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时期,除了主流的“南青北白”之外,另有其他釉色的瓷器,如黄釉、黑釉和花釉等等,上一节提到的部门瓷窑如巩县窑等实在也生产其他釉色的瓷器,在相应章节里也作了先容。本节重要先容黄釉和黑釉瓷器。 寿州窑的黄釉瓷器 寿州窑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陆羽《茶经》纪录“(寿州)瓷黄色紫”,将寿州窑列为第五位。寿州窑以中原文化为主,兼含南北方文化,并具有地方特色。 1960年以后经多次观察发现,窑址重要分布在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的管家嘴、余家沟、上窑镇医院住院部、外窑村、马家岗、泉山、三座窑以及凤阳县武店区的临泉寺、上刘庄、大刘庄等。窑址分布地跨古寿、濠两州,东西长约80公里,重要会合在高塘湖、窑河沿岸,寿州窑从南朝经隋至唐末,连续约350年。 早期寿州窑产物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到了唐代,由青釉改为黄釉形成了唐代寿州窑的期间风格。唐代寿州窑固然以烧黄釉为主,但是到了唐代中晚期也兼烧黑釉和少量绛红釉。寿州窑陶瓷器为高温石灰釉,含氧化钙量比力高,着色剂为氧化铁,由于烧造接纳还原、氧化和先还原后氧化等差别氛围,使釉色形成青、黄、黑与绛红四种。 早期青釉色不纯净,是由于釉层的薄厚不均,烧造技能的不稳固,窑膛气温不匀称,形成产物釉色的不均,青釉的色调出现为青灰、青黄和青褐等。到了隋代由于烧造技能的进步,窑温控制适中,釉色就比力匀净,呈青色。淮南市博物馆藏有隋代管家嘴窑址出土的为数浩繁的青瓷片标本可以作为佐证。 唐代寿州窑改烧黄釉瓷后,技能上有所创新。盛期产物有碗、盘、杯、钵、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数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盏一类器足的边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范唐代风格。产物装在匣钵中入窑烧造,从而制止了窑中高温烟火对胎釉的直接熏染,使釉色纯净光亮,极大地进步了产物质量。寿州窑是较早利用匣钵的窑口之一。在马家岗、余家沟发现唐代圆形窑炉,窑壁用砖砌或用窑棒砌成,直径约3米,匣钵上下叠置,匣钵相互之间留有8厘米左右的火路。匣内装一件或数件,皆仰烧。早期利用的窑具有圆形多足支托,隋初以后,多用三、四岔支托,支钉支捧三角支托等。平凡产物直接入窑叠烧,受到窑中高温烟火的熏染和打击后,造成釉与胎的色泽不匀净。釉色出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差别几种,每每在器物转角积釉较厚的部位,出现翠青色的窑变釉。 寿州窑在唐代中晚期,用还原焰烧成了黑釉和绛红釉。寿州窑的黑釉产物有些烧造得非常乐成。淮南市博物馆收藏的寿州窑黑釉瓷注、黑釉盂口胆式瓷瓶及黑釉瓷枕等,不但造型雅观凝重端庄,而且釉色纯净匀称,被国家文物判定委员会确以为一、二级藏品。黑釉盂口胆式瓷瓶照旧初次发现的寿州窑新品种,堪称寿州窑黑釉瓷器的代表之作。 黑釉瓷器 铜川窑唐代的很多窑口都生产黑釉瓷,此中可以陕西的黄堡镇铜川窑为代表。 陕西的黄堡镇铜川窑,宋代时是为耀州窑地点地。唐代以烧制黑瓷与白瓷为主,兼烧青瓷。黑瓷的造型多种多样,有碗、盘、盒、灯、盆、壶、盖罐等。 碗有两种式样:一种五花瓣口圈足碗,胎骨薄,色灰质细,釉色黑而光亮;另一种为唇口平底碗,胎质粗,釉色不甚光亮。盒有3种造型:有的为扁圆形,盖与底的高度相称,平底;有的盒较高,盖面隆起如馒头状,盒底高于盒盖,有圈足与平足之分。壶为喇叭口,腹长圆形,流很短,双带形柄,平底。双系瓶式灯座,盘形口,短颈,长圆形腹,盘口与肩部连以双带形系,盘口内凸起3个乳钉状物,似为放灯盏而设。灯油储存于座内,用时方便,既能系绳提吊,又能手执安放,计划奇妙,实用雅观,为铜川窑独有的器物。三足带盖罐的造型别致,罐直口,腹部上下有弦纹两道,中心四周各有一条凹入的直线,使腹部呈瓜棱形,底部坦平,下承以三小足,盖为子母口,盖顶有钮。 别的,1972年黄堡镇曾出土了1件黑瓷塔式罐,造型近似唐三彩陶器,但又不尽雷同。罐椭圆腹,下部模印堆贴叶纹一周。下承以多边形底座,座上镂雕佛像人物及花草。罐盖为七级宝塔形,盖顶塑一小猴,形象生动,器形端正,尤其难得,是唐代北方黑瓷的一件良好作品。从胎质、釉色特性看,应为铜川窑的产物。 淄博窑山东淄博窑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磁村,从窑址规模之大来看,它的黑瓷产量比河南、陕西多。但器形比力单调,以碗为最多,瓶、壶、罐、炉较少。器皿均为平底,有的底部中央微凹入。这种作法遗存着隋代风格。淄博窑的黑瓷除具有平底的特性之外,釉质晶莹润泽、色黑如漆是它的特色。器物的底部一样平常比同期间瓷窑产物为厚,乃至有的厚达2厘米以上,占器高的三分之一还多,给人以慎重之感。 花釉瓷器 花釉瓷器是一种底釉上洒刷花斑釉装饰而成的瓷器,即唐代文献中纪录的“花瓷”。“花瓷”之名,泉源于唐人南卓《羯鼓录》中的“鲁山花瓷”一语,多出土于河南地域,由于烧制工艺与宋代钧窑的窑变釉差不多,故一度把它称之为“唐钧”。 20世纪60年代,故宫博物院根据《羯鼓录》中“鲁山花瓷”的纪录,对河南鲁山古代窑址举行了观察,未发现“花瓷”标本。后在观察河南郏县黄道窑时,却发现了“花瓷”标本,国外把这类瓷器称之为黄道窑。70年代,对鲁山举行了第2次观察,在鲁山段店窑址中收罗到了“花瓷”壶、罐之类的残片,同时还找到了“花瓷”腰鼓残片多件,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腰鼓在胎色、薄厚、凸起弦纹及斑点装饰等方面均完全雷同,仅在釉色上稍有差别,从而相识了《羯鼓录》中“鲁山花瓷”的正确寄义。70年代以后,河南的内乡、禹县的上白峪及山西交城等处又发现了4处烧“花瓷”的窑址。这些窑烧制的“花瓷”,就釉色及斑点特色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玄色或黑褐色釉为底釉,上施以月白色或灰白色彩斑,器物有腰鼓和壶、罐。另一类以玄色、月白或钧蓝釉为底釉,上饰以天蓝色细条纹彩斑,器物有壶、罐等。前者在河南鲁山段店、禹县上白峪二处均发现有腰鼓标本,其釉色、斑点及形制等根本同等。山西交城发现的腰鼓残片,与河南的两窑略有差别,形体较小,胎也较薄,彩斑的作法也不尽雷同。后者在河南郏县黄道和内乡二窑均有出土,以壶、罐为多,形制上大要雷同,未发现有腰鼓残片。 开国以来,河南郑州、泌阳、郏县、三门峡市等地的唐墓中都出土过不少花瓷,当时代皆在唐代中期,与《羯鼓录》成书的期间相符合。河南禹县是宋代钧窑的故乡,钧瓷的出现当与“花瓷”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花釉瓷器的出现是唐代北方陶瓷生产上的又一庞大成绩。其艺术特色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的斑点。这种釉上彩斑点是用与底色差别的釉料随意洒刷上的,有的作有规则的分列,有的纹样不定形,烧成后天然流淌、幻化多端。由于都装饰在深色釉上,便于烘托出另一种色彩斑块,显得格外夺目。花釉瓷器常见的器形有各种情势的巨细罐、双系壶、花口或葫芦式瓶、四足小盘、腰鼓等,此中以壶、罐为多。罐类多双系,以黑釉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者居多,黄褐釉饰以月白色斑点者较少。壶多双系,一面为短流,一面为曲柄,平底,壶体饱满,表面线圆润,也以黑釉上饰以天蓝色斑点者居多。另有一种花口执壶,壶口呈三瓣形,细颈,硕腹,口与腹连以曲柄,平底。这类执壶除花釉外也有白釉的,在三彩陶器中尤为多见。腰鼓较稀有,鼓形为两端大,中腰纤细,鼓身凸起线纹装饰,整器为玄色釉,饰以月白色大斑点,气魄庄严,为唐代花釉瓷器中的代表作品。 唐代花釉瓷器的烧制技能比力复杂,由于差别的釉料在高温下会有差别的热膨胀系数,在冷却时同样也会产生差别水平的紧缩,因此,一种釉料覆盖在另一种釉料上,必须要求两者之间热胀冷缩的系数同等,才气到达完善的艺术结果。同时,在洒刷花斑釉时,还要留意到底釉的干湿度是否相宜,否则也会造成局部釉层卷缩。花釉瓷器的烧制乐成,阐明唐代制瓷艺人已把握了调配釉料和复杂的施釉技能,为宋代钧瓷的出现及花釉成品的烧制,打下了精良的技能底子。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6466-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唐五代瓷器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