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之门/悲伤的老人》,1890年5月,荷兰,文森特·梵高,布面油画,81x65cm,荷兰克勒勒·米勒博物馆藏. 《永恒之门》又名《悲伤的老人》(Sorrowing Old Man,At Eternity's Gate),是梵高在1890年5月在圣雷米画的一副油画作品。这幅画的创作时基于他之前的一副素描习作,以及之后的石版画而创作的。画面中的老人静静地坐在火炉边的一把木质椅子上,穿着蓝色的衣服,双手抱头,身体却因为疲惫、悲伤而蜷缩在了一起。梵高标志性的笔触在此处不仅流畅得表现出了老人身体的轮廓,更像是那涌动着的悲哀在他的身上无限蔓延。 在法国学习绘画期间,梵高的画风与以往大有不同。然而他自己却坚称,他绘画的核心并没有更改。那么,这位想要用画笔传道的艺术家,到底想要对世人说些什么呢?在梵高后来的画作中,《星空》、《向日葵》、《播种者》、《收割者》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他的绘画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如果说有什么没有变的话,那就是他对生命的追问和对永恒的探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梵高认为生命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就像自然界中发生的一样,像那些种子,他们不断地死亡与重生。对梵高来说,夜晚的星空,那些星星有着非常强的宗教性内涵,这也是画家对生命饱含诗意的思考。他认为,星星就是人们的灵魂歇息的地方。而这些灵魂还将不断地旅行下去。生命会这样延续下去,就像撒种者一样,他撒下种子和生命,而这种子会长成麦子,麦子又会被砍下,被收割,而这又象征着死亡,但同样也是生命的重生。所以这些都与生命永远的循环有关。 “永恒”是梵高从小就很熟悉的话题。在做牧师的父亲的影响下,人有灵魂,当肉体死亡之后,灵魂将因为救赎得到永生,是梵高再熟悉不过的基督教的基本思想。然而当经历了许多人生苦难之后,当他对于父亲讲经台上的信仰感到失望之后,他对于永恒的理解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星空》、《向日葵》、《播种者》、《收割者》等系列画作中,艺术家在自然界中体验着生命不死、生生不息的意境。而生命到底是经由什么获得永生却变得十分模糊与神秘了。不论是灵魂乘着死亡踏上星空旅行,还是种子在地里死去,又发苗生长,这些对死亡充满幻想的思考,虽然并没有将它看作终点,然而在死亡与生命的循环往复之中却似乎缺失了原本的那位笃定的“救赎者”。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专家都说梵高在成长中逐渐淡薄了基督教信仰,而变得更接近佛教思想的缘故。 然而,就在梵高生命结束前两个月,他还画过一幅直指生命永恒主题的画,叫做《疲乏:永恒之门》。这幅画是基于他在1882年的一幅素描习作,以及之后的一幅石版画而做的。版画有过7幅拓印,其中的一幅被命名为《永恒之门》。关于这幅画的原稿,梵高在1882年曾经自己这样说过: “对我而言,我觉得画家有责任在他的画中传递某种思想。我在这幅画中想说的是--对于米勒信仰的永恒以及那位“至高者”的存在的最好证据就在这样一位老人的不可名状的感人表情之中了。或许当他静静地坐在自己火炉旁的一角时,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某种珍贵的、高尚的、不能被犬类所理解的东西同时展现在了这位老者的身上。这比一切理论都来的更有震撼力--只是这样简单的一个事实,那最贫穷的木匠、石楠花田中的农民或者矿工,他们也能有瞬间的感情冲动,能够在其中体验到自己与那永恒的家园靠得那么近。”--1882年11月,海牙。 我们很难说梵高怀着怎样的感情再次创作这幅画的。因为他自己并没有将他当时的心情记录下来。但我倾向于相信,他所有的情感与最初创作这幅画时并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他相信有一种永恒。但是,他对于这种永恒没有以前那样的确信了。如果说,在1882年,29岁的梵高在画中那位老者身上体会到了人生的困顿和永生的盼望,那么,36岁的他更是饱尝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在梵高生命的最后时光中,因为患有间发性精神病症,他先是被弟弟提奥安排住在圣雷米精神病院中,之后又搬去了法国南部的一个叫做奥维尔的小镇。因为常常在病症发作时吞噬颜料或者不自觉的伤害自己,他被医生要求受到看护,于是很少能够外出作画。所以这一时期他常常只能待在室内,画窗外风景,或者以自己过去的画稿,以及他仰慕的画家名作为蓝本来创作。这幅《永恒之门》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创作出来的。 所以这幅画或许意味着他已经在思考关于自己的死亡的问题了。我的意思是,他的人生走到了多么困顿的境地啊。1880年的时候,他还想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然而8年之后,他却沦落到了被关在一个精神病院里,没有家人去看望他。他周围都是他不能理解的大声吼叫的病人。到那时为止,还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他的画作将很快得到成功,虽然它们已经改变了许多。一方面,人生经历中的痛苦在不断地积累着,而另一方面,原本笃定的“救赎”与“永生”已变得模糊不清了。绘画让梵高感到生命力,然而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画笔中的世界是并不真实的。 “我很明白,如果你足够勇敢的话,医治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从彻底地远离受苦和死亡,从放弃你个人的意志与自爱而来。不过,这种方式对我是行不通的。我喜欢作画,喜欢见到人与事,以及所有一切你可以说让生活变得不真实的东西。是的,真实的生活或许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并不属于那种类型的灵魂,那些随时准备迎接生活,而又随时准备受苦的灵魂。我做什么都行,但是再也经受不了伤痛。当我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我也很不能忍耐。只有在画画的时候,我还能够保持相当的耐心。”--1889年5月,法国圣雷米 人们常常认为梵高的最后一幅画作是《乌鸦群飞的麦田》。在金黄的麦田中一群黑压压的乌鸦,似乎象征着压抑的心灵,并预示着不祥的征兆。然而,据梵高博物馆的最新研究发现,梵高的最后一幅画作应该是这幅树根。而关于树根这个主题,梵高画过不止一次。之前他明确地在信中说过,树根与斯恩的身影都象征着生命的抗争。然而,对于最后这一幅画,我们除了能从艺术手法上进行鉴赏外,并不能十分确定地了解它背后的意义。 梵高去世时年仅37岁。这37年真可谓是人生苦旅。在梵高去世前,他其实已经逐渐得到了艺术界的一些认可,并且也以不错的价格卖出了第一幅油画作品,然而他年轻的生命却正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了。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梵高《永恒之门》(悲伤的老人)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