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传说它能登天入渊,行云降水而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形象。将它虚拟并甲乙神话,是极具神话色彩的一种动物。同时,龙也是古代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帝王的住所、皇宫及日常使用、穿着都充满了龙纹。 龙的形象很早就出现在陶瓷器上了,是判断时代的重要依据。龙纹在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唐代及唐代以前早在新时期时代,龙纹就出现在了陶器上。仰韶文化的陶瓷上出现过龙纹装饰;商代二里头晚期遗址中发现在灰陶上有浅刻夔龙纹的陶器;汉代在瓦当上也出现四神龙纹图案;南北朝至随带,龙的形象已被广泛用于装饰陶瓷器物。 唐代,以龙作为器物的装饰更为普遍。唐代的龙多为一般动物样,龙首有角,无双鬓,没有神圣、威严意味。
宋代宋代是我国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已经出现专为皇室烧造瓷器的瓷窑。龙到了宋代开始成为帝王象征,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这时期的龙纹,头小脚大身躯壮,发后冲,有须,三、四趾及飘逸的腿毛,有威武感。
元代元代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烧瓷品种增多。以龙纹作装饰的器物数量增多,在青白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蓝釉、红釉、孔雀绿釉器物上都有龙纹装饰。 元代的龙头小、身细长,有背鳍(脊),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一至三绺长发,眼睫毛现象不明显,右下腭有须,但上颌部通常不见有双须;明洪武起,上颌带须,且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不弯曲。 爪以三趾、四趾居多,少量五趾,趾的形态无定规,形式有云龙、赶珠龙、龙凤。工艺上刻、印、画都有。
明代明清两代是景德镇窑瓷器蓬勃发展时期。以龙纹为饰的瓷器数量显著增多,龙纹成为官窑瓷器最具代表性的纹样。而且朝廷三令五申禁止民间烧造官器,因而龙纹仅用于宫廷及祭祀活动,民间不得滥用。直到明中后期,民窑瓷器也出现龙纹装饰。 明代龙总体上看是龙张牙舞,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 洪武、永乐:大体承袭元代的风格。
宣德:龙身开始变得粗一些。此时又有一种飞翼龙出现,这种形式的龙,此后明代各朝的清代康熙、雍正都还有。还有所谓香草龙--龙尾呈多枝卷草形,为此时前后特有。
宣德青花图案以线条流畅、纹饰豪放生动著称。夔龙纹样用于青花瓷始于宣德朝,至成化时已成为瓷器上的典型图案,后世亦多延用。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
嘉靖时期,龙的形体多样。 一是常见的行龙,穿云破雾。 二是出现正面龙:龙体不作横三曲状,而作竖立状:龙头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头面正对观赏者,故名。三是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明末时,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
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清代清代的龙,相较明代龙,身躯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 顺治、康熙时期,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表现为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乾隆,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多见龙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象征男女爱情。又多二龙戏珠。凡此说明龙的纹饰寓意已大为世俗化。 嘉庆以后的龙纹,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龙纹,作为贯穿历代陶瓷器的常见纹饰,弄清其演变规律,则是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但单凭纹饰特征即断定真伪,仍显片面,鉴定还需综合釉色、胎质、做工等多方面加以分析。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7123-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历代陶瓷器龙纹演变大揭秘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