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瓷器鉴定(越窑瓷器各个时期的纹饰、工艺、烧造特征) ...

时间 : 2018-5-7 17:46

作者 : Wmlz-1108

 查看 : ( 3530 )  评论 : ( 53 )

摘要 : 越窑瓷越窑瓷器鉴定(越窑瓷器各个时期的纹饰、工艺、烧造特征)越窑的研究,可以说,从浅层次而逐步向深层次的深度、广度拓展。鉴定的水平,也是由表及里,从一般的古玩角度,逐步向考古类型学研究入手,对瓷器进行 ...

越窑瓷器鉴定(越窑瓷器各个时期的纹饰、工艺、烧造特征)

越窑瓷

越窑瓷器鉴定越窑瓷器各个时期的纹饰、工艺、烧造特征)

越窑的研究,可以说,从浅层次而逐步向深层次的深度、广度 拓展。鉴定的水平,也是由表及里,从一般的古玩角度,逐步向考古类型学研究入手,对瓷器进行科学的总审。使鉴定的结论更符合历史事实。鉴赏的水平,也随着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博物馆、收藏家所收藏的越窑瓷器,则是为研究、鉴赏创造了条件。

越窑瓷器的鉴定是一门科学,是古器物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考古发掘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中出土了不少各个窑口的瓷器制品,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器物,这些器物为我们鉴定提供了标准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流散文物中的瓷器制品,在器物的鉴定中,要掌握造型、纹样、胎釉、装烧工艺与款铭五大要领。这五大要领要互相有机的结合。

越窑瓷器的鉴定也必须掌握五大要素。这就是制品的造型与文饰、装饰艺术与方法、釉色与胎体,铭文与款式五个方面:

造型与装饰艺术鉴定

造型与装饰往往密切联系。东汉晚期瓷器的造型,多来自原始瓷制品的延续。主要有:垒、五联罐、钟、虎子、香熏等,井、灶、等冥器制品。。垒器身的肩部、腹部拍印席纹、蝶形纹、梳纹、方格纹、菱形纹、蛛网纹、叶脉纹、网格纹等,从工艺角度观察,这类纹样多见于泥条迭筑的制品。到吴时已消失。瓷钟的造型与陶钟相似,瓷质的钟最早出于永初三年(109),鄞县出土的青釉钟,体积特小,底部假圈足,足部刻隶书“王尊”两字,吴时已不见。

五联罐是从五罐瓶发展而来,出土的有青瓷黑釉两类制品,除五个管外,在四周堆塑猴子(似人状)、爬虫和鸟类。这类五联罐,东吴时,五管变小,往往被堆塑的小罐、飞鸟、活动胡人等形象所占踞,吴早期罐中部出现屋檐,下部堆塑人物、熊、狗、龟、蛇等动物。中晚期,罐下层堆贴内容更丰富。有人物奏乐、杂耍、仙人等,上层出现歇山顶建筑,中部楼阙增加,多至五、六层。下部人物动物繁复。西晋时,人物堆塑罐的五个管为亭、台、楼阁所取代。到西晋永寿七年(313)以后,堆塑罐消失。新出现“井”,实际上是一个罐,这种瓷井出于熹平四年(175)墓。瓷灶也是由陶灶演变而来,造型呈船形,因此又称船形灶。有的在灶上划刻鱼、肉图案。灶上饰鱼、肉,既点明它的用途,又祈求死者生活富裕,常以鱼肉为食,寓意深刻。绍兴红山东吴墓出土灶,灶面上刻录书“鬼灶”。其实在公元175年前,已生产这类鬼灶。

东汉晚期虎子的造型,基本上承袭了西汉时铜虎子形象。造型是比较简单,横卧圆筒体,前面向上有一个突出的,微微向上翘的圆形口,背部装提梁,没有虎形装饰。东吴早期的赤乌(238——249)时,虎身还是圆筒形,但已开始呈蚕茧形演变趋势,光素无纹。器口基本不见虎头装饰,只是提梁作奔虎状或卧虎状。晚期,虎子器身完全呈蚕茧形,腹部两侧出现刻画羽翼纹。西晋太康九年(288)开始,在中部作成张嘴或筒口的虎头,此后虎头逐渐缩至口上部,提梁印绞索或方格纹。东晋初至咸和四年间,虎子已作无头形制,咸康后纪年墓中不见虎子。南朝虎子趋圆形刻莲瓣纹。

香熏,在熹平四年墓出土的为褐釉。到了东吴时基本造型未变。西晋元康朝出现三熊足的承托盘,香熏炉身为三排三角形楼孔,东晋时增至四层枫叶楼孔或山峰式鸟钮豆形等。南朝纪年墓中不见香熏。东吴永安六年(263)时出现了新的器形,如格盘; 甘露元年(265)勺、熊形灯;凤凰二年(273)蛙形水盂以及尊、三足砚、猪圈、鸡笼、栏圈等。这些都是动物形象作整体造型的典型。东晋时冥器消失。在鉴定中,注意造型的演变。罐、壶类,东吴至西晋时较矮胖,东晋时器形逐渐增高,至南朝器形演变成瘦长、大口、大平底。

鸡头壶,也称天鸡壶,纪年者见于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实为太安元年)墓伴出。余姚肖东五星墩,出土的青瓷提梁盘口鸡头壶,是件绝品。宽敞的盘口之上,以黄鼬躯身为提梁,肩部鸡首,肩腹部雕有正在啼鸣的鸡首和尾巴。羽毛丰满,形象逼真。装饰艺术题材特殊,别具一格,为鸡头壶中所罕见。东晋时的鸡头壶(盘口壶),在南京东晋墓出土的鸡头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可知这类造型器物东晋时称为"罂"。这时壶身变大,前装鸡头,引颈高冠,后安圆股形把手。到东晋中晚期,把柄端饰龙头和熊纹。鸡头壶到隋代,演变为盘口、细颈、圆腹、饼形足。肩部安双系。颈下有象征性的鸡头,把手装于盘口之上,是隋时鸡壶的代表作。

盏托出现于东晋,盛行于南朝。南朝盏与托盘,往往器表都刻莲花瓣。

关于褐釉点彩,过去在鉴定中都定在西晋晚期,盛行于东晋,自从南京甘家巷“建衡二年”(270)墓出土青瓷双系彩绘羽人佛像壶,把早期越窑褐釉彩的出现时间提前到了东吴晚期。

越窑瓷器鉴定(越窑瓷器各个时期的纹饰、工艺、烧造特征)

越窑瓷

胎釉与装烧工艺鉴定

早期越窑的胎体,由于瓷土采于当地,因此从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胎质灰白,由于烧成温度的影响,如温度没有达到要求,就会出现米黄胎等现象,胎体从东汉晚期成熟瓷器到隋代,可以说变化实在不大。对于早期越窑的釉,多为青色,也有青灰,青黄和黑釉制品。早期越窑的施釉都不到底,这与当时施釉技术有关,在无釉的胎体上,可以见到淡红色的胎体,若是现在仿制品,就做不出这种现象,对鉴定真伪是很重要的一条。对装烧工艺的判断,有利于相对年代的确定。

早期越窑的装烧工艺,鉴定可以概括为三大特点:

第一,明火迭烧。正因为明火迭烧,器物在窑炉中直接与烟火灰尘接触。因此在器物釉面上不免有灰沙之类细小的残留。这与越窑时代匣烧制品的面目完全不一样。越窑釉面光亮、莹晶,有的可以达到“似冰”“类玉”的程度。明火迭烧是不可能达到上述水平。

第二、泥点间隔支烧。早期越窑在器内均为满釉,而器外,半釉或釉不及底。在装烧过程中,为了避免制品的互相粘连,因此,窑工们发明创造了使用支烧具,这类支烧方法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发明。从绍兴春秋战国原始瓷窑址中,发掘与实物证明,当时为了迭烧,防止制品粘连,器物与器物之间,用陶土、瓷土粉或作成圆珠形,垫在二器之间,这种泥珠硕大,大者如小饼有四、五公分。早期越窑的历史阶段中,可以说一直延用了这种类型的支烧具。因此,在一个碗与一个碗支烧中,成品中就可以残留了二种现象,(1)即在碗的内底遗留了圆圆的泥点印痕;(2)在碗的外底由于没有上釉,在泥点支烧的地方虽然没有遗留残迹,但从化学反应中呈现了粉红色、或淡红色或称火石红的印痕。这种印痕的多少,形状大小均与支烧的陶珠、瓷珠等造型有关,并且支烧颗粒排列密疏有关。

第三、间隔窑具的支烧。随着制瓷业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在东汉晚期开始,工匠们又发明了间隔窑具。这类间隔窑具,由一个小小的圆饼,其饼上安三个乳钉,我们称为“三足支钉”这类间隔窑具,虽出于东汉晚期,大量使用却在东吴时代。比原来泥点支烧的优点是:(1)接触面扩大,因此相迭得数量增加;(2)“三足支钉”是制好后,经过烧成,已变成坚硬的装烧的专门工具,它一般均用瓷土制作,所以与制品一样牢度,由于比泥点牢固,减少塌倒、压变形的情况。这类“三足支钉”在吴时大量使用,产量是增加了,但这一时期的制品中最大的特点,即在内底遗留了“三足支钉”的残迹,这为我们鉴定这时的器物又提供了特征。众所周知,迭烧时把“三足支钉”的圆饼面直接与平底碗的底部接触,另外三足与另一个碗内底接触,由于一个一个往上迭,重量不断增加,待窑炉烧成温度,达到釉胎熔合阶段时,这三足直入胎体,烧成后,只得将三足拔出,有的粘釉就得敲掉,留下的凹窝和遗留物成为东吴时期装烧的一个特征了。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晋时匠师们,发明锯齿形等间隔窑具,到南朝多为扁平形,上述窑具运用中,都与泥点支烧互相配合,原来只用泥点来隔开器物,现在再加上一个窑具,在这个窑具的接触面上排列泥点,其优点接触面大了,迭烧稳定,可减少倒塌的废品率;其留给我们的依据,是火石红或称淡粉红的泥点印痕。所以说泥点印痕的排列、大小形象可以为我们判断当时使用的是什麽式样的支烧具,由于支烧具有时代特征,也为器物烧造提供了相对年代。

各个时期越窑瓷器的造型与纹饰

造型与纹饰两者密不可分,是鉴定越窑瓷器的关键。再结合釉、胎、支烧工艺和款铭更为精确。

唐代越窑的造型,从总体上看廓线明快,秀雅端巧。碗的造型,从早期越窑的深腹型,逐步演变为敞口(侈口)、斜腹的浅腹型。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时,假圈足中挖一个小浅孔,圈足形似玉璧,俗称玉璧底,同时开始出现矮圈足的环底碗。晚唐时碗的造型,不但延用了玉璧底、大环底外,而且出现了端巧美观的花口。特征是口沿作成四缺、五缺不等,在腹部与缺口相对位置压有突筋。总之从底足的变化,发展到口沿的变化,使碗的造型轻巧端雅,线条流利美观。

越窑早期的标准器,陕西礼泉县唐龙朔三年(663)墓出土的花口腕,口沿六缺、腹部六条筋,矮圈足。河南偃师杏园大历十三年(778)墓出土的鱼纹碗,在碗的内底刻绘一条游跃的鱼,自由流利、活泼可爱。宁波和义路唐代遗址元和朝(806~820)文化层中出土大碗(洗)内刻荷花。

唐代晚期,碗类的器内刻划各类荷花、朵花、模印鹤、鱼等动物,形象生动活泼。“大中二年”云鹤纹“寿”字碗,与其共存的器物,成为鉴定的标准器。

壶类,从初唐开始,仍沿用了早期越窑的盘口壶,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器型有硕大丰满变为瘦雅秀丽。到了中唐元和朝时,壶的盘口消失,为侈口(敞口)所代替,同时出现了六角形的短嘴和肩带状把,底部有的仍保留了平底,尔后也有平底变为矮圈足。这类造型的壶,文献上常常称为注子,即执壶。所以说由早期越窑的壶,到中唐元和朝时演化为注子,这是壶造型变革的转折点,也是执壶的造型与早期越窑的壶,造型完全变了一个面貌。

晚唐时期,越窑执壶,造型的基本格调不变,具体的线条变化多姿,使人感觉器形丰富多彩。仅举唐大中朝执壶器形为例,这时有凤头执壶、带流的瓜棱壶,筒口、双系、圈足壶,喇叭口、瓜棱、圈足执壶等。在唐代所有执壶中,惟独"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刻花执壶(朵花)是一件刻花卉的标准器,这类刻花,恰恰与宁波市和义路唐代“大中二年”、“寿”字纹碗地层,伴出的刻花盆、刻花碗、刻花盘的纹样,似出一人之手。

唐罂,在鉴定中有三类:

第一类,是以“元和拾肆年”铭罂为代表,特点是在颈部堆刻,戳龙纹、颈下部安四系。腹中刻铭文。另一件蟠龙四系特别长,按于颈至上腹,在系上部堆塑形象生动的蟠龙。

第二类,是线刻龙纹罂。蟠龙从颈中部到腹中,通体满布。

第三类,出于晚唐(901)墓中的褐彩云纹罂。这类罂从罂盖到罂身,通体绘了褐彩的云纹,精致、工整、其绘法、色彩与唐天复元年(901)墓出土的褐彩云纹钵形灯一样。这类褐彩云纹罂在五代时期,钱氏墓中也有出土。

五代时,执壶有三种形式。第一类,整个造型似一个倒挂的青(青釉)瓜,清秀美观。第二类,以东钱湖窑场出土为例,执壶制作极为讲究,不但造型规整秀丽,而且器身上刻着流利的云气、飞鹤及花卉。。特点之一圆嘴、扁带状把。执壶上“开光”出现于五代天福6年(941)。第三类,圆嘴、筒颈、鼓腹、圈足、扁带把。素面。

北宋前期,执壶承五代之“开光”在越窑中时常出现,出土于公元995年墓的“人物坐饮图”执壶,不但有相对的年代,而且在执壶腹部,四周线刻人物坐饮图,也就是把书画上的画面,移植到瓷器制品上,这属于首创。这种人物坐饮图,神仙活动图等执壶残片,在上林湖五代至北宋的窑址中,均有出土。为北宋前期(有学者划入吴越时期)秘色瓷的典型器物,也为我们鉴定提供了样品。

北宋中期,流行双线开光,在开光内划花卉,盛行模印的小系。

北宋后期,执壶的造型虽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制作粗糙,颈肩连接处与腹底圈足连接处,往往不大规整。烧成后,由于制作没有像北宋前期规范端正,因此断脱明显。

晚唐时,大中朝生产的盏与托具,造型为最美。与“大中二年”铭碗共存的荷花盏,口作五缺,盏内刻花卉,也有素面,釉色青翠秀雅;托具器形作成卷荷叶状,圈足微微外撇。施青翠釉。这种造型似一朵荷花,似漂泊在水波荡漾的水面上。

五代时,托具的沿与托台以素面为多,盏则花口、撇圈足,以青绿釉为多。北宋盏,花口内线刻连环纹或四荷连环纹,托具的托台高突、托盘沿上线刻蜂花纹。和统十三年(995)墓出土的盏托具就是一个标准器。

盘,初唐至北宋早期,造型均为浅腹型。初唐以平底、素面为主,釉色为青黄占多数。中唐开始,出现矮圈足与玉璧底。晚唐时品种增多,常见有玉璧底刻花盘,圈足划花盘,委角盘和花口盘等。唐咸通十五年,法门寺地宫埋藏的,花口秘色瓷盘是标准器。五代时出现方形委角迭盘,盘身有镂孔,此种盘最早为天福六年(钱氏墓出土)。北宋时纪年的花口牡丹纹盘、花口双蝶纹盘、花口菊团纹盘、鹦鹉纹盘、龟荷纹盘、丁字款盘以及咸平元年(1000)墓出土的龙纹大盘等,均为鉴定对照的标准器。

水盂,初中唐时期多为素面。晚唐出现四蹄足,五代,有刻莲瓣水盂。北宋时水盂四周“开光”,内刻牡丹花等。

盒的造型呈扁圆。晚唐时品种极为丰富,不但有中小型成套盖盒、油盒和印盒,而且纹样以刻花为主。北宋咸平三年(1000)出现云鹤纹迭盒。北宋粉盒盛行,纹饰有凤凰、牡丹、双蝶、鹦鹉、菊花等。

各个时期越窑瓷器装烧工艺的特点

在鉴定中,辨别器物的装烧工艺,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窑口,装烧工艺除共性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就越窑的装烧工艺而言,恰恰为我们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明显的依据。

装烧工艺,在中唐晚期以前,是承早期越窑的明火迭烧工艺,中唐元和朝发明匣钵装烧,这是一次改革,也可以说是一次装烧工艺的革命。越窑的匣烧工艺,不仅仅促使产量提高,而且使越窑烧制的制品质量,上了一个历史性的新台阶。

匣烧工艺,使制品带来的质量提高,有二个明显的特点: (1)早期越窑出现的器内支烧印痕(包括中唐以前),使用匣烧后,从此器内的印痕消失了,使器内光洁美观。这个特征断定都是元和朝以后的制品。

匣烧工艺烧制的器物,其外底部都应该有支烧泥点的印痕。这个印痕的大小与形式,对我们了解它制作年代,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初唐时不用匣钵,明火迭烧,使用的间隔窑具硕大,所用泥点分隔颗粒也就粗大。中唐后期到晚唐,大量采用匣烧工艺,用薄形间隔具,因此,泥点分布,亦采用了比豆状更为好看的松子状泥点,排列细密。这在圆形垫具上,遗留的印痕就是例证。匣烧的玉璧底碗、盘等器物外底,呈微微的粉红色颗粒状遗痕,这种遗痕是胎体中氧化铁的反映。

五代时期,越窑生产器皿不但品种丰富,而且釉色青翠、湖绿。在间隔窑具制作上,也应物制宜,极其规整,所遗留的泥点、支烧印痕也与晚唐时期大不一样。这与五代时,在匣内装烧中采用了扁平、扁饼形式间隔具分不开。因为扁平,散布的泥点多呈松子状,排列有规律,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五代前期;五代后期,上林湖、东钱湖与上虞的典型窑址遗存,与纪年器物支烧泥点,表明泥点已演化为条形,这种形式的泥点印痕,在盘、碗、盒、罐一类制品底部,一般四条、五条不等,中间有空隙,这种支烧印痕的时代,在吴越开运朝后还在沿用。

北宋前期,由于越窑匣烧工艺发达,各窑场大量使用薄形的,大小不等规格的垫圈(环)及扁平(圆)形或环形的间隔窑具,因此,在各类器物外底中,遗留了长条形的泥点,排列紧密,有的近似相连,从大量纪年器底,遗留的印痕,表明它们应是北宋前期之物。纪年的秘色瓷,匣烧工艺特别讲究,所以在支烧的过程中,泥点也与众不同。像“太平戊寅”纪年器就是一例。在上林湖窑址中,见到的“太平戊寅”款的盘,支烧印痕还是条形的。

总之,在鉴定中,要十分重视和注意泥点的变化与特征。支烧特征,也不是所有瓷窑都有,像全国著名的湖南唐长沙窑,由于所有器物施釉不及底,盘子的盘心与圈足都不施釉,所以不论是迭烧、匣烧,在底部均不需要泥点间隔,所以在器物的底部,都找不到泥点支烧印痕。这为我们鉴定该窑器物,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越窑瓷器各个时期胎骨识别与釉色

釉色不但与釉料化学组成成分有关,而且也与窑炉中烧成气氛切切相关。

初唐,越窑虽然在窑炉结构上,获得了改善。但烧造中,一部分还原焰较好的器物,呈青色外,很大一部分,弱还原焰或氧化焰烧成,呈色便为青中泛黄或米黄色。

中唐,匣烧使呈色青为多。由于配料差异与窑炉气氛差别,所以呈色也有变化。

晚唐,由于大量使用匣烧,使釉色大为改观,加上窑炉烧造技术的改进,使窑温升高,使制品呈以青翠为多。“贡窑”所使用的匣烧,其质量达到极精的程度,所呈釉色“似冰”、“类玉”,晶莹滋润。

五代北宋时期,大批“贡瓷”色泽以青绿色为主,釉色光润。民用瓷亦以青为主。到了北宋晚期,釉色则变成青灰了。

从鉴定角度看,初唐时期绝对不可能有湖绿色的色泽,因此湖绿色釉,首先应考虑,属于晚唐、五代或北宋早期年分段。若青黄或米黄的色泽应考虑中唐年分段,它不可能是五代、北宋时期的作品。当然这是一般的共性,有时特殊的个别例子,也不能排除,还得靠鉴定者综合研究。

越窑胎质,由于所用瓷土含铁量较高,所呈色为灰白色,因此凡是唐、五代、北宋越窑制品,胎体呈色,绝不可能像龙泉窑那麽白,也不可能像长沙窑、婺州窑那麽疏松。由于缸胎,所以在胎体上施化妆土的工艺。这些情况对我们鉴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遗址中出土的标本,釉色很接近越窑制品,刻花也近似,但是胎体呈白色,有人认为是越器,这种失误也要防止的。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kaimen360.com/article-5231-1.html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芝麻开门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晋代越窑陶瓷
放眼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史,由司马氏建立的两晋王朝,前后存续不过155年,算是一个比较短命的王朝。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它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 ...
时间 : 2018-05-04 13:09:00 | 发布者:cybpwangly |
数釉色动人,还看越窑!
越窑为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窑址在浙江余姚、慈溪一带。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越窑。越窑始自东汉,至唐、五代时是其鼎盛时期,主要烧造青瓷,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所烧器物造型丰富, ...
时间 : 2018-05-04 13:13:00 | 发布者:wanjia |
五代十国定窑越窑瓷器欣赏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在唐朝灭亡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格局在江南、岭南的十几个政权。五代与十国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后才为北宋 ...
时间 : 2018-05-04 13:16:00 | 发布者:xywhyp |
越窑精品瓷器鉴赏
越窑鉴赏晚唐越窑双鱼壶唐越窑青瓷睡盂北宋越窑青瓷刻花卷草莲瓣纹熏炉北宋越窑青瓷三足蟾蜍砚滴西晋越窑青瓷蟾纹水丞五代越窑刻花龙纹碗唐越窑青瓷划荷叶纹海棠式杯唐越窑青瓷茶叶带托茶盏五代越窑青瓷鸳鸯砚滴西晋 ...
时间 : 2018-05-04 13:18:00 | 发布者:369err |
越窑青瓷市场流行趋势
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倍受人们的赞赏和青睐。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陶瓷。同时与唐代精美工艺品和文苑艺术 ...
时间 : 2018-05-04 13:20:00 | 发布者:诚实可靠小郎君 |
中国瓷器越窑的特点
越窑是南方地区中著名的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越窑生产年代东汉至宋朝,但越窑之名出现于唐代。越窑的风格随着时代技术发展越发成熟,也可分为初唐时期和中晚唐时期。初唐时期 ...
时间 : 2018-05-07 17:41:00 | 发布者:guohao687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
今天聊聊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窑口—越窑,不涉及历史,仅仅是聊聊。图文无关,我就是想插个图越窑这个名字现在可以查到的最早是在陆羽的《茶经》里提到过的,主要窑厂在越州的余姚、上虞等,唐代一般都以所在的州名命名 ...
时间 : 2018-05-07 17:46:00 | 发布者:greatg |
最吉祥的凤纹文物
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起源于中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凤与龙一样,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洗礼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标志和精神象征。虽经过不同时代的演变,崇拜凤的观念与日俱增,逐 ...
时间 : 2018-05-12 17:45:00 | 发布者:古玩新手 |
越窑瓷器鉴定方法及要领
瓷器鉴定是一门新的学科,也是器物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考古发掘的许多古墓、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各窑口的瓷器制品,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器物,这为我们鉴定越窑瓷器的 ... ...
时间 : 2018-05-14 17:50:00 | 发布者:cyc740717 |
曾被偷窃的瓷器技艺
中国陶瓷在世界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瓷器的输出向其他国家展示了我们高超的瓷器烧制技艺,让国外友人大吃一惊。三百年前的欧洲,人们的餐桌上没有像样的餐具,使用的多是卫生质量不合格的陶碗。贵族阶级虽然使 ...
时间 : 2018-05-16 10:45:00 | 发布者:说画说话 |
越窑秘色瓷——千年青瓷中的瑰宝
“幻想千年如玉面,依稀窗后是侬颜!”唐代晚期出现了一种瓷器,叫秘色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一首名为《秘色越器》的诗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诗告诉我们秘色 ...
时间 : 2018-05-17 15:41:00 | 发布者:大鼎山人 |
元代瓷器和明初瓷器纹饰的三点不同
元代莲瓣纹瓷器鉴定是全方位的,不但要看瓷器的造型、纹饰、材料、胎质,还要看瓷器背后的历史背景,还要看当时的时代风格,也就是说流行什么,只有综合分析研究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从鉴定原则上讲,只要有一处 ...
时间 : 2018-05-19 16:31:00 | 发布者:跳皮 |
瓷器鉴定的七大要点
要想收藏到好的瓷器,瓷器鉴定知识是必备的。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都很难入门。原因根本就在于不懂瓷器鉴定,只能凭感觉购买。一买二买,给懂行的人一看,都是“”新加坡“”(古玩行话,指新的 ... ...
时间 : 2018-05-21 14:32:00 | 发布者:小番子 |
瓷器上常见的九种纹饰
在收藏一件瓷器时,纹饰是决定其价值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瓷器的纹饰不仅决定了自个儿的颜值,而且还充分地给人们传达出了藏品蕴藏的艺术和社会价值。玩收藏,玩的是情趣和高雅,这些纹饰可并不是空有颜值,其中包含 ...
时间 : 2018-05-23 08:28:00 | 发布者:读者66 |
明清瓷器上的纹饰
明清瓷器的纹饰中,常有故事题材或寓意题材,有些题材耳熟能详,有些却鲜为人知。这些瓷画题材越来越受到陶瓷学者和收藏家们的关注,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今日将一些题材尝作浅析,以期引玉,与诸家交流。青花象纹笔 ...
时间 : 2018-05-23 08:53:00 | 发布者:对方答复 |
瓷器鉴定收藏想入门,关键点在哪里?
芝麻开门收藏鉴古网上说陶瓷鉴定的号不少,真正能系统的说明白古瓷器收藏如何做的,并不多。那么我就来说几个最简单,也就是最关键的问题,专门针对对瓷器收藏有兴趣,想要入门学习的收藏爱好者。五年以上的收藏着可 ...
时间 : 2018-05-23 13:39:00 | 发布者:刘江龙 |
从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真伪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外型相同具有鲜明的年代特征,并跟着绘瓷质料和技能的不断丰富改善,无论在体裁内容及体现形式上都有其不一样年代的水平缓特点。因此也就成了区分年代、辨别真伪的一条有力头绪 ...
时间 : 2018-05-24 22:07:00 | 发布者:手中无货 |
瓷器上常见的纹饰术语,玩瓷器的人应该把握
瓷器上的纹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紧张载体之一。明、清官窑瓷器纹样较之民窑的严谨工整。它们都以物言志,画必故意,表达着皇族对天下的明白,拜托着他们对生存的瞻仰,同时也是他们宣传封建意识的工具。在明、清官 ...
时间 : 2018-05-25 21:41:00 | 发布者:rfuvg |
康熙瓷器上的纹饰绘画堪称一流
新落成的嘉德艺术中心,第一个瓷器展,为我们认识康熙一朝的瓷器,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整场浏览一遍,最深的印象是:康熙瓷器普遍个头大,造型简单、直接和粗暴;但瓷器上面的纹饰堪称一流,前无古人。基本是把 ...
时间 : 2018-05-26 08:06:00 | 发布者:gaohengdai |
越窑瓷器收藏与鉴赏
越窑越窑历史悠久,始于东汉,经三国、两晋、南朝、隋唐,一直到宋朝,延续千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越窑的历史三国时期的越窑瓷器,胎质坚密,胎骨常常为淡灰色,有着均匀的釉层且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色和青 ...
时间 : 2018-05-26 08:46:00 | 发布者:billows |
越窑瓷器及图片
越窑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青瓷窑系,其釉色类玉、类冰,造型精美,器物众多。越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东汉时,越窑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嗣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隋、唐 ...
时间 : 2018-05-30 08:35:00 | 发布者:佑福阁主 |
越窑的魅力及鉴定方法
越州窑:也称“越窑 ”。越州窑(越窑)的窑址在浙江省的绍兴、上虞、慈溪、余姚一带,春秋时期此地是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秦统一天下后属于会稽郡,唐朝时属越州,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古越地不仅是我国青瓷 ...
时间 : 2018-06-11 20:35:00 | 发布者:quit5585 |
越窑瓷器的特点
越窑因为年代跨度非常久远,行内人也将它称为“高古瓷”,“越”自然指的就是它的出产地浙江。越窑所出产的青瓷种类很多,以色泽青翠玉润,胎骨薄而匀称著称。早在商周时期,越窑就已经开始烧制窑瓷器,经历了朝代更 ...
时间 : 2019-04-02 14:30:23 | 发布者:陈鋆宽 |
越窑瓷器的鉴定和特征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与文章内容没有关系,敬请谅解!谢谢!搞收藏的人都知道越窑青瓷是我国唐宋时期著名的一个窑口,生产的秘色瓷又是越窑青瓷中的佼佼者,因此文物、博物馆和民间的收藏家,他们历来都把越 ...
时间 : 2019-07-15 09:25:00 | 发布者:古玩菜鸟 |
越窑青瓷价格及图片
越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早在我国的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烧制了,发展至唐朝时期是越窑工艺最为精湛的时期,也是烧造量最多的时期。越窑烧制出的青瓷与唐朝时期兴盛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的密切,从其瓷器造型 ...
时间 : 2019-08-21 15:15:02 | 发布者:陈鋆宽 |
宋代越窑瓷器为什么会走向没落
越窑瓷器的传承长达千年之久,但在宋代时期,却慢慢走向没落,让很多人感到不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宋代越窑瓷器慢慢没落呢?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越窑瓷器在中国瓷器史上有很珍贵的地位,早在东汉时期 ...
时间 : 2019-12-28 15:59:19 | 发布者:陈鋆宽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引用 中国钱币 2024-2-19 23:43
不错,挺红火的!顶
引用 18671178016 2024-2-7 22:52
好东西,,,,,,,,
引用 donggpo 2023-6-10 11:43
是很好的学习教材。
引用 PP李金平 2023-5-3 14:26
,楼主提供的资料很有用处!
引用 葫芦岛古玩店 2023-3-30 19:52
,已将此贴制作为幻灯片,供日后学习
引用 草莓 2022-12-25 20:05
谢谢 学习 学习

查看全部评论(53)

图文阅读
清三代瓷器特征以及收藏价值是什么
清三代瓷器特征以及收藏价值是什么
在中国陶瓷历史的长河中,清三代瓷器无疑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今天小编就 ... 更多>>
清代单色釉瓷器行情逐年走高,美到极致是自然!
清代单色釉瓷器行情逐年走高,美到极致是自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瓷器历史中,清代单色釉瓷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艺术价 ... 更多>>
瓷中贵族的青花釉里红到底有多值钱
瓷中贵族的青花釉里红到底有多值钱
青花釉里红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被称作“瓷中贵族”。其价值评估是一个 ... 更多>>
清代官窑瓷器的价格一般多少
清代官窑瓷器的价格一般多少
清代官窑瓷器,作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其价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