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听琴图 【年代】宋 【作者】赵佶 【现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尺寸】147.2 X 51.3 CM 【材质】绢本 设色 《听琴图》,宋代绢本工笔设色绘画,成画年代约为政和六年(1116年)至宣和元年(1119年)之间。此画右有赵佶瘦金书“听琴图”三字,左侧有“天下一人”御押,钤“御书”朱文印一方。右上“听琴图”三字上方有“石渠宝笈”“宝笈三编”二朱文方印,并有多方宫廷收藏印。 这副赵佶的作品可谓是一幅优秀的中国人物画。画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黄冠缁服作道士打扮。他微微低着头,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听者三人,右一人纱帽红袍,俯首侧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那神气就像完全陶醉在这动人的曲调之中;左一人纱帽绿袍,拱手端坐,抬头仰望,似视非视,那状态正是被这美妙的琴声挑动神思,在那里悠悠遐想;在他旁边,站立着一个蓬头童子,双手交叉抱胸,远远地注视着主人公,正在用心细听,但心情却比较单纯。三个听众,三种不同的神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画面的下方绘有一奇石,石上放置了插有折枝花卉的铜鬲;在画面主人公弹琴者的右侧有一香案,袅袅香烟飘出熏炉;他的身后是一棵高耸的松树,树旁有娟娟翠竹;从红袍官员手持团扇及竹树茂盛画面,可以判断所描述的应是夏季。画上右上方有瘦金书“听琴图”三字标题,上方正中是蔡京的题诗: 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 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蔡京诗中的“灶下桐”,典出《后汉书·蔡邕传》,即“焦尾琴”的故事:“擅长古琴的蔡邕有一次听见灶下烧桐的声音,即知该桐木为绝佳琴材,他以余木制成一琴,因尾部有火烧痕迹,名为‘焦尾琴’。”“无弦”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故事:每次喝醉酒之后,陶渊明便会抚无弦琴为乐,象征了陶渊明超凡脱俗的心胸,领会了音乐的本质,不为乐器形制所限。 《听琴图》中赵佶瘦金体的题字与其天下一人的押书风格从结体、笔势、书风神采的舒展劲挺看,一如皇帝宋徽宗在书写时的自信雍容乃至精湛贯气,字形俊逸,笔力健朗,技艺娴熟,无丝毫的犹豫拖沓之感,而“御书”印钤于“天下一人”之上,既简洁且饱满,今日观之仍堪为一绝。又从蔡京的题诗看,很像是在现场奉上意而作,甚至题写的位置,包括内容与字数和所占空间的多寡大小,也像是在君臣相商下指定而合作所成。否则,以宋代绘画多无款、多穷款、隐款的传统风气,纵以干臣之身冒九五之尊之讳也断是蔡京等辈不敢也不能为的。至于后世陆续补钤的印章多集中在画面上部,倒像是经过深思熟虑谋定而布,并没有损害破坏作者构思、构图的寓意。 这幅画的背景和道具处理得十分简练,主人公背后,画松树一株,女萝攀附,枝叶扶疏,亭亭如盖。松下有竹数竿,苍翠欲滴,折旋向背,摇曳多姿。道具除琴案外,仅一几,几上置薰炉,香烟袅袅。主人公对面,设小巧玲珑山石一块,上有一小古鼎,中插花枝一束,除以上这些外,别无它物。使人感觉到,这是一个高级的园庭,但却经过了作者精心剪裁。所有布景、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的演奏而安排的。整个画面的气氛,仿佛使人觉得,在这静谧之中,有一阵阵的琴声,混合着微风吹动松枝竹叶之声,从画中传出。借用白居易的一句诗来形容,其妙处那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副作品首先在构思上有独到之处:《宋史·徽宗本纪》称,赵佶曾多次驾临宠臣蔡京府第,相谈内容皆与大兴道教、修建宫观、塑造圣像有关。政和、宣和年初,赵佶尊奉道教到了十分溺信、痴迷的程度,这与他喜好艺文之事、广罗珍奇、耽于书画,追求自适无为、颐养身心的生活观念至为契合。政治上他任用蔡京、童贯操持国事,推行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的“守内虚外”政策而难有作为;生活上维持着皇权享有的骄奢淫逸;精神上却难以摆脱内外压力导致的心理重负;因此他必然需要寻求缓解压力的情感宣泄出口,书画可能成为赵佶此时最佳的心理疗剂。当心里的意象需要找到画面图像的实体依附时,类似于《听琴图》或品茗、对弈之类的绘画形式就可能成为赵佶艺术创作的精神落脚点和构思切入点。他能够将自身置放其中,要的就是“一弄无弦琴,解寄道君意”的心灵托寄,这样的创作构思,活脱脱地勾画出皇帝宋徽宗的真实心理写照。 其次来观照作品的构图特点:以《听琴图》纵横3∶1的画幅比例,本可以层层叠加式地承载丰富的图像内容,但作者真正用来表现人物、树石、琴几要素的仅占画面的3/5,而且是疏朗松散的形式构成,成菱形的三人组合与假山石盆景欲断还连的主体构图样式,辅之以背后“年”字形回环拢抱的松树和呈放射状伸展的修竹形成犄角互补姿态,而有别于同时代其他名家的画作构图模式。赵佶的意图显然是要赋予画面简洁空灵、别具一格的玄幻氛围和导引诗意想象的特点,让观者感悟虚而不实、实而不滞的画外意境,其经营位置的匠意,可谓独出心裁。 最后再来欣赏作品中笔墨、设色的艺术特点:《听琴图》中人物均先以匀实的细线勾勒而出,面部和手之外的衣饰纹理则兼糅了书法运线的抑扬顿挫和提捺转折,色彩渲染基本平涂,但又按衣褶纹理略染明晦,使人物稍具体积感。而左侧的高几、香炉和琴桌以及二臣的座椅,均以实写的手法,工整细致地描绘。特别是松、竹的笔墨技法处理尤为丰富精到,勾染点皴笔笔送到,且整体丰富而有变化,神完韵足。作品在设色上也显得自成一格,其在绢本固有底色基础上,取墨色为主基调,使画面色彩沉着典雅而具书卷气。尽管人物、器具、树石的色相各有倾向,但以墨色调节统摄,令画面传达出某种玄秘简淡之感。然而作者并不专以一色为目的,除了在脸和手部施以粉色,在二臣服饰敷色上采用明丽而不轻薄的石青、朱砂色填出,再施以铅粉渲染主人内衫、二臣与侍童的裤袜。色彩的巧妙使用令画面亮堂、透气起来,从而避免了略显沉闷、压抑的感觉。《听琴图》画面色彩的高华既体现了皇家画院作品应有的富贵色,又不失文人绘画对简淡冲和的特质追求,其与同时代前后的名家之作既有风格技法和艺术语言上的渊源关系,特别与出自赵佶本人手笔的花鸟画作品格调一致,又别开新意,是谓宣和体画法的独到特点。 《听琴图》所体现的意味隽永,别出心裁的艺术构思、融诗书画印于一炉的构图形式、虚实相映结构巧妙的经营布局、神采兼具的传移模写、工整细腻的绘画技法,典雅不失华贵又色墨互补的艺术手法充分显示出了宋画的全部特质,同时也佐证了作者是一位思想丰富、学养深厚、技艺娴熟、艺术造诣极高的丹青国手。 作者简介: 赵佶,即宋徽宗,在位25年(1101-1125),嗜好书画,曾谓人曰“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唯好画耳”。他以皇帝之尊和对书画的耽爱,常常临幸画馆,广纳人才,又“秘府之藏,充牣填溢,百倍先朝”,以其较高的绘画造诣,不仅推动了画院的发展,而且以自己的艺术创作,为北宋后期的画院树立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宣和体画法”典范。赵佶的绘画重视写生,以精工逼真著称。工花鸟,相传用生漆点鸟睛,尤为生动,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芙蓉锦鸡》《瑞鹤图》《池塘晚秋》《四禽图》《雪江归棹》等。与花鸟画不同,以人物作题材的《听琴图》可能是赵佶存世作品中鲜有的一件人物画代表性作品。而就作品的艺术价值论,其构思、构图、人物造型、笔墨设色的技艺均臻于上乘高妙境界,堪称宋代绘画的代表。 其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治理者,宋徽宗赵佶无疑是一位不称职的皇帝,于国家社稷,这是一出悲剧,以至于晚年客死异乡,结局令人唏嘘。他的精神信仰、个人性格和文化价值取向左右并影响了他对文化艺术投注的极大热情,否则他就不可能在书画上取得如此的成就。而就艺术论,他无疑是一为极富才情的画家。 蔡京(1047-1126),字元长,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进士,官至太郎,是历史有名的权奸。靖康之变,天下罪蔡京为六贼之首。钦宗立,侍御史孙觌等极疏其奸,贬衡州安置,徙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然蔡京精工书法,尤擅行书,其书笔法姿媚豪健,结体开张,绍圣间,天下号能书,无出其右者。宋人所称的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指蔡京,但因其为人奸诈,为世人所鄙薄,故将其剔除而补之蔡襄。传世墨迹有《节夫帖》,《宫使帖》、《鹡鸰颂跋》等。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6917-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宋赵佶《听琴图》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