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68|回复: 0

包金、错金银、鎏金分不清楚?教你如何分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2 16: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铜器一向是各大博物馆的重器,中国古代拥有着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因此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制作精美的青铜器。
有的青铜器在铸造完成之后会在器表进行一些装饰,而用金银进行装饰则是一直主流。而不少同志向我表示在逛博物馆时看到文物简介中的包金、错金银、鎏金时总是傻傻分不清。
简单粗暴:包金工艺
在这些工艺中,最早出现的就是是包金工艺。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来的最简单粗暴啊!
众所周知,黄金有着极佳的延展性,因此只要你肯花功夫,外加掌握恰当的方法,再厚的金都能加工成薄薄的金箔。而包金,顾名思义就是把金箔包贴于器物之上,所以包金也被称作贴金。
想想看在原本已经闪耀着金光的青铜器上再贴上999K纯金,那效果绝对能闪瞎24K钛合金狗眼,而包金工艺因其易操作性,所以在商代就已被大量应用到青铜器的装饰之中,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


商周包金铜贝
而包金工艺主要用于车马器以及铜贝等小型青铜器,到了汉初,包金工艺基本绝迹,究其原因,那估计是费工又费料。毕竟不算浪费掉的金有多少,要打制金箔,想想胳膊也酸呐!


战国贴近铜车马器
此处有个小提示:我们所谓“青铜”并非因为其颜色而被称为“青铜”,而是因为其中所参入的锡的比例。
现在我们看到的传世的青铜器多半为青绿色的,那是因为其中的铜元素因为环境因素被氧化成氢氧化铜的结果,而曾经有日本考古学家重新铸造的四羊方尊,在拆掉陶范后也是金光闪闪到闪瞎狗眼滴!(详情可观看NHK拍的四大古国纪录片第一集第32分钟)


省力省料:鎏金术
说到底,我们的祖宗太智慧。包金术你说费工费料,那省力省料的技术是啥嘛。
就在大家为了这个问题苦苦困扰的时候,有一种神奇的金属进入到了我们祖先的视野里。这种金属啊,说来是金属,但它的形态很奇特,呈液体形态,闪耀的外表,那就是汞,也就是水银。




唐 鎏金银香囊


唐 鸳鸯莲纹鎏金银花钗
水银是神奇的,常温下呈液态,而且还能溶解金属,这也是牛逼啊!关键是在古代,因为燃料等多方面的原因,加热能达到的温度也不是太高,偏偏这水银只要400度就能挥发,因此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具有划时代意义,又能省工又能省料的鎏金技术诞生了!





唐 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鎏金鎏金,看名字就和液体有关。而鎏金工艺的具体操作步骤就是先用汞将金丝或者金片溶解,制成金泥后再涂抹在器物表面。
在这一步骤完成后在利用水银易挥发的特性加温烘烤。最终在器物的表面上留下金的涂层,这样一来的确比打金箔要来的省事多了,老祖宗们胳膊也酸了,腰也不酸了,吃嘛嘛香。
而鎏金工艺最早发源于春秋末战国初,在此后一直应用于小器物的装饰,常见的器型则有带钩,铜环、铺首等。
艺术发挥:错金银
讲解此技术之前,我们要先来探讨一个深奥的问题,错金银中的的“错”字,应该是一个虚词,可为什么它会从“金”字边呢?
后来读到了许慎写的《说文解字》,其中有这样的记述:错,金涂也。而段玉裁做的注里则解释道:谓以金措其上也,或借为措字,措者,以金置其上也。
翻译一下其实就是说这个错的本来的意思就是把金装饰在器物的表面上,所以这个“错”字就从“金”了


而错嵌工艺按照所使用的材料又可以分为错红铜、错金、错银三大类,其中以错红铜工艺出现的最早,但是具体的操作步骤大致相同:首先需要在铜器表面刻出花纹图案或事先铸造好花纹沟槽,然后再将红铜丝或者金丝、银丝打进槽内,最后再将器表磨光,达到浑然一体。
不过,到了西汉时期,随着鎏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的错嵌技术也消失了。归根结底,土豪也心疼钱啊,到底还是省钱省劲才是王道啊!


汉代错金青铜博山炉


青铜错金银牺尊


战国晚期 错金银团花流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