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景德镇的制瓷业达到了新的历史水平,所制瓷器胎质细腻、釉光莹润、色彩绚丽、镂雕精工。如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种颜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加之景德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优质的瓷土、大量的松材),以及来自各地的能工巧匠和多年相传的技术经验,使得明代中晚期形成的制瓷中心地位逐渐确立,到清代乾隆时期具有了更大的规模。 一.陶瓷工艺的典型制作 青花瓷器发展到了清初顺治时期,无论釉色和纹饰基本上沿用了明代旧制,只在部分图案及口边一带略有微小的特征,未见十分突出的特征。这种情况同历代建国初期多处于过度阶段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样的。但是到了康熙年间青花瓷器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色调鲜明,而且层次多变,给人以清新明快的美感,品种则与宣德制品遥相辉映,乃是具有历史水平的优秀典型。装饰题材除山水、人物、花鸟外,更加入了当时流行的《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等故事画,为后世瓷器的纹饰开辟了新的内容和广阔的前景。出于当时招贤纳士的政治需要与某些文人墨客的传统风尚,瓷器上还出现了大块文章如《圣主得贤臣颂》、《赤壁赋》以及《竹林七贤》、《饮中八仙》等反应封建或风雅情趣的文字图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康熙青花瓷器制作之精,首先是同它分工精细、画手高明分不开的。据后来的《陶冶图说》追记当时将绘画和染色分工的情形说: 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所以一其手,不以分其心也。画者、染者分类聚一室,以成划一之功。至如边线青箍出旋坯之手,识铭书记归落款之工,写生以肖物为上,仿古以多见能精,此青花之异于五彩也。 试看传世的大量康熙青花瓷器,无不光艳透体,浓淡分明,有的色层竟达八九层之多,堪称空前绝作。其画笔之苍劲与渲染之熟练乃至书法之工整,远非后来仿品所能企及。但当时流行模仿明代青花之风,民窑中多见写有宣德、成化、万历、嘉靖、天启款的制品,用料画法显然有所不同,虽力求乱真而终失本色。 其次,在青花用料方面也是与前代有所不同,传说是使用云南的珠明料。此种青料含氧化钴成分较高,有的高达2.29%-6.02%,甚至有的含钴量可达8%-9%。因此其呈色浓艳幽菁,与其他青料制品截然不同。由此可见康熙青花青翠洁雅与雍正、乾隆青花蓝色浑浊,其根本原因恐在于原料有别,当然烧成气氛和温度也有一定作用。 由于康熙一朝前后共有61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青花瓷器色调变化很大,根据专家多年总结的经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青花:青花发色较灰暗,明显带有明末清初的痕迹,如釉面肥润,色调为青白色,青花发色迷混不清等。此时虽然有的以明珠料绘画,但色调变化很大,大约在康熙十年(1671年)以后,青花才逐渐出现浓淡相间、青翠艳丽的色调。 (2)中期青花:此时因为使用上等的珠明料,所以青花呈色青翠亮丽。又由于在绘画技法上借鉴了中国画分水、皴染等技法,突破了传统的平涂技法,所以使画面层次鲜明,达到墨分五色的效果,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称。其中浆胎青花在康熙青花中很有代表性。所谓浆胎青花是指用瓷土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胎体较薄,釉面成浆白色,常在开有细碎片纹的釉面上绘画青花纹饰。雍正、乾隆两朝也有少量烧制,清末和民国时期多以仿烧康熙浆胎青花为主。 (3)晚期青花:青花色调由中期的浓艳青翠逐渐向浅淡灰暗过度,青料有晕散现象,一些仿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多出于此时。 康熙青花的胎质坚硬、细白、胎釉结合紧密,胎体分量较重,均为其他各朝所不具备的。因此康熙的青花胎釉也同样可以分成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 早期青花的胎体厚重,制造工艺与顺治时大致相似,釉面肥厚,白中闪青,呈现一种青白色。器物口沿多施酱黄釉,底足有跳刀痕、粘沙和火石红等现象。 中期青花的胎体与前期相比,虽略显单薄,但拿在手里也有沉重感。胎质更加洁白细腻,釉色洁白光亮,呈粉白色。 晚期青花的胎质仍旧细腻的本质,胎体以薄胎为主,釉面又变成清白色。 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平淡无奇,似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彩瓷方面。而嘉庆、道光以后更是少见精品。只有光绪时期的青花色调略有近似康熙制品的美感,但仅是回光返照,昙花一现而已。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5308-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景德镇窑的恢复与发展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