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开门收藏鉴古 中国,英文称( China)。china一词除了中国的意思以外,还有一重意思,就是瓷器。瓷器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代艺术品之一,在国内外收藏界享有盛誉。目前,国内号称有8000万收藏大军,其中不少就是瓷器收藏爱好者。但数量并不是特别多。原因在于,收藏者多云:‘瓷器水深’。所谓水深,意思是瓷器鉴定难度高,Z真伪难辨,很多专业术语不懂。作者精研中国古代瓷器三十多年,收藏丰富,博览群书,不愿私藏,乃借此平台广为传播古瓷器鉴定知识,欢迎爱好者关注本人头条。或关注芝麻开门收藏鉴古。 蛤蜊光,是瓷器鉴定的一个专有名词。专门用来鉴定五彩等釉上彩瓷器。 蛤蜊,就是一种海里的贝壳。大家知道海里的贝壳在阳光下转动,多有一种七彩的光晕,类似于彩虹的颜色。这种光晕就是蛤蜊光。而陶瓷鉴定中所说的蛤蜊光则专门指五彩等釉上彩瓷器的彩绘部分。 釉上彩瓷器历经百年以上,在阳光下转动,彩绘部分和周围可以看到隐隐约约的七彩光晕,这种光晕则被称为蛤蜊光。一般而言,蛤蜊光是判断五彩瓷器是否为老货的重要鉴定依据之一。 如果一件釉上彩瓷器(不含珐琅彩,粉彩)其他条件都符合古瓷的标准,那么,再具有蛤蜊光的特征,则基本上可以肯定为古瓷。如果釉上彩瓷器其他条件都符合古瓷标准,却没有蛤蜊光,釉面火光很重,则很有可能这件瓷器为新仿品。库出和桶瓷出外。 所谓桶瓷,是指清代景德镇运送到北京宫廷的瓷器,传统都为木桶盛装,被称为桶瓷。故宫博物院至今仍有不少旧藏桶瓷未曾开封。尽管年代久远,这些瓷器仍然釉面火光茂盛,宛如新瓷。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库出。但除了故宫所藏的桶瓷以外,民间是不可能有几百年的瓷器还保存在木桶里的。所以,民间所见传世五彩等釉上彩瓷器,没有蛤蜊光的,几乎可以肯定为新仿品。 目前,做旧仿古者也做出了蛤蜊光。但这种做旧仿古瓷器,必须经过釉面摩擦和化学药水浸泡。所以如果这件瓷器其他特征都符合古瓷的标准,也有蛤蜊光,我们可以仔细看看釉面是否有打磨做旧痕迹,也可以洒上热水,用鼻子闻是否有化学药品的味道。如果有,则此古瓷必假无疑。 蛤蜊光的成因,古玩行知者寥寥。比如,明代的红彩,就没有蛤蜊光。原因亦无人探讨。原因其实很简单。古代釉上彩瓷器的彩绘原料都是天然矿物质。把天然矿物精选后火锻水洗然后磨成粉末,再用吸铁石吸附杂质,就成了五彩的颜料。为了附着在瓷器表面,五彩等釉上彩瓷器,传统上都用铅粉配比颜料彩绘。而铅在百年之后氧化,瓷器上就出现了七彩光晕。 现代仿品基本上都是知道古代蛤蜊光成因的高手所制。所以采用古代含铅的天然矿物配比颜料彩绘,再在酸碱潮湿等环境下埋藏,就能把传统的百年以上自然氧化的时间缩短到几年甚至几个月之内。这种作假的蛤蜊光,对于迷信蛤蜊光鉴定五彩瓷器的收藏爱好者,有极大的杀伤力。 所以,蛤蜊光只是鉴定五彩等釉上彩瓷器的辅助手段之一,不能作为鉴定瓷器的秘诀。就像现在流行的死亡气泡说一样。死亡气泡下篇文章我们来说。 而粉彩瓷器是目前釉上彩瓷器的主流,粉彩瓷器是在彩绘颜料中加入了玻璃白打底,改变了以前的铅粉打底的传统做法,是脱胎于珐琅彩,洋彩之后创新的彩瓷,一经出现,很快就代替了五彩,成为釉上彩瓷器的霸主。由于不用铅粉,所以蛤蜊光在粉彩瓷器中是很难出现的,但是不排除早期粉彩瓷器颜料配方过渡阶段,含铅,亦可能出现蛤蜊光之可能性。 也就是说,蛤蜊光不是鉴别粉彩的充分必要条件。有蛤蜊光的粉彩瓷器有可能有,但没有蛤蜊光的粉彩瓷器很正常,不能以是否有蛤蜊光作为鉴定粉彩瓷器的一个标准。 民国时期的新出现一种文人画风格的彩绘瓷器,我们称之为浅绛彩。"浅绛"原是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代表人物为黄公望。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其本质还是五彩和粉彩的结合。带有浓厚的文人画特点。部分彩料采用传统的含铅矿物颜料。民国至今,从1911年到1949年,早期的瓷器已过百年,所以民国浅绛彩瓷器上亦有蛤蜊光出现。 总而言之,元明釉上彩,清代五彩瓷器,民国浅绛彩瓷器,均可用蛤蜊光是否具有作为鉴别新老的辅助手段。前提是其余特征符合瓷器的其他鉴定要点。本头条号,将持续更新古瓷器鉴定要诀,欢迎各位收藏爱好者加粉关注,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6328-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瓷器上的蛤蜊光是怎么回事?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