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贺知章(公元659-744年),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公元 695年)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公元 722年),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 天宝三年(公元 744年),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 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其间,写下《回乡偶卷》2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公元 758年)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文有《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各一卷。今存《龙瑞宫记》摩崖,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为难得之古代题刻。《新唐书》、《旧唐书》有传。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天宝三年公元 744年),贺知章告老还乡,为道士。离开京师时,玄宗曾赐诗,皇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回乡后不久病卒。有“诗狂”之称。 诗佛--王维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字摩诘,诗画双绝。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才华横溢的王维,15岁便远离家乡,在长安和东都洛阳为仕途而奔走。他不但擅长诗歌,而且音乐、绘画也十分精通,这使他能够很方便地登上仕途。 相传,王维到长安昭国坊庾敬休家中做客时,看见墙上挂着一副《按乐图》,上面画着众多伶人正在奏乐。王维细看一会儿,便笑着说:“这副画上的乐工,正演奏到《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当下,有好奇的人真招来乐工演奏检验,结果与王维所说一致,乐工的手指起落,指法毫无差错。这样一来,王维受到当时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欢迎。由于王维诗画并称,因此,王维在作诗时,不自觉地将构图、色彩、明暗等绘画技巧融入诗中,使诗具有画意。 王维得九公主的推荐,在府试中顺利通过,获得头名,进而一举中府试,步入仕途。然而官场中的种种糜烂腐败的现象,使他感到非常沮丧。在王维中年以后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居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也是由于他的生活经历与心境的变化,后人称道的往往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他信奉禅理,后半生徘徊于仕隐之间。他以优雅闲逸的情致描写了闲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和美丽可爱的山水。他的田园诗描绘的是闲静的意境;山水诗描绘的是幽静的意境。并且王维的诗中有画法、画意、画风,他以画家的只眼匠心来构建诗篇,达到了“诗中有画”的佳境。 诗魔--白居易唐代白居易的诗富有韵味,雅俗共赏,连普通老太太也能听懂,流传甚广。他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写诗非常刻苦,他写的诗中有:“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的诗句。后人便以“诗魔”称之。 在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其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的诗除了状物抒情外,大部分都在讽刺封建统治,表达心中的不满。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他的诗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因此流传极广,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李贺的诗歌可用一个“奇”字来概括:奇妙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奇丽的语言,奇峭的意境构成了李贺诗歌的奇崛。这一个“奇”字是李贺的浪漫主义诗篇不同于别人的显著特点。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李贺,他的想象是奇妙的。诗人想象的时空不受拘束,是广阔无垠的,自然界、神仙、传说、鬼怪,一切在他的笔下都重现异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浩瀚大海,“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的幽幽深山,无一不在他的笔下重披想象的朦胧面纱。李贺想象之奇不同于同是浪漫主义诗人的屈原、李白,他注重想象成分的虚幻、新奇、诡谲;李贺想象之奇也不同于以“奇”取胜的岑参,他注重想象事物的奇峭、瑰丽。如《秦王饮酒》一诗中奇想连篇,新意迭出。“骑虎游八极”写出秦王扫六合,平定天下的显赫武功,“骑虎”表现出秦王不同常人的威武,以虎为坐骑更添秦王的勃勃英气。用“羲和敲日玻璃声”来形容秦王威震九州的武功更是别出心裁。 李贺写鬼神的世界所发挥的想象更表现出其非凡的创造力。鬼神世界里的鬼神有非凡的服饰与能力,但都有凡人的仪态和情感,这样的意象虚幻又质实,浪漫主义的魅力尽显无遗。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意境,李贺诗歌奇特的构思构造出鲜明的意境,给人以出奇制胜的美感。 诗仙--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李白,他的诗名实在太大,掩盖住了他的书法成就。 《上阳台帖》,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曾令历代大家赞不绝口,更令毛主席为之倾倒。 缘起: 李白写诗奔放奇特、气势磅礴、飘逸洒脱,这与他信奉道教有密切的关系。李白自幼便饱读诗书,诸子百家无所不窥,尤喜道家思想。20岁时,李白便开始隐居岷山习道。25岁时,他出离蜀地,在江陵结识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与李白一见如故,赞李白有“仙风道骨”。 这个司马承祯,也是大有来头。他是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自号白云子,人称白云先生。他的个人文学修养极深,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司马承祯还深受唐玄宗的器重。唐玄宗曾命其到王屋山建立道观,并题写匾额。司马承祯在阳台宫内作山水壁画,画高一十六尺,长九十五尺,画中仙鹤、云气、山形、涧壑一一毕呈。 阳台宫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李白欲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他已经仙逝,无缘再见。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有感而作四言诗《上阳台》: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上阳台帖》一共25个字,其书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雄健流畅,恰是《李白墓碑》中称其“思高笔逸”的绝佳写照。 引首乾隆皇帝题“青莲逸翰”四字 帖前黄绫隔水上是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 题跋者有宋徽宗赵佶,元代的张晏、杜本、欧阳玄,以及清代的乾隆皇帝等人。每个人的题跋字数,几乎都是正文的两倍以上。引首还有乾隆皇帝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 《上阳台帖》及题跋 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如此评价李白的书法: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由此而知,李白的书法是很见功力的,只是被他的诗文所掩盖了。 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杜甫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代乾元二年(759) 杜甫书《严公九日南山诗》,现存于四川巴中县南龛的一通摩岩石刻, 据传是目前发现的杜甫唯一书法,乃当今海内之孤品,自清末传开后,曾引起轰动,金石学家、收藏家及古董商无不梦寐以求。 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的少陵塬畔有“杜甫祠堂”。解说词云:“祠内最珍贵的文物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书《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石碑的墨拓本,为现存唯一的杜甫真迹。” 这块“杜甫真迹”石刻出自四川省东北部巴中市巴中区南龛古窟造像老君洞,因供奉道教老君之像而得名,洞内三壁镌刻唐以来游览诗词赋多则。导游词说:杜甫赴巴拜访好友严武时所作《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最为著名。”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 从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诗神--苏轼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方法。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 寒食帖 苏轼书法擅长行、楷,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书法位列“宋四家”之首;他擅长画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结字扁平,横轻竖重,明显受到颜体影响,字与字,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有人说,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苏轼书法重在写“意”。 代表作:《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一夜帖▲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4413-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诗狂、诗佛、诗魔、诗仙、诗圣、诗神书法作品,你见过几幅 ... ...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