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30|回复: 0

浪里白条张顺,原来他是抗元英雄,看了才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6 10: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浪里白条张顺,原来他是抗元英雄,看了才知道!

喜欢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的朋友肯定对梁山好汉浪里白条张顺这个人物非常熟悉吧!

提起张顺这个名字,读者眼前肯定会腾跳出江州城外、浔阳江上黑李逵和白张顺在清波碧浪间一决高下的热闹场面,也一定会浮现出杭州城涌金门上张顺万箭穿心、一命归神的悲壮一幕,但要说起历史上真实的张顺是怎样一个人,和《水浒传》中有什么不同,恐怕大部分读者都是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了。

《水浒传》里的张顺生活在北宋末年,而历史上的张顺却活跃在南宋末年,中间整整隔了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但后者明显是前者的人物原型。

武侠大家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一书中详细描写了南宋末年襄阳保卫战的曲折经历和壮烈画面,塑造了护国保民、深人人心的大侠郭靖的光辉形象。令人遗憾的是,这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但历史上的宋元襄阳之战确实涌现了许多血洒疆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张顺就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

《水浒传》中的张顺从小生活在江州(今江西九江)附近的浔阳江畔,历史上的张顺家乡应该在湖北一带,因为他是应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的招募投军报国救援襄阳的。和《水浒传》里一样,张顺有一个叫得很响的绰号,但不叫“浪里白条”,而是“竹园张”,很可能竹园是他故乡所在地。张顺应该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好汉,所以他被慧眼识英的李庭芝委任为都统(这个官职是不是让您想起了《水浒传》中天罡星们征方腊后被封的都统制一职?),同时被任命的还有“矮张”的张贵。

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五月,张顺和张贵率领三千勇士、百艘战船,沿江而上,救援已经长期被困的襄阳守军。出发前,张顺二人对将士们说:“此行有死而已。如非本心,即可退去,别坏了大事!”三千勇士一个个精神振奋,热血满腔,都做好了和元军决一死战的准备。

张顺、张贵率领的三千义勇军是在夜漏三刻起锚出发的,每艘战船上都装满了救援物资和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等武器装备,船首挂着作为标志的大红灯笼。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一声令下,百艘战船乘风破浪,直奔襄阳,船头的百盏红灯在风浪中犹自耀人眼目,映红了宽阔汹涌的江面。

当时,襄阳城外元军战船布满汉江江面,把城内的宋军重重围住。宋军粮草物资即将告罄,正急切盼望着援军的到来。

在张顺、张贵的率领下,三千义勇军在朦胧的夜色中突破元军层层封锁,斩断无数铁索木桩,艰难地向襄阳城一步步靠近。这次水上战役相当惨烈,宋元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大量战船在炮火硝烟中化为灰烬,死伤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汉江江面。

在这次水战中,张贵那艘船负责冲锋陷阵,张顺这艘船负贵掩护殿后,冲锋陷阵固然需要勇气和实力,掩护殿后的任务也并不比前者轻松,甚至更艰巨,因为他们要替大家挡住所有的追兵。

为了保证前面那些战船顺利前进,张顺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带领他那艘船上的兄弟们浴血奋战,殊死搏斗,打退了一拨又一拨蜂拥而至的元军追兵。

黎明时分,在汉江之上转战一百二十余里的勇士们终于突破重围抵达襄阳城下,城内城外军民百姓欢欣鼓舞,士气大振。令人痛心遗憾的是,在最后掩护大家的张顺那艘船上的将士已经全部命损沙场,壮烈殉国,张顺身中四枪六箭,落水时犹在执弓向敌人猛射。

数日之后,张顺的遗体溯流而上被人发现,其时,英雄面容“怒气郁勃一如生时”。人们感佩抗元英雄张顺的忠勇,惋惜他的悲壮结局,为了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意、怀念之情,人们就把张顺的形象说进了平话,写进了小说,于是,就有了广为人知的《水浒传》里的浪里白条张顺。

文章编辑/广州信昶,2017/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