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骏图》是徐悲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的八匹骏马做为题材。画中,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生动形象,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 《八骏图》是徐悲鸿享誉画坛的代表作,虽然关于八骏题材的画作在徐悲鸿之前早已有之,但徐悲鸿的《八骏图》以作者精湛的绘画技巧,特定的历史背景,特殊的思想意义向我们展示出不一样的八骏形象,独具美学价值。本文从徐悲鸿《八骏图》的绘画技巧、塑造形象的形态、力量以及传递的思想之美来阐述其美学价值。 《八骏图》是从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画。画的是周穆王游昆仑山时为之驾车的八匹良马。有关八骏的名目,各书记载不同。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八骏之名,一曰绝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晖,六曰超光,七曰腾雾,八曰挟翼”;《穆天子传》中记载为:骅骝、騄耳、赤骥、白羲、渠黄、逾轮、盗骊、山子[1] (柳宗元的《观八骏图说》即采用这种说法)。到柳宗元时代,有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忽然写作了不少有关《八骏图》的诗文。著名的就有白居易《新乐府》中的《八骏图》、元稹的五言古诗《八骏图》、李观的《周穆王八骏图序》等等。这一文学现象可能与唐德宗的望云骓马有关 十字绣(邓长秀)。元兴元年三月,因李怀光叛乱,唐德宗临幸梁州,七月反京。关于这件事,元稹在《望云骓马》歌序中说道:“德宗皇帝以八马幸蜀,七马道毙,唯望云骓来往不顿,贞元中老死天厩。”李肇《国史补》也谈到了这件事,他说望云骓:“后老死飞龙厩,贵戚多涂写之。”看来,当时对于“八骏”的推崇,借着德宗的爱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徐悲鸿: 徐悲鸿是中国近代著名画家,享有“中国近代绘画之父”的美誉。对马这一形象的深入细致研究成就了其在画坛以奔马为题材画作的地位。《八骏图》是徐悲鸿画马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幅,不仅将奔马这一形象通过精湛的画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将其技巧与情感融为一体。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八骏图》是徐悲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在绘画技法上,是极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产物。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为不可多得的珍品。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他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融中西绘画之长於一炉,笔墨酣畅,形神俱足。它那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 要评论国画里的画马图,可以这样说,徐悲鸿先生是永远也绕不开的一个人了,其就是以画马而著称于世,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不论是泼墨还是彩绘,其笔下的马,或奔或跃,或长嘶或低鸣,千姿百态,卓然不群。而也正是因为徐悲鸿,其将中国传统国画创造引向国际,一幅幅令人惊艳的奔马图,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画的美丽之处,从此,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美学艺术得以与西洋画并肩而屹立于世界画坛。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水墨渲染是绘画技巧中的主要表现手段,而中国画通过水墨渲染写意的作品成为独步画坛的代表。从首先提出“以形写神”主张的顾恺之,到“骨法用笔”的谢赫,再到“追求意境,缘物寄情”的绘画主张,无不体现出国画对于表现绘画者心理及其表达意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渲染技巧也具有西方绘画所无可比拟的美学价值。徐悲鸿的《八骏图》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水墨渲染为主要表现手段,兼具工笔和写意的双重技巧,尤其是国画写意风格的运用,以形写神、以神写意,将马的形态通过水墨渲染表现的活灵活现,跃然于纸上,其将浓墨运用在马的头、颈、腿等具有极大转折的部位,并用干笔将鬃尾扫出,使得整幅画作浓淡干湿过度自然,如同浑然天成,线条的勾勒也使得奔跑之中的骏马突显刚劲有力之雄姿。通过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的运用,将八马齐奔的意境展现在观者眼前,从徐悲鸿《八骏图》国画写意风格的体现,也能够窥探出国画传统技巧之美。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6729-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徐悲鸿《八骏图》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