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时期的瓷器,人们多提"粉彩",然涉及此一时期五彩瓷则感生疏,谈及聊聊无几。其实,景德镇生产的五彩瓷器在明、清两代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雍正时期的五彩瓷,亦具新姿流行当世。笔者提出来,与为研究古代陶瓷 ...
时间 : 2015-03-23 21:04:06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在古籍资料中多有关于宣德五彩的记载,从目前的资料中查阅,最先记载宣德五彩的是明万历年间(1591年),瑞南道人高濂著书《遵生八笺》中的相关论述,明万历朝(1597年),地理学家王世性著书《广志绎》卷四中有如下 ...
时间 : 2015-03-26 21:48:08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在拍卖会上见到一件清代雍正粉彩花蝶纹锥把瓶,以37万元成交。粉彩花蝶纹锥把瓶圆口,颈直且长,溜肩,垂腹,圈足。器胎洁白,釉面莹润,润泽细腻。腹身绘有花蝶纹,花形硕大饱满,色彩绚丽雅致,枝叶茂盛柔嫩,周围 ...
时间 : 2015-04-23 22:32:09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青花五彩瓷是中国陶瓷史上重要的品种。它的烧造工艺较为复杂,先于坯上用青花料描绘出一定的纹样,上釉后入窑以1300度以上高温烧造。再以红、黄、绿、紫、赭等色彩描绘到已烧成瓷器上,再次入窑以700度低温烧造而成 ...
时间 : 2015-05-05 22:36: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五彩瓷的五彩,是黄、青、白、红和黑色,也是多彩的意思。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特别是明清五彩瓷得到发明和发展。明 ...
时间 : 2015-08-09 22:23: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四十六个寒来暑往的万历一朝是一波悲欣交集的世代,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皇帝说他正在精研道藏佛藏,捐款施舍京城内外的佛寺,广派宦官到各地名山巨刹进香祈福,连大赦的诏书都洋溢着佛家的慈悲。 然而皇帝 ...
时间 : 2017-11-07 17:41:06
|
发布者:myadmin
|
明代晚期,尤其是万历时期的中国陶瓷产品的对外贸易十分繁荣,输出量极大,贸易范围广阔,同时,针对各个海外市场,还衍生出不同的产品面貌。比如这件万历青花五彩盖碗,应该是针对欧洲市场制作的,外国人就喜欢大红 ...
时间 : 2018-04-20 22:42:00
|
发布者:white
|
据清陈浏著《陶雅》书中曾有记述:“康熙官窑彩碗上画过八仙,而并无海水,面目秀异,身段灵活,乃叹康窑官窑瓷器画工非后世所及。书中述:“康彩饮中八仙酒杯。小者多系官窑。画笔特为生动。彩亦精美,极为难得。其 ...
时间 : 2018-04-22 17:39:00
|
发布者:kl64mr39
|
将军罐是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因宝珠顶盖形颇似将军盔帽,故而得名。将军罐始见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顺治之气基本定型,盛行于康熙朝。其器形体高大,各朝其形略有不同。常见品种为青花、五彩器,此外还有黄釉、 ...
时间 : 2018-04-26 21:20:00
|
发布者:扬一爱你
|
万历五彩冠称古今,独步一时。素以色彩浓艳,画风写意闻名于世,特别是这一时期的青花五彩器将发色苍翠的回青料与釉上彩料巧妙搭配起来,形成一种交相辉映的强烈美感,为历代藏家所追捧,可与永宣青花和成化斗彩比肩 ...
时间 : 2018-05-01 09:32:00
|
发布者:davideuskpjt
|
窑变釉贯耳瓶窑变釉贯耳瓶,高33.3cm,口径10.7cm,足径13.5cm。瓶直口,长颈,颈有双贯耳,颈下渐广,鼓腹,圈足外撇。内施天蓝釉,外施窑变釉,底施酱釉。底中心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此器造型模仿古代 ...
时间 : 2018-05-13 16:58:00
|
发布者:老兵
|
铜香炉是中国明清时期铜制品中最重要的门类之一。精心冶炼的铜香炉,造型古朴典雅,深受世人的重视。近日,笔者从朝天宫古玩市场二楼“天佑阁”得知,以前是收藏市场冷门的铜香炉,近两年收藏价值逐渐凸显,部分制作 ...
时间 : 2018-05-13 22:13:00
|
发布者:yeui9934793
|
明代万历(公元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年号)朝共48年,是明代历时最长的朝代,由于宫廷和上层社会对于细瓷的追求和废除禁海,致使瓷器产量剧增,瓷器品种繁多,数量巨大,还出现了专供对外贸易的外销瓷。万历二 ...
时间 : 2018-05-14 22:12:00
|
发布者:崔瑞山
|
明青花锦地游龙图大缸(正)明青花锦地游龙图大缸(底)明青花锦地游龙图大缸,高25cm,口径26cm,瓶口一圈为梅花图案,瓶身为龙纹图,本品上饰飞龙,腾飞波浪之上,浑然灵动,现知近例有二:悉尼ArtGalleryofNewSou ...
时间 : 2018-05-14 22:19:00
|
发布者:龙抬头
|
五彩的种类很多,咱们之前聊过五彩的种类,这里就不多说了,今天主要聊聊明万历的五彩瓷器。说到万历就必须得带着嘉靖时期的,虽然中间隔着一个隆庆,但是隆庆时间上只有六年,带来的影响还是非常少的。万历的五彩主 ...
时间 : 2018-05-15 16:29:00
|
发布者:菲航谦
|
很不愿意介绍清三代的瓷器,因为涉及的面太广泛了。清三代瓷器是我国瓷器业的巅峰,涉及到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多非常的复杂。如果想初步涉猎倒是简单,但是想要仔细的研究一下还是需要下真功夫的。我一直不相信一篇文 ...
时间 : 2018-05-15 16:33:00
|
发布者:Soswoxov
|
康熙五彩乃清代名瓷之一,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有赞:“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而五彩装饰题材颇为广泛,尤其是民窑五彩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 ...
时间 : 2018-05-15 22:28:00
|
发布者:古铜币交易
|
瓷器上的纹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明、清官窑瓷器纹样较之民窑的严谨工整。它们都以物言志,画必有意,表达着皇族对世界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企盼,同时也是他们宣传封建意识的工具。在明、清官 ...
时间 : 2018-05-16 10:31:00
|
发布者:录事参军
|
瓷器上的佛教人物图案生动的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思想意识与生活观念,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本文就简要介绍一下其中的典型代表:佛祖、禅僧与罗汉。佛祖佛祖包括释迦牟尼佛像、无量寿佛像等,一般被刻画得非常亲 ...
时间 : 2018-05-16 10:36:00
|
发布者:15856044686
|
中国的龙,多存在于神话传说中,而龙的文化源于图腾又远高于图腾,由于龙的实体并未被发掘,所以多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的创造。传说中的龙,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若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龙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 ...
时间 : 2018-05-16 10:47:00
|
发布者:承愿金洋
|
雍正器尤以单色釉之色美形秀为代表而著称,胤禛尤其关心工艺造作,其直接操纵御器厂的制作,甚至以上谕的形式评议作品的优劣。于中国陶瓷史中,果绿釉发展至雍正时期,其烧制工艺已达到最成熟的阶段,正可谓盛况一空 ...
时间 : 2018-05-16 22:06:00
|
发布者:SHADYXV
|
五彩瓷器,明嘉靖时期产生,有五彩和青花五彩。基本色调以红、黄、绿、蓝、紫五色彩料为主等带有玻璃质的彩料,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施于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炉经过700——800摄氏度的高温二次锫烧而成,其特点是创造了 ...
时间 : 2018-05-17 14:39:00
|
发布者:冷漠浪漫
|
我们现在所说的景德镇釉上彩瓷,最常见的就是五彩和粉彩,粉彩肇始于康熙晚期,记载比较明确。关于五彩的起源,却很是经过一番考察研究。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中通过列举典型器物,将五彩的起源追述到了元代 ...
时间 : 2018-05-18 17:28:00
|
发布者:13428947874
|
此瓶硕大无比,通体鎏金。山川花木,云海飞禽,主题人物全以雕瓷技法表达。整器气魄迫人,巍峨壮观,令人不敢迫视,但细腻之凸雕又使人不能不趋近细细欣赏。瓶颈刻王母娘娘肖像,母仪天下,神情端庄,左右各伴有侍女 ...
时间 : 2018-05-18 21:47:00
|
发布者:承古斋
|
五彩瓷是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 ...
时间 : 2018-05-19 08:29:00
|
发布者:zhiniu888
|
康熙青花瓷器胎质坚硬细腻、釉面光洁莹亮、青花色泽青翠明快、画面层次清晰分明,被推为清代青花瓷器之冠。各色瓷器中,以青花瓷器上的故事画面最多,而且题材也非常广泛,如有祈福求祥类的四美十六子图,反映文人士 ...
时间 : 2018-05-22 10:43:00
|
发布者:liboz
|
创造于清代的国之重器“天施大炉”在外辗转数十载后再度回归,这是上海滩上出现的又一文化盛事。2018年5月4日于上海外滩宝吉祥艺术中心举行捐赠仪式,失而复得的国之珍宝浮出水面。“天施大炉”由台湾文物收藏家、宝 ...
时间 : 2018-05-24 08:33:00
|
发布者:an745389
|
龙纹作为一种装饰,象征着权利、身份、地位。在社会等级划分极其清晰的古代社会,具有龙纹的器物可谓弥足珍贵。”家有千金不如家有一宝,家有一宝不如家有朝堂一瓷宝”。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区分 ...
时间 : 2018-05-24 16:55:00
|
发布者:小郭
|
从明末天启、崇祯、直至顺治、康熙早期的这段时间,由于朝代更替,景德镇窑业受到较大影响,瓷器生产较不稳固,故一样平常将这一时期称为过渡期。已往由于资料的限定,对这一时期的瓷器产物熟悉不敷充实,主观地以为 ...
时间 : 2018-05-25 18:21:00
|
发布者:古道飘零客
|
明清瓷器的纹饰中,常有故事题材或寓意题材,有些题材耳熟能详,有些却鲜为人知。这些瓷画题材越来越受到陶瓷学者和收藏家们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紧张课题。本日将一些题材尝作浅析,以期引玉,与诸家交换。青花象纹笔 ...
时间 : 2018-05-25 21:46:00
|
发布者:bhui_2012
|
汝瓷辨别欣赏:器形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此中瓶的变革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另有堆花、印花等装饰 ...
时间 : 2018-05-26 22:07:00
|
发布者:点点
|
据资料记载,宣德三年(1428)皇帝曾下旨铸造铜炉,但目前几乎不见传世品,无法得知其真实面貌,甚至有学者研究认为,传世所谓宣德炉实际均为明中期以后铸造。Lot.916明宣德水涡纹乳钉三足铜炉28.5×22.8cm.Wide×Hi ...
时间 : 2018-05-29 10:16:00
|
发布者:漂泊
|
《三国演义》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曹操的奸诈、孙权的雄才、刘备的宽厚有口皆碑,诸葛亮的计谋和智慧更是妇孺皆知。而从元代到民国陶瓷制品上多有表现三国题材的绘画,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瓷器上的这些“三国故事” ...
时间 : 2018-06-05 08:02:00
|
发布者:刘先生
|
冬天的时候各种取暖神器都纷纷亮相,暖宝宝、热身帖、暖风机、暖脚宝……这些保暖产品都在很大程度上的缓解了寒冷,那你知道古代是怎么御寒的呢?和现在的各种化学产品、电能取暖的方式不同,古代最为主要的还是使用 ...
时间 : 2018-07-13 11:52:54
|
发布者:古玩钱币收藏
|
铜香炉是铜炉的一个分支,也是铜炉在发展过程中顺应使用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种类。最早的铜炉一般是作取暖和温酒食之用,后来人们在温饱以外还产生了对器物的艺术性追求,铜香炉也就由此产生了。在自汉代就开始的铜香 ...
时间 : 2018-10-15 11:42:36
|
发布者:陈鋆宽
|
小编的朋友老贾是个古玩收藏迷,更是个跟风收藏迷,市场的走向就是他追逐的方向。这不,这两三年我们这个地方清代香炉的行情比较不错,老贾逛古玩商店的时候也就只盯着香炉看,总想捡个大漏。这也不能说老贾偏执,毕 ...
时间 : 2018-11-16 11:15:19
|
发布者:陈鋆宽
|
宣德炉在我国工业历史上占据着里程碑式的地位,以至于西方将宣德炉文化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宣德炉的制造,是我国第一次用黄铜铸炉,也是第一次采用外邦风磨铜,更有明朝宣德皇帝亲自督促,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
时间 : 2018-12-19 10:18:47
|
发布者:陈鋆宽
|
炉是古人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焚香熏物之器,我国最早的炉源于战国时期,在这之后的数千年里,无数手工匠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创制了样式多种多样的香炉,其中包括博山形、鼎形、三足形、金山寺形、火舍形……制作香炉的原 ...
时间 : 2019-02-11 17:24:00
|
发布者:陈鋆宽
|
香炉的起源在目前的文化研究中依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按其历史根源来说,它可以说来自源我国商周时代的“鼎”。 香炉作为一种香道必备的器具,它是民俗,宗教,祭祀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之一。在赵希鹄的《洞天 ...
时间 : 2019-06-19 09:12:19
|
发布者:陈鋆宽
|
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皇帝称为真龙天子,抚掌四海称为龙御天下。龙,象征至高无上。建筑舟车、锦绣衣袍、御用宝座,一概以“龙”相饰。御用瓷器是皇家最为重要的典礼、生活、装饰用器之一,因此在瓷器器型、纹饰 ...
时间 : 2019-07-12 11:56:00
|
发布者:汪明辉
|
在朱伯谦《龙泉窑青瓷》就有对于奁式炉的描述,南宋时期的如意足弦纹可以说是奁式炉中最为经典的样式,而元朝时期的奁式炉在造型以及工艺上都与之前制作的有着较大的区别,由于制作工艺的难度较大,所以在精品的奁式 ...
时间 : 2019-09-17 09:32:16
|
发布者:陈鋆宽
|
顺治朝 (1644-1661年)因为新政权是建立在明末废墟基础上的,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如果要整体恢复御窑厂进行大规模复产,还没有充分的条件。制瓷中心景德镇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处于非常萧条的生产状态,产量相当少。顺治 ...
时间 : 2022-02-05 21:51:59
|
发布者:王兴涛
|
清雍正五彩人物纹花盆和清顺治 青花龙纹香炉鉴赏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