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过元代瓷器的人都很好奇,为什么元代瓷器的足底是不上釉色,处于裸露状态的,这实在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元代瓷器足底不上釉色这件事,很多人都有讨论,有的人觉得就是一种时尚,也有人觉得可能是一种信号,但对历史研究人员来讲,元代瓷器足底不上釉色实际上是一种历史信息的展露,通过这个窗口能够获取当时所处朝代发展的情况。 元代的瓷器足底一般都是平的,有的是浅窝底,有的是旋削成型,无论是哪一种,都是裸态的,这着实让很多人感到奇怪。要知道,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尽善尽美,那么,足底也应该涂上精美的釉色,形成完美的瓷器作品。但元代的瓷器匠人们却没有这么做,他们有时候会上一些护胎汁,有时候什么也不上,就那么裸露着,给人一种没有完工的感觉。 有人猜测这是蒙古人的习惯。因为蒙古人习惯把器物放到地上,担心弄脏了,所以就直接不上釉色了。这个猜测并无实际依据,也不符合常理。因为这些精美的瓷器民间老百姓能用到的极少,只有贵族才能使用,他们的家庭是不可能将瓷器都放到地上的,而且即使放到地上,也有奴仆打扫,不存在脏的情况。 也有人猜测说,元代的瓷器大多厚重,器型非常大,足底上釉比较困难,所以,上不上都无所谓。这种说法还算是有一定依据的。从考古或者是遗留下来的元代瓷器可以看出,元代的瓷器器型确实很大,而足底上釉色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需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完成都需要小心谨慎,否则很容易毁坏画面。 在元代统治者都不在意的情况下,工匠们自然也不愿意费事去弄这个,因此,在元代时期的瓷器,足底大多是不上釉色的。虽然元代瓷器的足底不上釉色,但并不难看,相反因为是修削过的,所以,瓷器的足底非常平整、干净,即使有一些旋削的痕迹,也不会影响观赏。 以上就是关于“元代瓷器的足底为何不上釉”的原因分析,虽然只是一些猜测,但基本还是与实际有所符合的。要知道,在古代,帝王贵族用的东西,大多是精美,甚至堪称完美的。这样一个足底不上釉,明显破坏其完美性的存在,如果在清朝乾隆帝时期,绝对会被砍头。但在元代大量存在,自然也和统治者的想法有一定的关系。 元代瓷器精品赏析: 1:元青釉六出葵口盘(肯里夫官窑盘),尺寸:直径13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32,775,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细观此盘,圈足露胎,呈褐黑色,胎质细密,口沿下及近足处有些许缩釉,亦可看到深黑色的胎骨,与老虎洞窑址出土残片特征甚为接近。器身通体内外满釉,釉色青灰,釉层凝厚温润,呈现出深浅两层开片现象,深邃幽远,浑然天成,这些无不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南宋官窑瓷器所呈现的特征相符。 2:元青釉剔刻花卉莲瓣口葫芦执壶,尺寸:高19.7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30,475,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此执壶的造型乃五代至北宋早期式样,蒜头型口,细长颈,圆肩,球状腹,宽圈足外撇。肩部一侧出细弯流,一侧置带状曲柄连接颈部。肩部细线刻划出菊瓣状纹样,腹壁深剔刻牡丹枝叶,花叶肥润,蓬勃饱满,刻纹深而犀利,刀法简洁明快,具浮雕效果,时代风格显见。器身满施青釉,足底刮釉露胎,胎色灰白,质地坚实缜密。圈足及底部刮釉,胎骨灰白致密。壶身内外通施青釉,釉色青郁。 3: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鱼耳大罐,尺寸:高50.5厘米,估价:HKD 5,800,000 ~ 6,500,000,成交价: HKD 21,903,750 ,成交时间:2004.04.26,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4:元青花龙凤花卉纹兽耳罐,尺寸:高38厘米,估价:RMB 13,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18,975,000 ,成交时间:2015.11.2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秋季拍卖会。 本件青花罐为洗口,溜肩,下收敛,造型稳重大气。肩部装饰双狮耳,左右对称,狮口大张,极具立体感。通身上下六层纹饰,本品器身从上自下有回纹,卷草纹,缠枝花卉纹,凤穿牡丹纹,赶珠云龙纹和莲瓣纹,虽然构图繁复,但层次分明,繁而不乱,观之赏心悦目。包罗元代瓷器典型纹饰,如缠枝牡丹,游龙,莲瓣,凤凰纹等,其设计配搭独特,独树一格,不见他例。罐上二龙身躯修长,突睛翘鼻,目光炯炯有神,笔触继而由刚转柔,描绘凤凰于牡丹花间飞舞之姿,为构图增添一份祥和气息。此罐青花发色深而蓝,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浅淡之处晕散自然。胎体厚重,器底露胎,明显留有制胎时螺旋纹痕迹。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清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特征。纵观全器,口部虽有缺釉之瑕疵,然不掩其蒙元盛世所特有的雄健之风。 元青花精品一般器型硕大,采用进口钴料,加之画稿多为隶属元代宫廷的画局出样,画师依样精心描绘,遂使元青花的装饰独具意味,饮誉天下。据统计,流失在海外的元青花约110余件,主要收藏在中东地区的博物馆。国内收藏约200余件,多为建国后各地考古出土。已知世界范围内公私收藏此类元青花大罐20余件,国内馆藏3件。同类可见上海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本品与其相比,有过之而不及,为元青花中的珍品。 5:元青花孔雀牡丹纹大梅瓶,尺寸:高52.5厘米,估价:RMB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RMB 12,880,000 ,成交时间:2010.12.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5周年秋季拍卖会。 与元代其它青花梅瓶相比,本品无论在造型、尺幅、纹饰与构图设计方面皆具鲜明特色,堪称珍罕之作。检阅公私收藏之中,仅见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典藏“元 染付孔雀文梅瓶”与之相同,尺寸稍小,为47厘米高。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作为记录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元人蒋祁着《陶计略》云:“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以“至正型”为最佳。它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瓷是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结晶,其造型大气磅礴而不失精致感,在器物的形制上独创较多,是不同民族生活习俗集结的产物。且装饰意味浓厚的构图方式、稳重的色彩、釉下绘画灵动的表现力,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元代青花瓷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它以高大的器型,精美的纹饰,艳丽的发色,成为中国青花瓷史上的顶峰之作,影响着世界古代艺术,使今人为之感叹。它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但因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本件即为传世元青花中的一例精品,展现了我国陶瓷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对后世的明清青花瓷有着深远的影响。 6:南宋至元官窑六方花盆,尺寸:16.5厘米,估价:HKD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12,175,000 ,成交时间:2019.04.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此六方小盆所属之类备受南宋宫廷青睐,殊为珍罕。先见其釉,稠厚致密,呈浅灰色,亦见其胎,稍露于足,呈黑褐色。侧壁平坦微斜,平添趣味,更显六方形制之雅。此器乃南宋官瓷佳例,釉面莹滑,片纹端匀,匠心之巧、技艺之高、气韵之卓,尽览无遗。 此盆形为六方,不甚多见,同类之器多形状有别,可比一四方官窑盆,尺寸相当,贮北京故宫博物院,刊于《官窑瓷器》,北京,2016年,图版32(图一)。着录、研究故宫院藏花器之学者称,此类小盆乃贡皇家,以盛「盆景」之用,西方则多依日文「盆栽」一词。学者又称,该类官窑小盆初依钧窑形制,钧窑小盆存量或略多。2 由此观之,此类花盆颇受重用,尺寸小于寻常亦有其因。唐高宗(649-683年间在位)第六子章怀太子(654-684年)墓中有一绘于706年之壁画,画中一名仆侍,身着宫衣,手捧盆景,盆内盛有山石草木。 7:南宋至元官窑葵瓣盘,尺寸:18.5厘米,估价:HKD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12,10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南宋官窑瓷乃中国历代传颂之名品,窑址位于南宋国都,现今浙江杭州,专为内廷而作,为陶瓷史上备受景仰之品类。葵瓣盘器形简雅,釉面厚润,开片疏密有致,釉色温雅,而层次变化无穷,艺术性至高。 8:元龙泉窑「飞青瓷」褐斑蒜头瓶(一对),尺寸:高25.3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5,000,000,成交价: HKD 12,060,000 ,成交时间:2016.11.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12589-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元代瓷器的足底为何不上釉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