熙征召天下绘画名家,绘制出南巡图长卷。
《康熙南巡图》分为正本和稿本两种,各十二卷。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的《康熙南巡图》稿本第十一卷,是目前能够确认的仅剩的三卷半稿本中较为完整的一卷,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tVv9F36cvp4B8huv.jpg

《康熙南巡图》稿本目前仅发现三卷半
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南巡图》稿本第十一卷为纸本绘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月16日,记者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看到,除了纸张略有些泛黄之外,这卷珍贵的稿本保存完好。
“稿本纵长67厘米、横长2030厘米,属于典型的高头大卷的清宫巨制。”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理告诉记者,“《康熙南巡图》有正本和稿本两种。”
所谓稿本,就是在正本形成之前试画的图本,又被称为粉本、手卷。稿本和正本在画法、构图和景致上虽有一定差异,但均为十二卷,只不过稿本为纸本,正本为绢本。另外,稿本每一卷纵长为67厘米,而正本每一卷纵长为67.8厘米,各卷横长为1400厘米至2900厘米不等,总长度相加超过了200米,这样的长度在中外绘画史上都十分罕见。
遗憾的是,《康熙南巡图》无论是正本还是稿本都有缺失。今天,人们已经很难看到完整的康熙南巡时的盛况。
据李理介绍,目前《康熙南巡图》正本尚有十卷存世,分别收藏于国内外的四个博物馆以及私人藏家手中,其中第六卷为残卷,分藏于两位私人藏家手中。
但是稿本存世稀少。李理曾对《康熙南巡图》的稿本进行过追踪,他告诉记者:“从现有资料来看,能够确认的稿本仅有三卷半,其中较完整的三卷,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沈阳故宫博物院,另外半卷残本则由民间藏家收藏,其他各卷稿本已不知所终。”
对于稿本存世稀少的原因,李理推测可能是在正本完成后,被相关参与者带出宫外,流入民间。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的《康熙南巡图》稿本第十一卷就源自民间。1960年,沈阳故宫博物馆(当时尚未称院)利用社会征集的方式,从北京私人藏家手中重金购得《康熙南巡图》稿本第十一卷。此后,该稿本一直珍藏于沈阳故宫。1983年,此卷《康熙南巡图》稿本被评定为馆藏国家级一级文物。
清初画圣王翚亲绘第十一卷稿本
研究者从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南巡图》稿本第十一卷中,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康熙南巡图》手卷包首为黄色锦地花绫制成,上有楷书撰写的题签:“圣祖仁皇帝南巡回銮图,第二卷(总第十一卷,编者注)”,其下另题小字“宋骏业进呈,王翚制”。
通过题签可以明确:《康熙南巡图》第一卷至第九卷为南巡去程,第十卷至第十二卷为南巡回程。
《康熙南巡图》共十二卷,但画面正本上并无作者款印。此前,研究者只能从相关资料以及画中的山石、树木的风格来判断作者。
“宋骏业进呈,王翚制”的字样,则明确了王翚不仅是《康熙南巡图》的主要绘制者,而且亲手绘制了第十一卷稿本。
“十二卷的体量仅靠一人来完成是相当困难的,所以严格来讲,我们认为王翚是《康熙南巡图》的主要作者之一。”李理说,1689年,康熙第二次南巡结束后,征召天下名家筹备绘制南巡图长卷。当时负责此事者正是善于绘事的兵部左侍郎宋骏业。
被称为“清初画圣”的王翚曾是宋骏业的老师。宋骏业知道老师王翚对江南的山山水水非常熟悉,而且有很多描绘江南风光的作品,便与内廷画家王原祁等人极力推荐他担当领衔主绘的重任,并得到康熙首肯。
此后,年届花甲的王翚奉诏入宫,具体主持《康熙南巡图》绘制事宜。王翚先是画出了《南巡图》十二卷草稿,并在所绘各地古迹、名胜之处,一一粘贴黄签,书写其名,呈请康熙皇帝御览审定。之后,他又率领其他画家,按十二卷稿本绘制正本,耗时6年,创作出举世惊叹的《康熙南巡图》十二卷正本。
“由王翚亲绘的《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稿本,以工整、写实的笔法,按照康熙皇帝回銮的行程,细致表现了江宁府(南京地区)沿长江一线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农业、商业、渔业、运输业等百姓生活状态,其情其景,可谓欣欣向荣。由于长卷中所绘史迹和人文景观有些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从研究角度看,《康熙南巡图》在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珍贵的地方史研究价值。”李理如是说。
据介绍,该画卷描绘的具体行程,为康熙途经江宁(即南京)直至瓜洲(今扬州南)的全过程。画卷从城外景观雨花台画起,经过著名佛寺报恩寺,近抵江宁城郊。然后沿城西秦淮河蜿蜒北上,从郊外到城门;望村居,看水榭,经闹市,过码头。越过无数山石、湖汊,转而深入长江。载有康熙和无数官兵的庞大船队,高挂白帆,顺江而下,最后到达此程的终点——瓜洲城。一路所经过的主要地标有雨花台、报恩寺、水西门、旱西门、石头城、弘济寺、关帝阁、燕子矶、刘家山、纱帽洲、郭璞墓、金山、瓜洲城等。
在画卷稿中,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对康熙的绘制,只有一把华盖(皇帝专用的伞)。有专家分析,稿本当中不能将康熙画出来,所以在皇帝应该出现的位置用华盖来代替。
另外,在第十二卷的回銮的最后一个画面中,因为不能画出宫内的情景,所以云雾遮盖,只能看到宫殿的屋顶。
S5j11s1s7issJG7g.jpg

画家在绘制之前曾重走“康熙南巡路”
包括李理在内的很多专家还对《康熙南巡图》的绘画创作技法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专家们一致表示,《康熙南巡图》以非常写实的笔法,绘制了康熙第二次南巡的主要历程,这和史料中的一些记载不谋而合。
据记载,为了忠于客观生活,王翚进京之前先派了一些副手赴康熙南巡经过的地方写生,获取了准确的图画资料。
正是因为“重走康熙南巡路”, 画家们才能将《康熙南巡图》中南北各地的山川风貌、人文景观描绘得那么细腻和真实,比如画卷中通衢大邑的繁华富丽,乡村茅舍的孤陋荒简等等。在细节的处理上也尤为精细,无数的官吏、士兵、农户、渔人、樵夫、妇女、儿童,无不形象生动,须眉毕现。
《康熙南巡图》每一卷都以康熙为中心焦点。在他身边,通常簇拥着众多身着黄马褂的宫廷侍卫,御用黄伞、卤簿仪仗、宫廷乐器、豹尾枪、仪刀、弓矢等生动而逼真,将皇帝的威严表达得淋漓尽致。
“《康熙南巡图》长卷继承了我国传统手卷绘画形式,以纪实载史的笔法,对大清盛世的状况作出忠实的记录。”李理特别指出,绘画创作中,《康熙南巡图》大量吸取了古代名作《清明上河图》等作品的精华。
在《康熙南巡图》各卷画作中,有许多构图和场景带有《清明上河图》的痕迹。第十一卷中南京城水西门外的虹桥部分,是所有模仿中最为明显之处。此桥中央独特的拱形桥身,桥面上左右开张的诸多店铺,桥上桥下熙熙攘攘的行人车马,桥洞下左撑右摆而过的大船,都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北宋国都汴梁城的繁华。
另外,《康熙南巡图》的绘制,开创了清宫大型纪实绘画的先河。此后,宫廷画家先后绘有《康熙六旬万寿庆典图》《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崇庆皇太后万寿图》等优秀作品。这些画卷,无一不是以《康熙南巡图》作为蓝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