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上承汉代瓷器创造的成就,下为隋唐青釉瓷器鼎盛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六朝是指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包括西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这6个先后以建康为都城的朝代。这一时期的瓷器被称为六朝青瓷是因为大部分烧造青瓷的窑场都在六朝统治下的南方,因此,“六朝青瓷”的概念是泛指三国、两晋、南北朝这300多年历史时期的青瓷制品。 青瓷兽兽形尊 (西晋.永宁二年) 高27.9厘米,口径13.3厘米,1976年江苏省宜兴县周墓墩出土,南京博物馆藏 六朝青瓷的釉料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铁为主要呈色剂,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东晋青瓷胎骨坚实、釉色匀净,以淡青色为主。西晋使用化妆土成功,外观更为饱满柔润。东晋青瓷的生产趋向普及,而且在质量上有明显提高。南朝青瓷胎骨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釉匀净透明,多为淡青或淡绿,有的泛黄。北方青瓷于北魏晚期开始烧制,胎呈灰白色,釉色深浅不一,多为青褐、青黄色。 六朝青瓷的产地以南方为主,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以浙江的越窑为中心,另外还有均山窑、瓯窑、婺州窑等著名的青瓷窑场。 越窑是六朝青瓷的最主要产地,也是代表六朝青瓷烧制工艺最高成就的瓷窑。越窑主要分布在浙江一带,这一地区历史上曾是古越人的居住地,春秋时为越国,唐代设越州。这里的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到六朝时得到了迅速发展,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广阔、产品风格相近的瓷窑体系。 越窑青瓷基本上摆脱了陶器与早期青瓷器的工艺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成型方法上,除轮制技术有所提高外,还采用了拍、印、镂、雕、堆和模制等,烧造了众多新颖的品种,使瓷器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东吴时,越窑青瓷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有的胎较疏松而呈淡黄色,釉以淡青为主,间或有青黄釉、黄釉。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纹饰有弦纹、水波纹等,晚期出现斜方格网纹,在一些器物上堆塑人物,神佛像,飞鸟走兽等。西晋时,瓷窑激增,青瓷的产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青瓷的胎质比以前加厚,胎色变深,呈灰色、深灰色,釉呈青灰色,釉层厚而均匀。这一时期是青瓷花式品种最多的时期,纹饰有弦纹、斜方格网纹、连珠纹,还有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 东晋时期,青瓷生产出现了普及的趋势,但器物的造型逐渐趋向简朴,装饰大为减少,明器也极少见,纹饰以弦纹为主,水波纹减少。西晋晚期出现的褐色点彩装饰也广泛流行。另外还出现了受佛教艺术影响的莲瓣纹。瓷胎色偏浅,釉色略偏黄。 南朝时,越窑的烧造扩大到浙西北的吴兴,浙东的余姚、奉化、临海等地。这一时期的产品仍采用前期的制瓷工艺,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青釉。少数胎质较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黄或黄釉。南朝早期褐色点彩仍流行,但比东晋时小而密,刻画莲瓣纹很流行。 瓯窑窑址位于浙江温州地区。瓯窑早在西汉就生产青瓷,但影响较小。六朝时,瓯窑开始大规模生产青瓷,但生产规模远不如越窑。 均山窑址在江苏宜兴县,又称“南山窑”,1959年被发现,因离均山村不远,故定名为“均山窑”。 婺州窑在浙江省中部金华地区。早在新石器晚期,金华地区先民就在丘陵地带建造窑炉,利用当地瓷土和石灰釉制作陶器。商代开始烧造原始青瓷,真正大规模烧造青瓷是在东汉至东吴时期。除此之外,南方青瓷窑址还有德清窑、岳州窑、洪州窑。六朝青瓷上承东汉青瓷,下接唐宋青瓷,具有承上启下之作用,对于研究古代陶瓷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国西晋青瓷赏析 一、青瓷虎子(三国.赤乌十四年):高16厘米,宽11.8厘米,长20.9厘米,1955年江苏省南京赵士岗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二、青瓷虎子(西晋) 高20.9厘米,长26.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三、西晋青釉胡人骑狮俑:高25、长18.5厘米,1990年安徽省舒城县出土。狮仰首蹲卧,怒目坚耳,长须垂于胸部,羽状尾贴于臀部,肌体丰隆。一胡人骑于狮背之上,其人深目高鼻,头戴高冠,胸前抱一小羊,衣服上装饰圈点纹等。纹饰刻划精细,青釉润泽,胎质灰白坚硬,造型丰满,形象生动。 四、西晋青瓷狮形器:长19厘米,高12.5厘米,1964年江苏省南京市板桥镇石闸湖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狮形器釉作青灰色。头作狮形(亦称辟邪),尾呈蕉叶状,颔下有须。项脊分披鬃毛,腹部两侧画有羽翼。脊上有直径三厘米的圆管,以前释为注水器,但无泄水孔,亦考为烛台,此器所塑动物形象质朴,富有装饰味。 五、青瓷羊尊(西晋):高19.5厘米,长26厘米,1974年南京西岗果木场西晋墓出土,南京博物馆藏。 六、青瓷羊(三国):23.4厘米,长32厘米,江苏省南京清凉山吴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5401-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六朝青瓷的文化特征和三国西晋青瓷赏析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