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者,真实正确深刻之认识也。语出《庄子》,“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南朝谢灵运亦云:“真知者照寂,故理常为用,用常为理,故永为真知”。 余幼而好学,至长大以来,颇喜我华之传统文化,乐读古书,兼及文物。舞勺之年,始涉中国古瓷器之收藏鉴赏,迩来三十有三年矣。时至今日,吾华爱好收藏者,据书云已逾8000万。然好事者众,真知者罕。余数十年来,阅物无数,阅人过千。非仅为古物,处世之间,亦如是也。乃感真知之难,真言之难。遂改堂号“停云馆”为“芝麻开门收藏”,亦以自勉,以不负平生之意。 佛经有云,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余习得古物鉴定之妙法,本应藏之名山,束之高阁。然世间为赝品所累者甚多,余亦难免入其彀中。每为人所欺,虽过后知之,亦颇累金钱,为之扼腕。余修习佛法,得“法布施”之语,乃深感传习之重,不陋寡言。故强为之语,以飨诸同好君子也。 希以此为舟,广交天下真人,品茗论道,赏花待雨。偶得雪夜访戴之趣,喜开云泥红土之炉,抵足夜谈,仅为风月。则为余之大乐者也。 说说龙泉哥窑与弟窑。 话说南宋时浙江龙泉县, 唐武德三年(620),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乾元二年(759),分松阳县龙泉乡和遂昌县部分地置龙泉县,治黄鹤镇(今浙江龙泉市龙渊镇),属括州。 北宋宣和三年(1121),诏天下县镇凡有龙字者皆避,龙泉县改名剑川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县。 当时为处州,有两兄弟业陶。当时兄章生一所制,为世所重,而弟章生二所制市场和价格都比不上哥哥。一天晚上,章生二抑制不住心里的嫉妒,遂偷偷溜到哥哥的窑厂,在明天需要烧窑的釉里,丢进去一大筐草木灰。第二天,章生一不知依然把这一缸釉料全部用到瓷器上,并入窑烧制。几天后出窑,一看到瓷器,章生一楞住了,所有的瓷器全部釉面开裂!怎么办? 面对一堆行将报废的瓷器,章生一灵机一动,他想,我的瓷器本来颜色就比较浅,既然开了裂,要不干脆给裂纹上点色,或者还能卖的。于是,他马上安排众人调出一缸以炭黑,草木灰,铁砂等为原料的墨汁,趁余热未消,用抹布把墨汁涂抹到瓷器上。等冷却之后,再加以清洗。 谁知这批瓷器一运到临安市集上,几天都无人问津。正当章生一垂头丧气准备打道回府,此时宫里的公告出来采购,一下子看到这批从来没有见过的瓷器!他觉得很雅致,就把这些瓷器买了几件进贡给皇帝。皇帝一看非常喜欢,马上找来公公询问瓷器的来历,并让人去找烧制出这种瓷器的匠人。 章生一因祸得福,名声鹊起。皇室基本上把他生产的产品全部订购,只剩下一些残次品留在本地,立马就被县里的乡绅抢光。章生二经此一事,痛定思痛,回去精心专研瓷器烧制工艺,未出二年,也创出自己的独特的釉药。烧制出来的瓷器。色如美玉,莹润欲滴。他甚至打开了海外市场,瓷器远销到海外。因兄弟二人都姓章不好区分。后来龙泉人就把哥哥烧的瓷器名为哥窑,弟弟烧的名为弟窑,又称章龙泉。 这则传说,出自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书中记载: “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琉田今名大窑,是龙泉窑的中心窑场之一。 明《格古要论》载:"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盛产处器(青瓷)。 南宋庄季裕的《鸡肋篇》记载: “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王所供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 明 郎瑛:《七修续稿》卷六, “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文,号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呼为章窑,闻国初先正章溢,乃期裔云。” 明 顾起元《说略》卷二十三, “又宋明处州章生兄弟着,皆作窑。兄所作者,釉色稍白,而断纹多,号白(疑为百)圾碎,故曰哥窑。” 明 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四 : “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注:大窑)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选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及刘田------凡绿豆色莹净无暇者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末尝见也。 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 “浙江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时,龙泉硫华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器即此。” 明 王士性《广志绎》卷四: “官、哥二窑,宋时烧之凤凰山下紫口铁足,今其泥尽,故此物不再得,……近惟处之龙泉盛行,然亦惟旧者质光润而色葱翠,非独摩弄之久,亦其裂造之工也。新者色黯质佳,火气外凝,殊运清赏。” 明 张谦德《瓶花谱》: “古无磁瓶,皆以铜为之,至唐始尚窑器。厥后有柴、汝、官、哥、定、龙泉、均州、章生、乌泥、宣、咸等窑,而品类多矣。……“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而龙泉、均州、章生、乌泥、成化等瓶亦以次见重矣。” 明 张岱《龙泉窑器铭》: 龙泉窑鱼耳炉铭:“枫冷吴江,秋水登碧。其口念念,其耳滋滋,谓有鱼焉,呼之谷出。” 哥窑后铭:“二西叔收藏哥窑后,傍着一把,如竹箨初解,大块冰裂,于箨于箨,其光在弱。” 哥窑印池铭:尔蕴叔收藏印池,纵二寸,横寸半,处州色,而纹片疏爽。观其纹片,自不能贱。(注:张贷,浙江江山人、历史学家、诗人) 清 朱谈《陶说》: “宋哥窑本龙泉硫田窑,处州人章生一、生二兄弟放龙泉之窑,各主其一,生一以兄故,其所陶者曰哥窑。生二所陶者,仍龙泉之旧,早龙泉窑。”又云:“柴窑之外,定汝官哥,皆宋瓷也。流转至今,惟哥窑质重耐藏,稍易得,安汝难于完壁”又云“龙泉窑土细质厚,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 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二十: “古宋龙泉窑器,温州土细质厚,色若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哥窑多断纹,名曰圾碎,更见重于世。……永乐细款青花怀,成花五彩葡萄杯,皆今世甚宝贵者,然亦在龙泉章窑之下。” 清 蓝浦《景德镇陶录》转引《爱日斋丛抄》: “自古陶重青品,晋日縹瓷,唐曰干峰翠色,柴周曰雨天青,吴越曰秘色,其后宋器虽具诸色,而汝瓷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东窑、龙泉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绝。” 把这些历史资料汇集于此,方便方家研习,这些历史记载是我们研究龙泉哥窑和弟窑最有力的武器和依据。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入到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再加上南宋朝廷喜欢青瓷,并大力拓展海外贸易以补贴财用,龙泉县靠近福建泉州大港,巨大的需求量和价位的提高给了龙泉发展瓷器的巨大机遇。 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据史料描述,当时"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瓷器内销运往临安,外销经瓯江出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 13世纪开始,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厚釉青瓷的产品数量比较少,迄今只在龙泉大窑、溪口两地近十处窑址中发现这类瓷器,而且都是与白胎青瓷同窑同烧的,其中溪口瓦窑垟窑以生产黑胎厚釉青瓷为主,其他瓷窑以烧白胎厚釉青瓷为主,我们虽然不能找到哪座窑就是章氏兄弟所烧的,但是龙泉哥窑。也就是龙泉黑胎青瓷,主要产于溪口瓦窑垟窑,龙泉白胎青瓷,也即是弟窑,主要产于琉田大窑,应该是没有太大争议的事。 龙泉哥窑不是学术界所说的那批故宫藏品(传世哥窑)。故宫哥窑来历目前学术界争论极大,但龙泉确实产黑胎青瓷,这批黑胎青瓷也能对应于历史文献。 龙泉弟窑,则是收藏圈最爱的品种之一,四川遂宁出土了一批龙泉窖藏,就是龙泉弟窑的精美产品。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6305-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带你了解龙泉哥窑与弟窑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