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00|回复: 0

鸡缸杯随想杂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7 10: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下闲来读台湾《故宫文物月刊》,有刘良佑先生《明代中期官窑与成化窑器之鉴定》一文,言及“今天鉴别成代斗彩的关键,在于黑紫和铁红二种色釉。成代斗彩上的黑紫色,其中含铅量和含铜量都很高,因此很容易在黑紫的表面生出一层白色氧化皮,这层氧化皮会反射出贝壳光,其道理好象汉绿釉的水银沁一样,而后仿和新烧的瓷器上,则只见茄皮的浅紫色,很少见有这种黑紫色的。其次成化铁红旧称‘姹紫’。是一种无光暗红的釉上彩,明清仿品铁红上多泛油光,而新近烧制的,则色彩鲜红,也有类似红柿色的。”这段文字对于我们理解成化斗彩有很大的帮助。
lif2C1p111Jp12zi.jpg


首先,关于“姹紫”的理解,有不少朋友把它理解为紫色,显然是误读了这个“紫”字,从紫着手,去理解成化斗彩,往往会因找不到所谓的“紫色”而苦闷,而刘先生的解读,揭开了这个谜团。所谓“姹紫”,实际是“暗红色”也!这种暗红色,因色泽偏黑,往往被认为因岁月的关系而沾上的污垢,然而它又洗不干净,因此,在民国时期的一些鉴赏家和古董商人就把它称之为“姹紫”。
JRCzNnNCp9XV3xZX.jpg


图1
我们以图配文,从图1上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图中放大镜下就是这种成化斗彩典型的姹紫色,也即暗红色。
LGhu3P7LvUj32hB9.jpg


图2
这是一件景德镇考古所所藏的出土成化斗彩碗,其真实性不容置疑。再看图2,这也是一种在无光状态下的铁红。
Y4cYccYyygyd4IdW.jpg


图3
再来观赏“黑紫”,我们这里不讨论黑紫的成因,形成黑紫的原因十分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旁听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的《陶瓷的科技监测》课程。我们在这里只是把黑紫的呈色用图提供给读者,使大家有一个比较实观的了解(见图3)。
APiPSrW7w4T51277.jpg


图4
蛤蜊光是瓷器在岁月的浸润下,釉面上发生的一种特殊现象。一般来说,这种现象都发生在彩釉的瓷面上。在一定角度的光线折射下,不同颜色的彩釉上会出现五彩斑斓的反光,就如蛤蜊内壁反射的五彩光一样,因而被称为蛤蜊光。以上拍摄的鸡缸杯照片,可以明显看到蛤蜊光(见图4),可见岁月在这件瓷器上留下的沧桑。
以上是我们介绍的成化斗彩上的两个关键着色。
kOb7wiabt3TTNVIt.jpg


图5
成化瓷器,它的胎体,可以借助阳光清楚地观察其中的细节。成化官窑好作小器,其胎体往往细腻纯净,一些薄胎的斗瓷器,往往两面透光,甚至连背后的花纹也能照出来,因而一些小的铁点污物都会映出,所以,成化瓷器在烧制时,特别注意胎土的精选。真正的成化窑瓷器,若迎光望去,透光处会显出一种类似肉色的感觉,而新仿的成化窑瓷器,在阳光下,一片雪白。其原因,是因为成化窑瓷器的胎体较薄,当时以柴火烧窑,烧制的时间较长,瓷器在长时间的高温下,容易变形,为了防止变形,烧制时多采用半还原火焰,这就使得胎釉中的微量铁分发黄,在迎光观察时,会看到微微的肉色。而新仿的成化窑瓷器,因采用强还原气氛,还原火焰强,所以烧成后的瓷器呈白色。不过,明末的成化窑瓷器仿品,也依然是肉色的。所以,这种方法,只能鉴别新仿的作品,如果以此方法鉴别出明末的仿品,当然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Lg9gLu2Q5qulKld5.jpg


图6
成化瓷器的款有着鲜明的特色。一般都是双方框二行六字楷书款,也就是在两个方框内,书写“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它的特点是:首先,方框并不是正方形,方框的直线是中间略为鼓起的弧线; 其次,方框的接角处,因两笔交叉,而出现了较浓重的青色;第三,是它的行笔为两重一轻,一般而论以“大”字和“化”字的青色较重,而“成”字和“制”字青色较淡。至于“化”字人部和匕部的头基本持平,“制”字衣部上端的一横较短,“明”字月部下方开张,“成”字末笔的点为正三角形等等,都是大家都能掌握的。参见孙瀛洲先生的著名口诀:
“大”字尖圆头非高,
“成”字撇硬直倒腰,
“化”字人匕平微头,
“制”字衣横少越刀,
“明”日窄平年应悟,
“成”字三点头肩腰。
p8X645ftM4cZM47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