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的款识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藏友根据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是鉴定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观察款识要注意书法、字体、字数、位置、款色、结构和内容等,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今天笔者为大家介绍一些款识辨伪方面的例子:
宋代 例如,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十分著名。英国收藏的一件汝窑圆环形火照,上有“大观元年岁次丁亥三月望日将作少监监设汝州资窑务萧服视合青〓初试火照”三十三字款铭,这件带款铭的火照长时期被视作中国陶瓷史上的珍贵资料。但是,我们仔细推敲就发现了问题。火照是用来测定窑内温度的,其形状一般都是〓形,下部尖形是为了便于插入放满砂粒的匣钵里钩出。但这件火照为圆环形,直立插放十分不便,历来窑址中也没有发现过这种形状的火照。同时把印有瓷窑务官萧服的名字写在火照上,放入窑内去烧,这也不合情理。此外,火照是十分普通的东西,一般因陋就简利用器坯改做,凡带款铭的都出自工匠之手,随意写成,字迹潦草,而这件火一反寻常,制作规矩,字体工整,决非出于工匠随手之作。因此,这是一件骗人的假古董。 还有有一件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定窑白瓷折腰碗,底足刻“凤华”二字款铭,在国内外书刊上多次被发表介绍,一些学者认为“凤华”是宋代宫殿的名称,因此,肯定这是一件宫廷用器。经过专家的仔细观察和研究,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理由如下:底足上的“凤华”二字刻款处,釉层破裂,说明系后人刻上去的,什么时候刻上去的,现在很难确定。尤其底足的制作特别粗陋,有一部分甚至没有施釉而露胎,这在定瓷中是少见的。此外“凤华”作为宫殿名称,不见于宋代文献记载。因此,可以认为“凤华”二字是后人刻上去企图以假乱真的伪款,此碗不是宋代宫廷用器。 明代 永乐款字浑厚圆润,字体结构谨严。纪年款均为“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凡四字楷书或六字款误解者,多系后仿。明代嘉靖、万历,清代康熙、雍正及至民国,均有仿永乐款识,但笔法生硬,无圆润柔和之感。宣德款字遒劲有力,楷书所写“德”字,“心”上无一横,如有一横者,即伪作。篆书所写“德”字,“心”上有一横,字体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自明代正德起,就有仿写宣德年款伪作,所以,结合器型、胎釉等风格,仔细观察之后,便易区分。 成化款字苍劲有力,以中锋用笔,笔法圆润流畅,具有时代特色。楷书所写“成”字,最后一点点在上中下均有,不很规范;所写“〓”字,下面“衣”的一横,不超越上面“制”右边的刀偏旁。天字罐的“天”字均无圈框,有者即假。成化款识历代多有仿写,如清代康熙、雍正所仿成化青花器,可谓逼肖,但仔细观察,可发现字体纤弱,不如真款那样刚劲有力。弘治款字纤细清秀,字体小而规整,一改宣德、成化刚键有力的风格。清代有仿弘治款,但字体较大,有的甚至把“治”字错写成了冶”字。正德款识结构比较松散。“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书,所写“明”字。“日”、“月”两字上面基本保持平行;所写“德”字,“心”上亦元一横;所写“年”字,上面一横最短,此为正德年款的鉴定要点。嘉靖款字笔划较粗,柔中有刚。明末清初、民国仿嘉靖年款颇多,仿品精细,字体十分相似,鉴定时尤须慎审,另外需结合造型、胎釉等特征多方面进行考证。万历款字工整有力。“〓”字头的写法,有“〓”和“〓”两种。清代康熙及民国时都有仿万历款,日本亦有仿制,几可乱真,也应注意鉴别。 清代 康熙款字特点是挺拔清秀,所写“康”字下半部的“水”字,一般写成“〓”;“〓”字衣无上点。民国时仿康熙款甚多,但字体相似较少,大多相差甚远。康熙珐琅彩器,底款应为“康熙御制”料款,如书六字款则为膺品。 雍正款字似一人独写,故有特色,为历代仿写所不及。道光、咸丰和民国时仿雍正款颇多,但字体较大,笔划柔软无力,可以区分。 乾隆款识以篆书体为主,所写“乾”字,一般写作“〓”形,但也有不太规距而与之略有差异者,所以,在鉴别中不能一概而论。后世的仿款,光绪时字体粗大;民国时细弱无力。 其它 另外还有一种后加款,也应注意。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在旧器或新器上加写加刻稀有年号,即现存陶瓷中款识少或无的时代,如宋代“绍熙”、明代“洪武”等,使人无法对照比较。 (2)将旧款旋切下,再嵌于膺品底部。民国时最为流行,鉴定时要注意圈足底部胎釉的异常痕迹。 总之,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假款是能够识别的。但在鉴定器物时,也不可只据款识就轻易地对鉴定的器物予以肯定或否定,只有结合实物多方面印证,才能作出最后结论。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中国历代瓷器款识辨别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