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直:中国考古向何处去

2024-07-28 20:40:49

作者 : chuanfa1014

 浏览量: ( 63次 )  评论 : ( 0 )

张先生,中国考古学如果从1921年安特生发掘仰韶村算起,迄今已经跨过了三代人的历程,其间有许多曲折,也获得了很多成就。您能否从正反两方面给中国考古学做一个简要的评价?
张光直:这个问题说来话长。简要地说,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国考古学在过去70多年所发掘出来的新资料,把中国的史前史和古代史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是在考古学的初创时期没有预料到的。人们以前认为,中国的文献浩如烟海,正史、野史和各种传说异常丰富,考古学的资料不过只是证实历史,或者对之做小规模的修改。但是从70年代以来,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考古新发现,使我们第一次了解到中国的史前史远在文字记录的范围以外,所以,假如没有考古学,就根本没有中国的史前史,中国的上古史也不完全。另一方面,考古学除了建立起中国的史前史和上古史的新的框架以外,也找到了许多文献材料。这些材料主要是汉代和汉代以后的,战国时期的也续有发现。它们不仅证实了许多传世的文献,而且新增了不少以前所不知的材料。这些都是很令人兴奋的发展。反面的东西很难说,我们只能批评中国考古学的方法不够完善,或者有什么缺点,但是我们不能说考古学在中国历史或上古史的研究上有反面的影响,所以我只能说正面的影响。

张光直:中国考古向何处去张光直:中国考古向何处去

就我个人的理解,中国的考古学无论在研究的对象或方法上,都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请您谈谈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张光直:历史的原因很多,我个人觉得下面的两点尤其重要。其一,是中国传统的金石学的基础。金石学历经千年的发展,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目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金石学研究的对象虽然不是科学发掘所得,但它的研究有许多合理的成分,所以当考古学从西方传入的时候,金石学的方法就自然转移到考古学中去。还有一点,金石学的分类,是继承史前陶器的分类,换句话说,史前陶器的分类也可从金石学的研究得到启发。所以,中国考古学家在史前陶器的研究上,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金石学的术语和分类进行处理。其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发掘——由国家集中人力采用新输入的现代考古学的方法所进行的发掘,是在河南安阳的殷墟。这件事情对中国考古学后来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殷墟是历史时期的遗址,在它的研究上一定要使用文献的材料、出土甲骨和金文的材料,所以把考古学主要放在了历史学的范畴内。考古学的目的、方法和所利用的文献,使它主要在中国历史学的传统内延续下去。这种考古学的成见,影响到史前学的研究。假设中国集中人力连续数年发掘的第一个遗址,不是殷墟而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比如半坡、姜寨或者庙底沟;培养出来的一代专家,不在历史学而是在史前学的领域内,很可能中国考古学会走到另一条路上去。中国的考古学会注重生态环境、植物、动物、土壤的研究,注重陶片分析、遗址分析和石器分析等等,就如西方的那样。但是,历史是不谈假设的。
记得您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建议把从旧石器时代到秦汉以降的中国考古学划分为四个阶段,因为各个阶段的内容不同,所以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我由此想到,中国考古学现在的状况,除了您刚才讲的有关中国考古学的几个学术来源以外,能否请您结合哈佛大学的情况,谈谈在我们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张光直:中国的教育制度我不熟悉。我不能谈存在的问题。我只能拿哈佛大学和一般美国大学的教学和中国的比较一下。美国的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目的是训练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上有知识的人,即所谓educated person。所以他们虽然有专业,但专业不是职业性的,只是比较深入的研究。通识教育有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这是相信知识里面有中心的、核心的东西,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核心课程分成五组,包括历史、科学、文学和艺术、社会分析和道德推理以及外国文化。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在五组里选8门课才能毕业。在专业课里一般选12门。除了专业、通识以外,还有其他很多的选择,四年大约共修32门功课。所以美国的大学生毕业以后,一般的常识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要广泛得多,但在专业方面的深度远不如中国的学生。
他们的专业教育是在研究生院学的。念考古的研究生一般是到人类学系,方向是非西方考古学。西方的考古学则在美术史系、古典研究系和近东系。研究生的教育也要先通再专,博士资格考试有专业(special)和一般(general)之分。50年代我念书的时候,人类学系研究生的一般考试,包括体质人类学、考古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60年代以后,资料增加,学科分化严重,考古学以外的课程不再包括进考古专业的一般考试,但必须修1到3门课。在哈佛一般上三年课,三年内要念完必修课,包括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古学一般的、自己研究的区域的和外部区域的大约五六门课。社会人类学2门,体质人类学2门,有骨骼学和统计学。一般考试在第二年初,专业考试在第二年之后。还要求学2门外国语,因研究的方向和地区选择语种,一般是德、法语,远东地区则要求汉、日语或者法、俄语。研究生的专业取向伸缩性很大,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长短,为他们设计训练的计划,导师也不固定。这是和中国很大的区别。中国的研究生是考某个先生的学生,美国的研究生则是系里所有教授的学生。他也有一个主要的导师,具体视专业而定。假如说你的专业是中国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那主要导师就不是我,而是巴尔-约瑟夫(Bar-Yosef)。因为旧石器时代的研究没有国界,没有国家性和民族性。我不是说旧石器的文化不是我们的祖先,是说在研究上没有办法把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做文化和族群上的分类,它是世界性的。这包括人类的演化问题,旧石器时代的大部分时间,人类还没有达到智人(Homo sapiens)阶段;到了智人阶段,旧石器文化达到高峰,然后很快农业就产生了。假如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国家的起源、社会的变化,一般是由我做主要导师。学生到系里来,把所有先生的精华都学到肚里,消化一番,成为他们学问的基础,形成自己的见解,应该比老师强。所以,我有机会就在国内鼓吹推动这种带学生的方法,我认为中国传统的师徒相承的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中国的方法当然也有优点,就是把一个老师学得比较彻底,就像学武术那样。但是学武术的人,纵使跟他的先生学得很精,也很难超过先生;除非他从别的学派,比如少林派的学点太极和武当,武当派的学点少林什么的,与师承揉合在一起,才能进步,念书也是一样。
就我在哈佛听课的经验,有些教授对中国的考古材料持怀疑态度,但是他们或者不搞中国考古,或者根本看不懂中文材料,这种对中国考古材料的怀疑态度在国际上是否普遍存在?原因何在?日本的情况怎样?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又如何?
张光直:我觉得不是怀疑的态度,是不知道的态度。因为他们不知道,所以不敢信任。但是即使是他们看得懂的东西,他们往往也不信任,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我有一个很强的感受,中国考古学的材料很多,应该给外国人作介绍。主要是介绍给非专门研究中国的西方一般的学者,我们不希望这些人会看中文,所以最好我们给他们翻译出来。但是现在某些中文期刊的英文介绍,英文水平很不够。我不是批评翻译的人,因为英文的确很难,要把英文写得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样根本不可能。我在美国待了40年,我的英文还是中国人的英文。翻译很有必要,但是如果英文太差,翻译反映不了中文原著的精华,其效果更差。翻译好比一面窗户,如果玻璃上涂抹得厉害,根本看不见外面的风景,那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现在说一句也许是很绝的话,假如你的英文不好,最好不要翻译,因为翻出来没有把握,有害无益。希望这些做考古和做一般社会科学的人,把好的东西给真正懂英文,最好是以英文为母语的人翻,自己留着精力做研究。我说的是中译英,英译中那是另一回事。英文懂,中文基础又好,把英文译成中文就会有很大贡献。我鼓励翻译,日本学界对国外重要的书一般都有翻译,国民对世界的知识比我们要多。
说到日本,日本现在的材料不会被西方人怀疑。因为他们现在的翻译做得很好,他们的英语并非都很好,也有错误;但是,他们做事很彻底,一般是全翻,包括各种地图、剖面和照片等,很具科学性。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差别很大。比如印度,有的考古学家的工作让人信任,有的则不然。一般说来,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研究不够标准,如果翻成外文的水平再降一格,给人的印象就是你的研究做得很坏。
除了金石学传统,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大部分是从西方特别是英美学来的,应该说“根正苗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经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方法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然而由于和西方学术界长期处于隔离状态,我们对他们在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进步所知甚少,他们对我们的研究也不甚了了。从西方学术发展的背景,能否请您谈谈我国考古界在发掘技术、研究手段、课题选择方面的长短?
张光直: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我在中国考古现场的时间并不多,发掘技术、研究手段大都是从报告里间接得来的,所以只能谈一点感受。就技术说,美国的技术固然也有应用的多少和好坏之分,但最好的技术比我们要多,也比较细,因此古代的信息遗漏得少。在过去,我们的发掘不筛土,不用浮选法,所以土壤中很多宝贵的资料都丢掉了。近几年来,中国考古学者认识到筛土和浮选法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在做。研究的方法也很难一概而论,只能说我们还是使用40年代以前的方法,就是类型学和地层学。中国考古学者对类型学和地层学的看重是完全合理的,但除此之外,国外还有许多方法。中国从50年代起跟西方的科学基本隔绝,而六七十年代西方在考古技术方法上的变化最大。因此研究方法上应该多向他们学习,还要注意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比如说用人类学的材料作考古学的比较研究,是很重要的方法。中国学者也用这个方法,但用起来比较原始。就是拿人类学的材料和在考古遗址里发现的在现象上一致的材料做对比,如果相似,就说我们的古代民族也可作如此解释。但是,我们知道,同样形式的东西,在社会中不一定扮演同样的角色。所以要使用人类学的材料,必须先把它在现代民族的社会里的角色了解清楚,换言之,要对它做一番功能性、系统性的研究,这样才能把它跟古代社会里的各方面契合(articulate)起来。把所解释的对象与它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广泛地联系起来,解释的说服力就增强了。国内的很多研究是作一个陈述,即make a statement。就是说A就是B,而缺乏进一步的证明。作一个陈述容易,比如说某器物是做什么用的,某个社会是母系社会等,但这还不够,还要做进一步的证明,要把研究对象的特征和文化社会的接触点都找出来,接触点越多,就越令人信服。
课题选择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国外关心的题目也在国内开展起来,比如农业的起源、现代人种的起源、国家的形成以及文明的动力等等都在研究。中国人感兴趣的文明起源问题,在国外反而不是热点。因为文明起源的研究涉及族群和文化的认定问题,这在西方是一个不大谈的问题。西方的文明不大容易定位,不像中国那样。比如美国是一个大熔炉,全世界的文化都是它的来源;欧洲也是这样,它有所谓的“野蛮人”,有一重重文明从地中海到北欧的传播,然而讲到族群的定位,一般只能讲到一个地区,比如爱尔兰人、德国人等等。但是另一方面,西方文明是一个大的文明,讲起源,不能讲英国文明或德国文明的起源,因为他们只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他们定位为西方文明,我们定位为中国文明。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规模是可以相比的,都很大。
中国文化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能拿西方或任何一个地方的既有模式往我们自己的研究上套;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又有趋同的趋势,那么,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是否有与西方考古学接轨的必要?中国的考古学特别是新一代的考古学者如何承担起与世界同行对话的责任?
张光直:我想中国考古学者在今后几十年的最大任务之一,就是去了解世界考古学家的工作。看我们能够学些什么,又能贡献些什么。中国学者的一个习惯,是研究中国不研究外国。中国过去所有的考古学家,都是研究中国历史出名的,历史学家也基本上是这样。夏鼐先生在埃及做过发掘,但后来研究的还是中国的东西。不过因为他有外国的知识,做了许多中西交通的研究;其他人因为没有受过西方的训练,更是把视野局限在中国的某一区域。以我教书的体会,对其他不同类型文明的了解越多,对你所专门研究的文明的探讨就越深入。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你要学习中国考古学,很欢迎;但要对中国以外的至少一个地区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我有一个学生,现在已经做教授了,他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古代玛雅的建筑,后来专门研究中国。还有一位,他的第一篇文章是研究美国东部考古学的一个学者的传记。所以我尽量鼓励同学在研究中国考古学之先,把世界考古的大纲了解一下。当然,这不能深入,是浅尝,要到中国文明里去求深知。
我还觉得应该有一部分中国的学者专门做世界考古学,比如法国、墨西哥、洪都拉斯、西伯利亚、大洋洲等的考古。因为要不参加进去,没有第一手的经验,就不可能有深入的了解。希望在大学里有世界各地的考古学课程,不能用一门世界史前史来代替。中国没人教,应该从世界上请,总之课程要世界化。我们将来的中国考古专家当然还是最多,同时要有一定数量的研究外国的考古学家,比如埃及考古的专家、中美考古的专家。希望外国人讲到埃及、中美或其他地区的考古时,引用中国学者的文献,而不是讲中国考古学的时候,才提到中国的学者。我还没有看到过在西方一般的史前史和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著作中,引用过中国考古学家的著作。这不是中国没有贡献,而是他们不知道。所以我希望把研究局限在中国圈子里的习惯打破。这不是文化帝国主义,而是去学习。我相信中国人成为英国或中美的考古学家才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做中国的考古学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还要建立外国文物博物馆。中国的文物全世界都有,外国文物在中国就没有。我在国内走了那么多的地方,没有发现世界史或世界考古的博物馆,外国文物很少有人有兴趣收藏。1975年我第一次到殷墟的时候,就给考古所安阳队的杨锡璋、杨宝成先生建议,把地面上俯拾皆是的殷墟四期的陶片收集起来,同国外交换。但由于制度不允许,所以至今没有成功。保护中国文物的主权是绝对必要的,现在大量的文物流到国外,国家没有办法;而把无用的地面上的陶片收集起来用作交换,又受到文物法的限制,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事情。
如此说来,我们的责任很重大。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的时代,这对我们了解国外的新动态,介绍我们的新成果都有好处。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客观上也对我们的考古研究造成了冲击。大量的古遗址、墓葬被盗掘,发掘研究出版经费紧张,设备更新困难,虽然绝大多数考古学者出于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守岗位,但是人心不稳,要与世界考古的同行对话谈何容易。张先生您多次呼吁禁止文物盗掘,在这方面以及在解决经费紧张方面,国外是否有成功的例子?
张光直:我觉得一般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过去20年里不断在提高,这是好的方面。但是经济改革也伴随着很多负面的东西,其中之一就是文物盗掘。文物的盗掘和走私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不能接受的。我们固然不能因此停止改革,但一定要想法解决这个问题。我在《中国文物报》的一篇随笔里有一个建议,我说: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代表中国历史的文物一定要在十亿人民的价值系统里占有一个很高的地位,要掀起这种风气,建议请国家领导人、人大政协和各级媒体,在这个问题上公开表态,大声疾呼,造成不可抗拒的法律上、道德上、舆论上的压力。文物工作者要以身作则,不买卖文物,不收藏文物。要与港、澳、台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及司法单位在此事上达成协议。有人说古物如给港澳台博物馆或收藏家收购,总比流到国外好。但有人买便创造供应的需要。要杜绝古物盗掘走私,釜底抽薪的办法便是使买主消失,阻止来历不明文物出入各国海关;同时与各国博物馆达成协议,以交换文物的方式换取各博物馆不买来历不明古物的承诺,尽量减少走私文物的国外市场,对不合作的外国博物馆,在文物交流、合作研究一类项目上加以“杯葛”(boycott),以鼓励他们合作。我知道文物走私是根绝不了的,但是我们一定要从国家的立场,对文物盗掘和走私宣战。假如马马虎虎甚至怂恿勾结文物买卖与走私,中国无法在世界上站立起来。
关于解决经费紧张问题,我很想推荐美国富豪捐款作慈善事业的制度。美国如果没有这种制度,就不会有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这一类的大学,不会有史密斯森研究院这一类的机构,当然就不会有今天美国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导地位。这种行为,在中国也不是没有,前清的武训,民国的陈嘉庚,都是好例。十几年来的中国经济改革,成就了许多大富翁,希望他们捐款给中国的科学研究,向陈嘉庚和捐款建造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的美国医生赛克勒学习,也花钱换个不朽。
谈到美国的考古学,我很想听听张先生对美国考古学的历史和现状的总的看法。就我粗浅的感受,美国考古学的学派很多,研究的领域很宽阔,方法很新,技术应用很先进,似乎“传统”的、“新(过程)考古学”的,和所谓“后新(过程)考古学”的诸家并存,是不是这种情况?
张光直:是这种情况。现在我对美国考古学的接触面越来越狭窄。我作学生的时候及六七十年代,因为考试等原因,一般的理论书都要看;现在专注于中国考古学的本行,一般书只是浏览一下。目下理论书越来越多,看了使人生气,因为有许多是炒剩饭,没有新意,只是换点新名词而已。我不是说美国的考古学完全没有变化,只是说基本的观念没有变化。传统、新和后新考古学的演变,正合乎正、反、合的三段论法。传统考古学是正,新考古学是反,后新考古学是把新考古学作了一番扬弃,又回到传统考古学的一些主题上去,是合。现在美国的考古学是百花齐放,百家共存。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新考古学一家独尊,正如此前传统考古学的独尊一样。
西方考古学的变化从30年代起,开始是人类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的考古学家要求以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而不是集中精力在器物的分类和描述上。在30年代初期,苏联的考古学家陶戈里(Talgren)和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家柴尔德(Childe),即呼吁考古学家要研究人,研究古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问题。40年代初期,哈佛的人类学家克拉孔(Kluckholn),对中美考古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称中美考古学是改头换面的古物学,认为要改变这种情况,考古学者一定要把他们的工作当作了解人类行为的一般性研究工作的一部分来从事。奉劝考古学者不要成为阿鲁都斯·赫胥黎笔下一生献身于三个叉的叉子的历史的那位仁兄一类的人物。战后的1948年,泰勒(W.Taylor)的《考古学研究》出版,这是美国考古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书。他具体地把考古学从物到人的研究方法提出来,倡导“缀连法的研究方式”(conjunctive approach),就是说要研究古代人类的行为,应该把文化方面的遗物缀连起来,重建文化的有机整体。五六十年代,有两种力量加入考古学阵营。一是以斯图尔特(J.Steward)为代表的文化生态学,一是以威利(Willey)为代表的聚落形态研究。前者的思想被后者引进到他在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的研究中,这是泰勒所主张的缀连研究法的第一次具体的实用,提供了一个从考古的物到社会的已经消失的人的研究范式。我个人在1958年的《美洲人类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分群的研究》的论文,提出考古学研究假如没有“社会的”那一面(social dimension),研究本身就没有意义。这句话有点过火,引起学界的很大反响。有一个学者给编辑部写信,说我倡导有社会的眼光研究考古学是很好的,但不能说没有社会的眼光,就是没有意义,因为器物本身的研究也还是有意义的。36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坚持我的看法,但我不会说没有社会眼光的考古研究就是没有意义(meaningless),应该说意义不大(less meaningful)。60年代,新考古学兴起,这与60年代全世界青年反抗权威的思潮联系在一起。新考古学好像是新的,但其实是延续着陶戈里、柴尔德和泰勒等的一条线一直下来的。60年代的整个爆发,造成了一场很大的革命。像所有的革命一样,它也有极端的地方,所以,等人们冷静下来,就有了后新的考古学。我不是说后新(过程)考古学比新考古学要好,我想说的是,理论应该是多元化的。现在的美国考古学,有旧的、新的、后新的、又新又旧的、不新不旧的,还有理论上很错乱的。考古学要保持一致(consistent)不容易,一个人本身保持一致也不容易。无论美国或是中国,一种理论独尊都是不健康的。因为每一种理论都有它合理的成分,你可以坚持某一个学派,但对其他的学派要保持尊敬的态度,当然应该把坏的东西去掉。
我注意到您发表在1994年5月8日《中国文物报》上的文章,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包括俞伟超、张忠培两位先生本人,都会体会到您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所寄予的真诚的希望。特别是您对我国考古学提出的“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的三个目标,相信更能引起中国考古学家的共鸣。您在文中对美国新考古学的来源、理论、方法的优缺点都有精辟的分析。国内对新考古学的介绍和评价很多,我自己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但在我看来无论是反对者或者支持者,说句不客气的话,都没有机会读多少新考古学的著作(包括我自己),更无缘直接观察他们的发掘和研究活动。而您不仅身处那个时代,而且也是六七十年代考古学理论探讨的积极参与者,所以我相信您的评述是权威性的。但是我还是有一些疑问要请教您:1)为什么很多西方考古著作包括威利和萨布罗夫(Sabloff)的《美洲考古学史》,把60年代作为新考古学进而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2)在泰勒等四五十年代的先驱者和宾福德(Binford)、克拉克(D.Clarke)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3)新考古学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派,正如您在文中所说,“必然有它引人之处”,但是除了您所讲的“情绪上”的以外,近二三十年美国在“技术上”的进步,是否与新考古学的身体力行相关?新考古学既强调系统分析,就必须注意收集尽可能多的考古资料;但是他们又倡导所谓“假设-演绎法”,用您的话说是“他们不相信考古材料本身有任何的价值,考古材料只是材料,只是验证先行假设的原理原则过程中偶然的产物”,这种矛盾是否当时就看得清楚?可能的话,能否给我们举一个他们削足适履让材料迎合假说的例子?
张光直:关于第一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历史著作一般是作者离开他要写的时代越远,写起来就越客观。60年代的考古学史,七八十年代的写法就和现在不一样,也一定和21世纪的写法大不一样。史学著作都是一家之言,威利说是新的,我说不是新的,都有我们自己的根据。但我要说,60年代的学术风气确实与过去不一样。至于和三四十年代是质的不同或是量的不同,那要看你说的角度而定。从考古学的目标,真正的考古学的方法、理论对考古学作业的影响看,是一个量的变化;从概念的作用、人对考古学的印象、参与者的情绪、使用词汇的系统上看,是一个质的变化。所以说60年代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并不错。第二个问题很好。也许每个人的结论都不会一样,但是他们的著作俱在,我们可以比比看。克拉克有一本《分析考古学》,宾福德有《考古学的观察》等几本著作(包括他编辑的),泰勒有《考古学研究》,威利有《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后者是一本研究报告,拿它做比较不合适,只有拿前三者来比较。你会发现,他们的基本目的和精神是一样的;不过泰勒的想法比较粗,目的说出来了,是要做缀合的研究,但具体怎么做,他没有一个很整齐的系统,系统是由前二位说出来的。所以他们的不同不在大的方向和目标上,而在具体的做的方法上。关于第三个问题,我在你所提的那篇文章中其实已经谈到一些。新考古学除了对人们情绪上的吸引之外,一是它对文化生态学的重视,影响了许多新技术的产生。考古学在这20多年的进步,不是理论,而是技术。所谓技术,就是产生新资料的手段。从地底下挖出新资料的手段是技术,从旧资料中挤出新资料的手段也是技术。在新考古学的研究中环境的研究很重要,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使用新技术去取得新资料。这20多年技术应用实在是太广泛了,这当然不完全是新考古学刺激出来的;战后的科技发展,客观上使新技术在考古学上的应用成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应用只是对其他科技的“剩余价值”(peripheral value)的利用而已。第二点是它的求证方法说得很清楚。传统的研究自以为它的方法不言而喻,其实往往比较含糊,前后也不一致(inconsistent)。新考古学的研究,则强调方法的验证,强调前后的一致性,是进了一步,我并不认为新考古学在方法上毫无贡献。但是另一方面,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求原理而不是资料,所以他们的资料只是求原理过程中的产物。你可以看他们在过去20多年里的报告,然后跟他们最初申请经费时的计划进行比较,看看是否前后一致。我没有时间做这个工作,我有一个印象,他们的考古报告或者迟迟不出来,或者出来了也和当初申请经费时的设计大不一样,并不是那么前后一致,还是满传统的。他们的申请报告我看过许多,因为当时尽管新考古学独霸一时,他们的有些申请书还要送到我这里评估。比较他们的申请报告和研究报告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你们有兴趣做好了。
我听普里色教授(R.Preucel)的“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课,他把传统的、过程的和后过程的各个考古学派甚至各学派内部的分歧划得很清楚,某人属于某派也说得很具体,但我体会他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某人所言(声称),而非所行(研究)。所以当我问他张先生属于什么学派时他便不好回答,因为您的著作似乎三者的因素都有,从您对古代美术在中国上古政治上的作用的强调看,把您划入后过程考古学派大概也不为过。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对西方考古学的学习应该是多方面的,不知我的理解对否?
张光直:你说对西方考古学的学习应该是多方面的,我完全赞成。我们应该吸取每一个学派的精华。我个人属于什么学派,我也不清楚。我的很多思想和传统考古学很像;我做的研究,很多又是后过程考古学喜欢做的。后过程考古学把新考古学说成是很单纯的学派,也不很正确。新考古学其实不只讲文化生态学,也可以讲宗教和艺术,只是习惯上不做罢了。新考古学也可用来研究宗教、艺术和象征(symbols),不能说研究宗教、艺术和象征就是后新考古学的事情。这种分派我觉得不是很准确,所以多方面学习是最好的。
美国考古学的理论倾向和它的人类学传统相关,这是历史造成的。今天在世界趋于大同,所谓“原始”民族的文化不断消失的情况下,美国考古学的理论倾向是否还会继续保持?民族考古学又是怎么来的?
张光直:人类学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克拉孔说人类学有三个特点:1)研究人类文化的所有变异,包括从最原始的到最先进的民族文化;2)研究的方法永远是比较的;3)人类学家坚持所有事物都是有关系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学并非只研究“原始”民族。新考古学所谓的“美国的考古学是人类学,要不什么也不是”的说法,客观上是由于历史考古学在美国开展得很晚,不过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但毕竟在史前考古学和民族学之间,有了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所以美国考古学的人类学取向(dimension)不会消失。但美国考古学只是人类学的说法,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坚持了。说到民族考古学,它是从考古学的目的出发,研究民族学的一种学问。1967年,我在《当代人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考古学和民族学的关系》的文章,造了一个ethno archaeology,即民族考古学。后来此字在美国生根,变成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学科,但在讨论民族考古学的起源的时候,没有人提到我的那篇文章。
说到人类学传统,我想起您曾经不断地呼吁考古工作者熟读民族学,也经常告诫我们了解社会人类学的方法。能否请您就商代世系庙号的研究谈一个具体的例子?
张光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不是有民族学的材料,我是看不出其中的关键的。关于商代庙号世系的问题,过去有种种说法。在我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商王的庙号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丁和乙、甲在隔世代上的相互交替。我当时在耶鲁大学教书,与一位专门研究亲属制的语言学家郎斯伯利(Lannsbury)同事,我从他那里得到许多启发。怎样解释商王的王位继承问题?中国历史上的王位继承都是从父系的父子相传。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代,齐、宋、晋等国的传承都有变化,但又不是很清楚,不能拿来做解释商代的基础。但是在人类学上,有各种进化程度不同、类型不同的等级社会,可以给我们提供关于王位继承的法则和蓝图。这些蓝图不是只有父死子继,还有很多花样。我参考这些蓝图,根据中国古代文献和考古的材料,提出商代的王室分为两个大支,这两支隔世轮流执政,这样就解释了商王庙号的丁和乙、甲隔世代有规律分布的问题。有人说我的解释是用中国的材料去迎合民族学的理论,这是很大的误解。这恰恰是用民族学已知的各种蓝图,试着把中国的零碎的材料拼成原状。所以主要的根据和基础还是我们的史料。我呼吁大家熟读民族学,就是要大家心中有尽可能多的蓝图,知道尽可能多的拼法。商代的王位继承以及上古史的许多问题,都是很复杂的,它要求我们有开放的心胸、客观的态度去处理。当然商代王位继承的各种说法都不能完全解释材料,这个问题还在讨论中。
看来,用民族学的材料并非不可,关键是应用的方法不能教条。过去汪宁生先生对仰韶文化研究中利用墓葬材料研究亲属世系的某些做法,有尖锐的批评,发人深省。听说已故的李光周先生通过陶制纺锤研究世系的例子很成功,请您详细谈谈好吗?
张光直:成功不成功我不知道,但李先生把方法写出来了。他的研究就在台湾垦丁遗址的报告里,你可以参考。他在垦丁遗址发现有很多网坠和纺锤。纺锤的变化很少,网坠的变化很多。附近高山族的研究显示,男人的生业是打渔,女人的生业是纺布。假如垦丁的纺锤也是女人的专用,网坠是男人的专用。那么,根据纺锤变化少,网坠变化多的现象,他推测男人可能是从各地来的,女人是本地生长的。因此他认为这是一个夫从妻居的社会。这种解释对否,很难说。但他把他研究的根据说得很清楚,步骤也很清楚,不是把教条套在材料上面,说这是摩尔根说的,所以如此。这是和教条主义的根本区别。
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80年代以来,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取得了很多成绩。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当然还要依赖将来的考古发现,但是就目前的发现来说,似乎也可讨论更深入一些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在哪里”、“什么时间”这类问题上。请您就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谈谈看法。
张光直: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当然不只是对“在哪里”和“什么时间”的这类问题的研究。它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在20世纪初期,外国学者说中国文明是外来的,中国学者在外国人的侵略下为了给国家争回一点面子,又说中国文明是自己发明的。这都是情绪化的说法。冷静地说,中国文明起源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问题。什么是中国,什么是文明,什么是起源,在学理上恐怕都需要讨论。比如起源,是文明成熟了,有了一个固有的形式,算是起源,或是它的祖型、前身是起源?文明,是以有文字为文明,或者是以有城市、冶金术为文明?这种列举式的定义,在世界上的许多文明里不能适用。比如南美文明没有文字,中美文明没有青铜,所以要把一个地区的标准当成全世界都适用的标准,那么全世界的考古就不要研究了,举一反三即可,何必费劲。文明的定义是相对的,它只是一个区域的文化变化。要找规律性的东西,先要把各个区域的文化发展顺序搞清楚,然后把它分段,再来看不同的区域之间是否有一个规律性的发展。西方的学者在西方文化扩展的时候,把西方的历史经验拿到世界各地去应用,也拿到中国来应用,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中国古史分期的讨论,就是要把西方的历史分期应用到中国的历史上。我极力主张中国的古史分期要用中国的材料,要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有了这样一个建立在中国材料本身之上的分期,再与其他的文明做比较,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和地点的研究才更有意义。我不是说时间和地点的研究不重要,这些都应该研究;但文明的动力的研究也很重要。
文明起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但是我们的研究总是喜欢找一个起源的点或者线。我很信服您的财富的积累和集中的学说,但是具体做起来是否也不那么容易?我们是否还要人为地给文明的诞生划个界限,然后再根据财富积累和集中的情况下判断?
张光直:这是一个鸡蛋相生的问题。财富的积累和集中达到什么程度是文明?这个问题可以见仁见智,但是我觉得财富的积累和集中是可以量化的,可以在考古遗址里找到积累和集中的实际证据。文明是一个概念,是一个标签,只有先把材料集中起来,才可以贴标签。但人们都有这个毛病,就是一旦贴上标签,往往便会忘了它是标签,忘了它并非实际的存在,不知道标签也是可以换的,是可以扩大和缩小的。正确的方法是,根据财富的积累和集中的实际情况,给中国文明贴上标签;然后再根据新的材料,把文明的定义进行修改,或者扩大,或者缩小。
最近几年,南方的重要发现层出不穷。特别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和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葬的发现,更有深刻的意义。要是张先生的大著《商文明》再版,料想一定会有新的阐释。大洋洲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我很想听听张先生对这些新发现的评价和意见。
张光直:三星堆和大洋洲等南方的发现很重要,它们把中国上古的历史又作了很大的修改。过去的上古史没有大洋洲和三星堆的地位,因为传统上认为那个地区是蛮夷之地。这两处出土的器物都有比殷墟早的,与殷墟处在同等的发展水平上的。说同等当然是主观的判断,不过我们可以想办法建立客观的标准,相信结论也不会差得太远,它们大约还是势均力敌的。当然殷墟有文字,大洋洲和三星堆还没有发现文字,不过我们目前不能因此就断定它们没有文字。巴蜀有文字,其祖先的文字将来也应该有发现。江西商代陶器上已经发现不少文字,以后若有更重要的发现,也不足为奇。这两处的发现,把我们对传统历史满足的心情破灭了,意义非常重大。大洋洲的青铜农具,对我对青铜时代的解释,有很大影响。我认为中国青铜时代的产生,和青铜农具、农业技术的演进所导致的生产力的增加,关系较少;在此前提下,才提到政治的力量,以及政治作为财富积累和集中的工具在上古历史上的作用。因此,新干的青铜农具,对我的解释有很不利的影响。但是在长江下游地区,农具的出现一直都比较早,不仅是青铜,石器比如石犁也出现很早。也许这个区域的动力与其他地区不完全一样。这个地区还是巫术性的法器、美术的一个中心,这一点不能忽视。我还想看看新干的青铜农具是不是仪式性的,是不是只是用金属做的一种特殊法器,这要看实物上有无实用的痕迹。对此我将付以密切的关注。
考古发现不断地更正着人们对世界历史的看法,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也不断地修正着人们对中国当然也是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张先生您一贯主张用中国的材料丰富人类一般进化的法则,依我的理解,人类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多元的历史,只有实事求是地让中国的材料说话,而非死搬硬套成规,才是真正地为一般的人类法则作贡献。中国近年来的发现比如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手斧、河北徐水南庄头以及华南某些洞穴出土的距今万年左右的陶片等,对所谓莫维斯线(Movius Line)以及有关前陶新石器等问题的解决,是否有新的启示?
张光直:你说的不错,是要让中国的材料说话。莫维斯线和前陶新石器的概念都是根据当时的材料得出的结论,现在的材料把这些看法推翻了,很正常。比如我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看法,从1963年至1986年有很大变化,我的《古代中国考古学》从第一版到第四版完全不一样,这不是我的思想变了,而是材料变了,是材料改变了我的思想。现在有人批评我,用我过去的文章作靶子,这是不公平的。莫维斯(Movius)是我的老师,他的亚洲东部无手斧的结论,建立在四五十年代的发现上,当时的材料很少;他要是现在还活着,我相信他也许会根据新的材料得出不同的结论。前陶问题也是这样。有人说全世界的新石器时代都是先有农业再有陶器,这是因为有的地方有农业而无陶器的发现;但是,东亚的很多地方就是先有陶器,后有农业。比如日本的绳文陶器,已经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但农业作为主要的生业,一直到绳文时代的末期才萌芽。南庄头有陶器,但是否有农业还不清楚,不过陶器在中国出现很早这一点可以肯定。历史上存在很多一般的法则,但最好现在不要下结论,等到材料够了,再下结论比较稳妥。像陶器在什么时代出现、南方早或是北方早的这些问题,每年都有新的材料发现,很多工作正在做,平心静气等几年再下结论岂不更好。
现在回头看看,中国的考古学几乎完全改变了几十年前的上古史的面貌,甚至于连由“古史辨”派批评的先秦古籍,也正获得新的生命。在此意义上说,无论怎样地高度评价中国考古学的成就都不为过。张先生您已经解答了我的许多疑问,最后能否请您谈谈对中国考古学在今后几十年的展望?
张光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中国考古学过去几十年的变化,我们可以预料2050年的中国考古学会和今天有很大不同。至少有以下几点可以相信:1)一定有很多新材料出来;2)新材料里一定有许多现在根本想不到的东西;3)外国人对中国的考古学比较重视;中国学者对世界的考古学也应有更多的了解,会打破闭门不出的习惯;4)今后50年要讨论的很多问题,会集中到中国的新材料对世界历史法则的贡献上,并且已有初步的收获。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敞开心胸(keep an open mind),不轻易下结论,还要给假说以足够的弹性。给历史搭架子,不要用钢筋水泥,要用塑胶。这不是投机取巧,没有原则,而是对史料的信任和信心;也是对我们解释能力的客观评价。我们的真理是相对真理,只能向着绝对真理的目标去,现在还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我想假如老师有这个态度,同学有这个态度,一代代的学者都有这个态度,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就会快一些。根据现在的材料,做一个硬梆梆的钢筋水泥般的结论,就会成为进步的绊脚石。最后,我想对我这一辈的考古学家说,放松一点(relax);对年轻人说,你的前途实在光明,学考古有福啦!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58200.html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芝麻开门收藏
 清初 桃池抄手端砚
清初 桃池抄手端砚,估价:(人民币):8,000-10,000元;没有成交;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21春季拍卖会瓷器工艺品;成交时间:2021-05-18 10:00。清初桃池抄手端砚,尺寸:18.8×11.7×3cm.Long×Wide×High。长方形抄手砚犹存明代式样,砚面平整,惟于右上角开桃形砚池 ...
   | 时间 : 2024-07-05 | 浏览量:275次 |
 清早期 竹根雕松鹤遐龄杯
清早期 竹根雕松鹤遐龄杯,估价:(人民币):30,000-40,000元;成交价格:63250元;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21春季拍卖会瓷器工艺品;成交时间:2021-05-18 10:00。清早期竹根雕松鹤遐龄杯,尺寸:8.5cm.High。参阅:《中国竹刻艺术》上册,香港艺术馆,1978年,页262、263 ...
   | 时间 : 2024-07-05 | 浏览量:291次 |
 清中期 瓜瓞绵绵端砚
清中期 瓜瓞绵绵端砚,估价:(人民币):20,000-28,000元;成交价格:25300元;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21春季拍卖会瓷器工艺品;成交时间:2021-05-18 10:00。清中期瓜瓞绵绵端砚,尺寸:9.1×6.7×2.3cm.Long×Wide×High。清康熙宫廷松花江砚开创象生之风气,以后上行 ...
   | 时间 : 2024-07-05 | 浏览量:307次 |
 清雍正 紫砂风卷葵式香盒
清雍正 紫砂风卷葵式香盒,估价:(人民币):80,000-100,000元;没有成交;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21春季拍卖会瓷器工艺品;成交时间:2021-05-18 10:00。清雍正紫砂风卷葵式香盒,尺寸:7.5×4.9cm.Wide×High。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紫砂器》,上海科学技 ...
   | 时间 : 2024-07-05 | 浏览量:309次 |
 清中期 黄花梨笔筒
清中期 黄花梨笔筒,估价:(人民币):10,000-15,000元;成交价格:40250元;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21春季拍卖会瓷器工艺品;成交时间:2021-05-18 10:00。清中期黄花梨笔筒,尺寸:16×16cm.Wide×High。黄花梨为明清时期制作家具和文房用器的上选之材,因其纹理华美, ...
   | 时间 : 2024-07-05 | 浏览量:318次 |
清代云南“元盛庆记 汇号纹银/云瑞看讫”五两牌坊锭
清代云南“元盛庆记 汇号纹银/云瑞看讫”五两牌坊锭,估价:(人民币):9,000-10,000元;没有成交;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19春季拍卖会古钱金银锭;成交时间:2019-06-04 14:00。清代云南“元盛庆记汇号纹银”五两牌坊锭一枚,双梁均打“公估童佘段看”鱼尾戳记,重量: ...
   | 时间 : 2021-04-24 | 浏览量:676次 |
清代云南“李源鑫号 正月纹银”五两记月牌坊锭
清代云南“李源鑫号 正月纹银”五两记月牌坊锭,估价:(人民币):8,000-15,000元;成交价格:17250元;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18春季拍卖会古钱银锭;成交时间:2018-06-20 13:00。清代云南“李源鑫号正月纹银”五两记月牌坊锭一枚,单梁打“公估童看讫”珠边戳记,重量 ...
   | 时间 : 2021-03-22 | 浏览量:679次 |
清代云南“泰昌正记 肆月纹银”五两牌坊锭
清代云南“泰昌正记 肆月纹银”五两牌坊锭,估价:(人民币):8,000-15,000元;成交价格:24150元;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18秋季拍卖会古钱银锭;成交时间:2018-11-21 14:00。清代云南“泰昌正记肆月纹银”五两记月牌坊锭一枚,单梁打“福泰庆记”,重量:174克,城外记 ...
   | 时间 : 2021-04-04 | 浏览量:679次 |
清代浙江“弍年 慈谿 裕通”五两圆锭
清代浙江“弍年 慈谿 裕通”五两圆锭,估价:(人民币):15,000-25,000元;成交价格:46000元;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19春季拍卖会古钱金银锭;成交时间:2019-06-04 14:00。清代浙江“弍年慈谿裕通”五两圆锭一枚,重量:197克,官铸税锭,属浙江早期锭型,铭文几近全字 ...
   | 时间 : 2021-04-23 | 浏览量:679次 |
清代四川“邛州丙午盐本 邛州丙午盐本”十两圆锭
清代四川“邛州丙午盐本 邛州丙午盐本”十两圆锭,估价:(人民币):30,000-40,000元;没有成交;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19春季拍卖会古钱金银锭;成交时间:2019-06-04 14:00。清代四川“邛州丙午盐本邛州丙午盐本”双戳十两圆锭一枚,重量:397克,盐本税锭通常所见多 ...
   | 时间 : 2021-04-24 | 浏览量:679次 |
清代云南“匠杨焕”一两单槽锭
清代云南“匠杨焕”一两单槽锭,估价:(人民币):2,500-3,500元;成交价格:2875元;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19春季拍卖会古钱金银锭;成交时间:2019-06-04 14:00。清代云南“匠杨焕”一两单槽锭一枚,重量:40.4克,商铸,锭身扁薄,字口锋利,华夏评级近未使用 ...
   | 时间 : 2021-04-25 | 浏览量:679次 |
  赵之谦(1829-1884) 胡澍壬戌年后所得
赵之谦(1829-1884) 胡澍壬戌年后所得,估价:(人民币):160,000-180,000元;没有成交;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08春季拍卖会瓷器工艺品;成交时间:2008-04-28 14:00。赵之谦(1829-1884)胡澍壬戌年后所得,尺寸:2.5×2.4×2.3cm.Long×Wide×High。款识:边款:悲盦刻 ...
   | 时间 : 2020-03-05 | 浏览量:680次 |
  徐三庚(1826-1890) 胡澍校读
徐三庚(1826-1890) 胡澍校读,估价:(人民币):40,000-50,000元;没有成交;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08春季拍卖会瓷器工艺品;成交时间:2008-04-28 14:00。徐三庚(1826-1890)胡澍校读,尺寸:1.5×1.5×3.3cm.Long×Wide×High。款识:边款:金罍道士。。 ...
   | 时间 : 2020-03-05 | 浏览量:680次 |
1835年法国巴黎造币局新址建立五十周年纪念银币样币/PCGS MS63
1835年法国巴黎造币局新址建立五十周年纪念银币样币/PCGS MS63,估价:(人民币):无底价元;成交价格:1380元;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17秋季拍卖会古钱银锭机制币;成交时间:2017-12-20 10:30。1835年法国巴黎造币局新址建立五十周年纪念银币样币一枚,Carde-1225,未 ...
   | 时间 : 2021-03-08 | 浏览量:680次 |
清代四川“合州地丁”十两圆锭
清代四川“合州地丁”十两圆锭,估价:(人民币):10,000-20,000元;成交价格:19550元;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18春季拍卖会古钱银锭;成交时间:2018-06-20 13:00。清代四川“合州地丁”单戳十两圆锭一枚,重量:333克,戳记较小,字口锋利,气孔晶莹亮丽,虽面有刻字, ...
   | 时间 : 2021-03-23 | 浏览量:680次 |
分享到:

张光直:中国考古向何处去类似藏品价格参考

    关于张光直:中国考古向何处去的评论

    psskm 2024-8-26 15:53
    真是高档藏品
    ERICFUN 2024-8-23 14:54
    谢谢楼主提供的学习资料。
    zhnegjixiaowu 2024-8-18 20:02
    是古玩收藏系列学习帖 欣赏。
    古玩鉴定
    古玩鉴定

    张光直:中国考古向何处去相关鉴定结果

    清代和田玉配件鉴定真假

    清代和田玉配件

    鉴定结果:假
    器形臆造包浆皮壳不自然红色沁人为酸蚀做旧特征明显雕工粗糙 ...
    铜器鉴定真假

    铜器

    鉴定结果:假
    你好这种东西想都不用想一眼假货真东西不会在市面出现的这类 ...
    碗鉴定真假

    鉴定结果:真品
    釉面土蚀老化自然造型规整流畅足底使用磕碰痕迹自然碗心支钉 ...
    杂件鉴定真假

    杂件

    鉴定结果:假
    锈色过于单一浮浅人为化学上锈特征明显纹饰铸造粗糙整体缺乏 ...
    明代早期大头佛鉴定真假

    明代早期大头佛

    鉴定结果:假
    开脸不符包浆单一分布不自然铸造粗糙衣纹等细节铸造模糊内堂 ...
    金漆画鉴定真假

    金漆画

    鉴定结果:真品
    欢迎您来到本收藏网:藏友您好!从图看此金漆画暂定晚清工艺 ...
    香炉鉴定真假

    香炉

    鉴定结果:真品
    欢迎您来到本收藏网,这件香炉日本的风格,年份大几十年,就 ...
    唐代海兽葡萄镜鉴定真假

    唐代海兽葡萄镜

    鉴定结果:真品
    藏友您好欢迎来到本收藏网平台从图上看整体纹饰生动锈色自然 ...
    观音鉴定真假

    观音

    鉴定结果:假
    欢迎您来到本收藏网,
    铜上师鉴定真假

    铜上师

    鉴定结果:假
    包浆单一浮浅铜质火气重纹饰錾刻生硬不流畅开脸自然度不够内 ...
    蟋蟀罐鉴定真假

    蟋蟀罐

    鉴定结果:真品
    清时期仿清初赵子玉款绿泥蟋蟀罐盖子后配工艺符合时代特征使 ...
    桥耳炉鉴定真假

    桥耳炉

    鉴定结果:真品
    欢迎您来到本收藏网!这件铜炉,从皮壳包浆工艺特征来看,为 ...
    财神鉴定真假

    财神

    鉴定结果:假
    欢迎您来到本收藏网,这尊造像不开门,包浆皮壳做旧出来的黑 ...
    铜像鉴定真假

    铜像

    鉴定结果:真品
    清代宗喀巴造像开脸有神铜质及內膛工艺符合 ...
    印章鉴定真假

    印章

    鉴定结果:假
    形制及印文呆板锈色不自然

    张光直:中国考古向何处去收藏知识

    2024年12月23日,热门纪念币钞行情播报!

    2024年12月23日,热门纪念币钞行情 ...

    对钱币市场行情比较了解的朋友应该都清楚,现在收藏市场行情,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各个品种的钱 ...
    高端佛像的艺术性:探寻千年传承的匠心之作

    高端佛像的艺术性:探寻千年传承的 ...

    大家对于高端佛像有多少了解,它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不仅仅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 ...
    银元藏20年涨228倍是真的吗?

    银元藏20年涨228倍是真的吗? ...

    在前段时间逛网页的时候,看到一位网友发了这样一个信息,他发的是在千禧年拍卖成交的确认书图 ...
    宋代官窑瓷器,美到妙不可言

    宋代官窑瓷器,美到妙不可言 ...

    宋代宫廷的陶瓷艺术,是我们中国历史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宋代经历 ...
    孙像22年船洋银币单月成交行情分享

    孙像22年船洋银币单月成交行情分享 ...

    在上个月到这个月的中旬,pc评级以及公博评级中,孙像22年船洋银币的成交情况还算比较理想的, ...
    清代老翡翠:为何昔日贵族如今“跌价”?

    清代老翡翠:为何昔日贵族如今“跌 ...

    自古以来,翡翠的地位都是比较高的,在古代的时候,翡翠作为皇家所独有的风采之物。不仅仅地位 ...
    银元全面上涨,2024-12上旬价格行情整体变化!

    银元全面上涨,2024-12上旬价格行 ...

    现在市场正处于全面上涨的情况,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银元各方面的行情并不算太理想,所以说为 ...
    艺术品收藏:即将引爆的财富与文化盛宴

    艺术品收藏:即将引爆的财富与文化 ...

    虽然在前两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市场行情并不理想,但是现在已经逐渐恢复状态,现在的钱币 ...
    这才是真实现在的银元行情,放了一年亏了二百多!

    这才是真实现在的银元行情,放了一 ...

    从目前的真实的市场行情来看,钱币收藏市场的行情还是处于起伏不定的状态,前段时间在交流会上 ...
    艺术品拍卖市场2025年预测与分析

    艺术品拍卖市场2025年预测与分析 ...

    我们在艺术品收藏的过程中,有很多交易方式,拍卖市场作为大型的交易市场,但并不是大多数收藏 ...
    甘肃大头壹圆银币单月成交行情分享

    甘肃大头壹圆银币单月成交行情分享 ...

    现在已经到了12月中旬,马上2024年即将过去,可能大家也经历过了今年的银元行情,应该还是有很 ...
    银元不会被打回原形,坚持就是胜利!

    银元不会被打回原形,坚持就是胜利 ...

    经过了这几年的调整之后,银元市场的行情也越来越稳定了,无论是中高端钱币,还是低状态的钱币 ...

    张光直:中国考古向何处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