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的釉里红,仅是铜绿彩偶尔在烧成过程中出现的窑变,当时的窑工尚无法主动控制瓷器釉的窑变。到了金代的钧窑,才开始大量烧造铜红斑釉。接下来,以铜红作为彩料,在高温中烧成釉下彩瓷器,是景德镇窑工的一项伟大发明。釉里红瓷器的烧造比青花瓷器难度要大,其传世品比青花瓷器要少,于是,显而易见,元代釉里红瓷器非常珍贵。 元代釉里红瓷器是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元代八方龙纹釉里红拔白梅瓶它为釉下铜红彩绘、拔白、打板、接胎而成,烧成难度大,氛围特殊性强,应该说元釉里红瓷器是陶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流传至今的元代釉里红瓷器也很少,可见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珍贵性。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生产尚处在创烧的初级阶段,工艺上不太成熟,尚未形成生产的主流。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胎(含胎质、胎色、胎体)、釉(含釉质、釉色、施釉)、成型制作工艺技术的制作特征等,与元代的青花瓷器基本相同,只不过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胎以胎质坚致、胎色灰白、胎骨厚重的为多,也有一部分胎色白而胎质坚致者。釉面以青白釉为主流,有的明润光泽。而器物的造型种类、装饰纹样的题材内容及形式也大体类同于青花瓷器,唯数量较少、品种较少。可以说,釉里红瓷器有的,青花瓷器全有;而青花瓷器有的,釉里红瓷器不一定有,也即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造型品种、纹样题材内容仅仅是青花瓷器中的一部分,装饰纹样的题材内容多采用元代的传统题材,较之青花瓷器更少些,且更简单、粗率些。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铜红素所呈现的红色,往往并不纯正,常有变色和流散的现象出现,发色偏黑或发灰色,有的甚至多烧成釉里黑、釉里灰或釉里黑褐,只有少量的精品呈色浓艳,彩料薄的地方呈色浅淡,有的釉里红的铜红彩料在熔融过程中有明显的流动和晕散现象。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绘画技法和纹样都与青花瓷器一样。线描勾勒,是元代釉里红瓷器装饰的最主要的绘画技法之一。在瓷胎上用细线条来描绘勾勒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纹样的轮廓线(与青花瓷器的装饰描绘勾勒相同)。犹如中国画绘画中的白描技法。有的则有铜红彩料覆盖在刻划好的图案纹样的刻划线条上,产生的效果为“白地红花”。纹样线条因铜红彩料的因素,常有晕散(也叫“飞红”)现象的出现。 平涂渲染,常与刻划的图案纹样相结合。以含铜元素的彩料,在瓷器呸体上,用毛笔蘸着彩料来摹绘敷彩、点染皴擦、平面吐染成图案纹样。或在刻划、堆塑的图案纹样、造型纹样、造型装饰上平涂渲染,常以成块、成片的形式出现,称为“红班”,产生的效果为“斑块”。或在纹样周围(有的是刻划好的)平面涂染而成,图案纹样部分留白,又称之为“拨白”,产生的效果为“红地白花”。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装饰纹样题材,基本与同时期的青花瓷器相似,但没有青花瓷器上的装饰纹样那么丰富多彩,主要的都是元代的传统题材,如云龙、云凤、凤穿花、鱼纹、芦雁、玉兔、鹤、鸭、山鸡、凤凰、鸳鸯、花鸟、花卉、山水、人物、、诗文等。花卉纹中以串枝、缠枝形式来表现的,如莲花、菊花、牡丹、灵芝等,其他还有荷花、莲瓣纹、变体莲瓣纹、焦叶纹、葡萄、松竹梅、万年青、月季花、山茶、蔷薇、杂宝、十字宝杵、双莲回纹等等。 元代釉里红是用铜的着色剂。从出土资料和传世实物可知,元代景德镇烧制成熟的釉里红瓷口,但由于釉里红有3种不同的装饰方法: (一)、是釉里红线绘,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花纹图案,这是釉里红瓷口最主要装饰方法。由于高温铜红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会产生飞红现象。所以细线条描绘图案花纹的釉里红烧成比较困难。 (二)、是釉里红发白,其方法或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图案花纹部位,或在该部上刻划出图案花纹,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烧成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之中以胎釉之本色显现出来。 (三)、釉里红涂绘,以铜红色成块,成块地涂绘一定的图案花纹。釉里红发白及釉里红涂绘,这二种方法都能减少线绘,容易产生的飞红现象。从理论上说,它行的应早于线绘的普遍使用。 元代釉里红是非常珍稀的品种,元代早中期釉里红红色泛黑,为黑红色或灰红色,烧制得不是很成功。直到元末和洪武,才烧制出鲜艳的釉里红来。此罐釉里红发色鲜艳,烧制非常成功。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数量极少,大约只有元青花的十分之一,因此比元青花更显珍贵。何满光先生表示,但由于见到元青花的人较多,见到元代釉里红的人极少,所以元代釉里红的知名度和人们对它的认知度反而没有元青花高。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3694-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