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南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清明节,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其实,在古人看来,清明不仅是祭祖之日,还是出游之日。《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因此得名。”清明日,万物长,百花开,当真是游春的好时节。所以,古人把他们的游兴也绘制在了瓷器上,使得瓷上清明也氤氲着春天的芬芳。 打马游春丽人行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这是明代诗人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词》,写的便是清明时节,晴天绿野,杨柳依依,美女如云,秋千荡漾的情形。上图是一只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将军罐,它高40.5厘米、底径18.7厘米、口径13.4厘米,描绘的便是春日仕女打马出游图。只见风含情,柳含笑,有仕女五六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们骑着马,在乡间野外游春,马儿欢腾,有的踢踏,有的欢腾,有的驻足,热闹非凡。更奇怪的是这些骏马,身上都有深蓝色斑点,看上去是那么与众不同。 携子出游乐陶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这是宋代学者程颢的《郊行即事》,写的便是清明时节,柳巷乱红,春山四碧,流水悠悠之美景。上图是一只清代光绪年间的浅绛彩赏瓶,它高23.5厘米、底径10.4厘米、口径8.5厘米,描绘的便是一老者携子孙出游的情形。只见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亭台楼阁,如诗如画,一鹤发童颜的老者,由两个憨态可掬的孩子陪同着,正在野外赏春。在瓶的另一边,还有题诗——“别营金马多华日,花前常伴子孙游”。在古人看来,不仅要福寿双全,更要子孙兴旺,才是人间最幸福的事情。 清明雨中寻酒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描写清明时节,出游遇雨,想避雨酒家的事情。图3便是一对民国年间由制瓷名家王大凡所制的粉彩瓷,高46.3厘米、口径11.1厘米、底径13.7厘米,描绘的正是杜牧诗意。只见云遮雾罩,细雨纷纷,远山朦胧,篱笆静默,柴门犬吠,柳枝低垂,槐树生长,一中年文士正在问路,牧童指向远方。还有一个更小的孩子,好像还少不更事,手拿柳枝,只管自顾自玩耍;牧童座下的老牛,它不管人世间的事情,抬蹄只管走着。 清明印象民俗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是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宋朝的繁华从中可窥一斑。当然,宋朝的民俗风还要看北宋画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图是一只清代乾隆年间的珐琅彩盘,直径35.1厘米,图案便是“清明上河”之再现。只见红绿鲜明,房屋错落有致,人物并行不悖,清晰可见,真是美轮美奂。左上角有“清明上河图,大宋宫廷画家、翰林大学士张择端”,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的字样。 无论瓷上清明是怎样的风景秀美,或者千姿百态、各具形态,文化都要传承下去,美好的记忆也要传承。而这些藏品,早已成为文化的载体,永恒的记忆。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6744-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清明游图案瓷器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