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印本古籍收藏怎么玩?我想对很多古玩收藏爱好者来说都难以说清楚。古籍收藏相比起来书画、瓷器、钱币、玉石四大类收藏品来说,在古玩收藏中,古籍收藏的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少。但随着古玩收藏市场的发展,古籍收藏正迎来春天。古籍早已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财产,并拥有越来越多的收藏者。 古籍收藏除了内容之外,不同版本也是古籍收藏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套印本是深受藏书者喜欢的一种版本。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古籍版本中的一朵奇葩,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就来聊聊套印本古籍。 套印本古籍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套印的书籍。主要是利用不同颜色以区别书中的不同内容。常见的有两色套印、以及三色、四色和五色套印。 套印本古籍版本类型。用几种颜色刷印的书本。中国传统的套印技术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初期阶段是一版分色套印,有实物可证者,此法起于元代。至元六年(1340),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刻的无闻和尚《金刚经注释》卷尾的《灵芝图》和经注,即是朱、墨两色套印。明代万历时徽州程大约彩印自己的《墨苑》,还是采用一版分色套印的方法。 后来浙江乌程(今吴兴)闵齐伋、闵齐华、闵象泰和凌濛初,凌赢初、凌汝亨两家刻印不少套印本书,已是分版分色套印。到天启、崇祯时,胡正言、吴发祥分别编制《十竹斋笺谱》、《萝轩变古笺谱》,采用多版分色套印,且与拱花技法相结合,称为饾版拱花。印出来的花鸟虫鱼、行云流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清代初期李渔继续发展饾版技法,印有《芥子园画传》行世。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一直保持这种传统套印技术,称为木版水印。只用红色、墨色两种颜色套印的书籍,称为朱墨套印本。此外,有三色套印本、四色套印本和五色套印本。 流传到现在,最早的套印本古籍是元朝顺帝至元六年(1340)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刻的《金刚经注解》,系无闻和尚所作,卷首的《灵芝图》和经注为朱墨两色套印。 套印术发明前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都是白纸黑字(个别为蓝或红)的单色印刷。套印术的发明,使书籍不但有阅读的内容,更有一种阅读时赏心悦目的感觉。打开套印本,其颜色分明,各部分内容一目了然。明代文学家兼画家陈继儒将它与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称为印刷史上的三变。可见套印技术在印刷史上的地位。 最初的朱墨两色套印技术是采用一块刻版分次着色、分次印刷完成的。它对印刷时的工艺要求比单色印刷要严格得多,必须使二次加印时的版框仔细对齐,严密吻合,才能使全书字体排列合乎版式,不致出现错位、重叠等现象。同时,印刷前的分次上色亦要均匀仔细,才不会使字体颜色出现不规则现象。一般来说,两色套印本的正文多用墨色敷印,眉批,评点,注则用红色敷印。 明代以后,改进一版分色套印法,而采用分版分色套印法。即按颜色分别刻版,每版各着一色的方法来印刷。这避免了一版分色时敷彩的不便,同时也使三色、四色、五色套印技术得以发展应用。 人类的文明追求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后来,又在此套印技术上发明了两种新的印刷方法,即饾版和拱花。饾版,取饾丁之意。饾丁是指几种拼在器皿里供陈设的食品。饾版方法是根据画稿的颜色和同一颜色深浅浓淡的不同,依次设计出相应的版块,然后用透明纸蒙上画稿描摹下来,再反贴在木版上,类似于今天刻印章一样,依所描摹,持刀雕成大大小小的印版。这类印版,多的往往达到几十块。然后,按部就班地套印或迭印,使印出的画稿颜色由浅入深,浓淡有致,酷似原作。这种印刷更复杂,特别是每次套印均要与第一版完全对正,精密吻台,不能出现任何偏差,否则颜色就会重叠混淆,因而对技术的要求更严格。 拱花是把印纸放在凹凸两块版之间,通过嵌合的办法使纸拱起花纹,或将雕版直接压印在纸上,使纸凸出花纹。这种方法刻印出来的图案颇有立体感。拱花常与饾版一起使用。 套印方法因工序复杂,技术要求严格,因而每版书籍印数非常有限,不像今大每版可印几万、几十万,且可重复使用。古代许多套印书每版只能印几十部,而在当时,套印书就因其刻印精良,颜色分明,彩图绚丽,形象逼真,而深受人们欢迎,并成为人们争相寻购且不可多得的版本。 今天,因为历史的原因和自然的过程,套印本己成为较稀少的“古董”。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财产,许多都己收归国家图书馆,特别是一些流传较少的套印本早已被国家定为善本。套印本因为工序、技术、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每一部都是值得藏书爱好者收藏的。 古籍本来就属于少量品收藏品。套印本古籍在古玩收藏市场中更是不多见,也许套印本古籍对一些古玩收藏爱好者来说,可闻而不可见。但了解下套印本古籍也未尝不可,知识多多益善,再说万一那天遇见了,别人不知道它的价值,您知道其价值,那不是刚好能捡漏。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2520-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套印本古籍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