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灭元后建立了国号为“明”,年号为“洪武”的王朝。洪武初期的制瓷业只为适用于国内日用急需而产生的,没有很好地延续元代的工艺技术,烧造较马虎。这时的器物只是去应付人们被战事破坏而补充日常使用而已,多以实用、少以审美的要求去生产瓷器,对其造形与纹饰也只是延伸元代的特点或粗略改动些,这也不是绝对的,这个时候也有一些时代特征明显的上乘之. 洪武釉里红有小开片,纹饰像元,但画五爪龙,涂抹红釉中间色泛灰,边沿确红,绘画中的线绘、拔白、涂绘三法已成熟,明代因釉厚、泡亮,泡也就比元代的泡多,但没有温度计不好控制,有飞红现象,底有的有护胎釉,釉呈红色的,有明显的刷迹,有的是糙底。釉厚处有黑绿色斑迹。洪武的画工以元为基础,朱元璋虽定都南京,占领景德镇,但是工艺匠、窑工没有随政治上的改变而改变,但工艺匠、窑工在正常的技艺中是发展的,所以在用料、瓷土、和釉料上有发展。洪武时期釉色显灰色,青花釉里红带微黑色,有一小块小块的黑青色,白釉部分也有虾青色,气泡大小不一。釉里红显肥亮,肥润。小泡较多但都在底层,用三四十倍放大镜仔细看釉面开片,泡密集排列整齐,白釉部分白中泛青。纹饰多数用元代纹饰,有的纹饰局部是明代的,但型、釉是元代的。洪武瓷釉面显微灰,青花纹饰发黑灰,也有发蓝微灰的青花釉,釉下用镜看大小泡都有,泡色显黑色,洪武红釉和青蓝釉跑显肥润,小泡在周围密齐、匀,在釉最低层,贴胎面。洪武器件有款的极少,釉里红多晕散,莲瓣纹饰的画法是联体,元代则是分开的,细看底部和器件的接点是能看出来,元代有四接五块之说法,元代多数是多层纹饰。白釉部分显虾青色。元代和洪武是一样的,洪武釉里红有开片,口底元代和洪武有的器件已很明显是不一样,如:削刀的精度,口的形状,是梯形还是唇口型。洪武瓷器传世量不是非常大,但是却是造假业的宠儿,能收藏一件已是幸运之极。要多注意细节,多上手,多看真的,逐渐提高自己的收藏水平。 洪武初期的瓷器,在其器形及纹饰上都比较单调,彩料也比较单一,元代存下点滴的苏麻离青花钴料,在早期还有继续使用。洪武中晚期青花钴料苏麻离青因断了进口来源,青花瓷在元代那种发色沉稳、色泽翠艳的观感少有出现。洪武瓷器上的青花着彩效果对比元代,只有下滑并没有提高,青花瓷的烧制工艺没有在元朝青花瓷的烧制基础上向更高的顶峰爬攀,工艺品质反而向下滑,这与当时的特殊时代有关。洪武时代是战争刚结束的时代,战争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物质生活秩序,生活物貭缺乏而急需补充,优良的物貭资源供应缺乏,进口的和好的国产青花钴料来源同样缺乏。洪武皇帝朱元璋又是个只重于权势而生活俭朴之统治者。 故宫博物院藏 故此,粗制滥造是战后的洪武时代日用品生产的特点。大部分青花瓷器的青花呈色多出现了变异,没有保持元青花的那种深沉、翠艳的色感,而是独树一种青花的滑稽色。青花呈色不蓝不艳,蓝浅灰浓。但应注意,这不等于全个时代的青花器青花呈色都如此,部分青花器青花呈色还是很翠艳的,器型也很规整。洪武朝喜欢红色,红色瓷器上的红釉运用虽未超越元代的效果。然而,釉里红在工艺技术上已有新的建树。元末明初约二十年的混战,至明朝建立,于洪武二年(1369年)景德镇官用御窑厂正式成立。一说成立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一说成立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建文四年)。
从元末到明初这段时间,瓷器的各自朝代特征是不明显的!除青花呈色有明显不同外,从器型、釉色、纹饰及红彩料呈色都没有太大区别,多是模糊边缘器。如纹饰,元代蕉叶纹饰中的蕉叶纹,中脉是一条纹饰,而明代始用两条纹饰,洪武时与元代无明显的时代不同的区分,而且延续时间较长。御窑厂建立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洪武器才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 洪武初期胎土多为江西本地瓷土,淘炼不精,粗细都有,故胎质表现各异。官窑器,烧造比较细致,因而坚致,较细白,有厚重感。 民窑器烧造马虎较粗糙,-些器物有火力不足之缺,部分器物胎骨有碎块状开片,类似浆胎的松软现象。多数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黄白或灰白色,致使把青白釉汁在釉面映衬成灰青色,或白灰色,断面胎貭有呈土黄色,轻含杂质,但大多数仍为白色泛浅灰。官窑器釉面较为青白,较民窑器光润肥厚,有的釉面有细碎的自然开片纹,有被沁色的、也有刚开裂未被沁色,属无色。釉面润,釉厚薄都有,泛青白色、青灰色及灰白色是洪武瓷器釉面特征,各器有所差异,青白浓淡程度不同,官窑民窑都如此。因为洪武时期官用瓷器没有习惯题款识,官、民器难以分别,只从器物的精致与粗糙而分。釉接近玻璃貭感,部分釉色混浊如元代枢府釉;底足多数刷有釉浆,显厚实棕色的火石红,光泽感不强。釉薄处泛黄,呈乳白或青色。部分瓷器底足细砂底,见不到火石红。洪武早期纹饰图案多有戏曲人物故事,大多简练生动,运笔豪放流畅。官窑与民窑发展并进。官窑器的纹饰较精细,是偏于元代风格。而民窑的器物纹饰则自然流畅。洪武官窑的典型纹饰,多以龙纹为主题,龙纹具有元、明两代龙纹的近似特点,其形象不如元的龙纹凶猛,爪为五爪。 民窑器也常用龙为纹饰,但多为四爪或三爪龙; 流云的云脚粗短(元代的较长)。而盘、碗中心的朶流云多呈“品”字形排列。这种呈品字形排列的如意状云纹,至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都在引用,并无大的差异。嘉靖、万历时才有较大的变化。洪武时,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叶尖大都呈螺丝形,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则似葫芦形。元时为大花大叶,叶形较大,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洪武菊花纹饰呈椭圆形;元与洪武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成为各自朝代的风格。洪武的纹饰从元代逐步延变成明代的具有特征。元代瓷器上的那种一面绘画,另一面用模凸印工艺,洪武时代继续承袭,工艺图案有所变化。无论官窑、民窑一些器物的边饰也和元代纹饰一样,多用莲瓣纹图案。元代的莲瓣内常画八宝及如意云花之类,画八宝为多,如意云花较少。而洪武时则多绘如意朵花图案。圆器碗、盘类中,多画缠枝莲、如意状飘带云、火云等纹饰。 民窑器内底心位置,多草书“寿”、“福”字,也有绘松、竹、梅、兰、水藻、缠枝莲、及动物、人物等。主题纹饰常用云龙、梅、兰、树、花鸟、缠枝花等,而边饰则多为二方连续回纹、缠枝花、变形蕉叶、仰莲纹。青花器图案纹饰运笔以“一笔点划”,用笔熟练、老到,多为大笔写意,着意渲染。以刻画自然为主,朴实无华。青花着色比较稳定,少有淌散现象。但发色并不浓艳,多趋于淡灰蓝,而能较好地衬托出纹饰内意。也有少部分青花器,青花发色似元代进口苏离青料-样蓝艳。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栏目组征集海选报名壹叁伍肆玖陆陆柒零玖壹。洪武部分瓷器底足中心也有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底足特征的遗风。可谓当时的时代标志。各种制型的圈足也同时兴起,种类繁多。常见到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裹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及平底足等。青花碗一类,底面则无上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元末、明初两时代瓷器的砂底,有部分露胎处可见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其形成原因有两:一为胎土本身含有铁元素,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其二为工匠着意涂刷护底釉酱而生成的。 洪武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成因有两,一为胎土本身的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红;另一为工匠有意涂刷而成。一般来说,火石红越浓,年代越早。下面标本的底足上有的是火石红有的是有意涂刷釉面特点洪武瓷器的釉面大多呈青白色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厚青白釉汁映衬,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 明洪武青花瓷器数量较少,且不同器物的烧成效果区别较大——青花小盘多呈色鲜艳。青花大盘上则多泛灰色,甚至呈现褐色或黑色,以致于学界一度认为洪武青花使用的是国产青料。但经由近年的科学检测探明,洪武时期仍采用进口青料。其呈色不如元青花及永乐青花般明丽,或由于烧成温度、气氛及釉面配方等方面不稳定所致。或许因为明太祖的个人经历,以及明初百废待兴之态,洪武朝瓷器既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无精致的做工。但无论釉里红还是青花瓷,它们自有一种朴实厚拙之美,大器稳重,恣意地绽放着别样的光彩。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4834-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说说大明开国的洪武瓷器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