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芝麻开门收藏;
甜白瓷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专有品种,按道理来说,宣德时期应该也有,但目前没有发现署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的甜白釉瓷器,所以。一般而言,甜白瓷是永乐白瓷的专有名词。此件僧帽壶为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下同。
僧帽壶是中国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的壶式之一。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
僧帽壶的烧制,主要是因为明初延续了蒙元对待青海,西藏地区的安抚政策所致。西藏地区,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首领掌控了全藏,所以从元代以来,皇帝基本上采取封法王等政策对当地佛教领袖进行安抚。僧帽壶就是西藏佛教常用的水器。而图中的这件执壶,器型罕见,估计应该是酒壶。 永乐甜白瓷,是在明初国俗尚白的基础上根据永乐帝的喜好而烧制的。它是继承了发扬了元代枢府瓷(卵白釉)的烧制工艺创造而成的一种白釉。由于这种白釉洁白无瑕,仿佛白砂糖一样似乎有点甜味,所以被称为甜白瓷。又因为多有暗花装饰,所以又称为填白。图片中这件执壶,应该成为四系矮执壶。永乐宣德时期出现了很多创新的瓷器款式。不少都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永乐出现甜白瓷,与朱棣本人有重大关系。朱棣好武。洪武时就被封王镇守北平,专门应对北元蒙古余孽。蒙古俗尚白,以白为尊。蒙古即银,就好像女真为金一样。在长期北方镇守和与蒙古人对峙的带兵过程中,朱棣养成了好武,豪迈之习性。和蒙古人一样喜欢白色,一改其父朱元璋喜欢釉里红瓷器的做派。此件双兽首铺首瓶,应该是祭祀用瓶。史料记载,凡是瓶身有铺首的瓶子,都是用来做祭器的。出自哪里,一时无考。 明太宗实录》记:“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砂遣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可见,我们习见的永乐青花瓷很有可能并不是永乐皇帝日常所用,图片中这个仿青铜器造型的爵杯,很有可能就是永乐大帝的日用器皿。酒杯 明初景德镇官窑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永乐时期的白瓷烧制量远大于青花和釉里红瓷器。1989年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称,在永乐前期底层出土的瓷器中,甜白釉瓷器占98%。此件为温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汤锅。极为难得的是双环耳。采用的是吊烧的工艺。在这之前,活环是无法烧制成功的。 永乐甜白釉器胎釉透光呈现肉红或粉红色,明清后朝仿永乐甜白釉器则显现青色。甜白器在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常闪烁着灰青色的光泽,釉面偶然显现如同青、白、灰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甚为奇特。此件烛台,传世品见有青花器,一般属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也是来自西亚的器物。 永乐的脱胎器著称于世,带给人们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多的赞叹工艺上的超群表现。它胎质薄如蛋壳,极为轻盈。清人诗中更是形容它为“只恐风吹去, 还愁日炙消。”此壶为梨壶,因器型像一个梨子而得名。从元代开始,历代都有烧制。用来品茶品酒,皆为高品。 永乐甜白釉瓷器的器形很是丰富,碗、盘、壶、杯、梅瓶等器形最为常见。胎体大致也可分为薄胎薄釉和厚胎厚釉两大类。薄胎薄釉胎体大多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足以光照见影,提起映在灯光之下,手指旋纹都能隐约透见、厚胎厚釉多为琢器,釉质凝厚肥腴, 似油似脂。 永乐朝的独有器型,学术界目前尚未搞清楚它的用途和来历。此器下有三通,烧制成型极为困难,目前仅仅见出土复原器,未见过任何传世品。应该是来自于西域中东地区的器物造型。
此件莲花台盏,也是无法说清楚的器物之一,目前也只见到永乐窑址出土的残器,名称,用途不好说。因有莲瓣纹装饰,笔者暂且给它命名为莲花台盏。
君持,是佛教徒用来饮水的随身器物,开始是金属制品,隋唐时期开始大量流行瓷制品,以白瓷为多。最为著名的应该是五代宋时期定窑制品。元代开始出现的这种君持,造型和唐宋不一样,或许是新的创造,或许也来自于西域,不得而知。又称净水瓶,净瓶,佛家用器。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6321-1.html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出土永乐甜白瓷带详细解说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