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山房-孙静远作品展《有墨》座谈会 参与嘉宾:孙静远、李恒、刘根长、齐利涛、柳芳、丛先生、杨玉秋、于宪忠。 文字记录: 孙静远发言: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你的认识对吗?我的认识对吗?未必。但我们一定要有问题并思考;我思故我在。我们的存在,是因为我们不能停留在舒适区,而是要不断地颠覆自己。我们经常纵容、宽恕和饶恕自己,认为全世界围绕自己展开。就像梵高和高更,他们为何不能保持友谊?因为梵高坚信绝对真理的存在,而高更没有。他探讨的是“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的视角。而梵高的画面是上帝视角,不需要你做什么,只需要你去赞美崇高。 西方现代艺术的问题是同质化,从杜尚开始,他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也就是人人都是创造者。很多人看我的画时说:看不明白。当这个问题出现时,我们一定要开始学习。你怎么能知道它的评价体系?真正的作品一定是高度逻辑思维的结晶。不能把看到的结果当成因,而是要层层剥离和处理其中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成长。不学习、不思考,我们就在堕落。只有不停的解决问题、质疑和追问,才能活在当下。改变从未停止,我们要跟随改变并做出改变,才能真正活在当下。所有的绘画都要考虑终极问题。 会有人问我:你画画真正想表达什么?我说,你看到的一切就是表达的结果,不需要再表达什么。如果讲故事,艺术就沦为文学、宗教、哲学的插图。真正的绘画思维觉醒是对绘画本体的探求。 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进入后现代,反客观、反理性、反发展。这就是西方现代艺术强调个性的根源所在。理性和客观有意义吗?西方现代艺术不探索共性和绝对真理,只为了个性,我们没什么差别。就像吃樱桃,大家都吃,味觉差不多。当共性觉醒时,再吃、再表达就完全不同,这就是艺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现在从农业社会直接进入工业文明,成功的标准是经济效益和权力。权力是农业文明在大陆国家里自然产生的,不崇尚自由,所以不产生科技和文明。科技繁荣商业,因为商业潜在表达我们为什么喜欢钱,不是为了钱而钱,而是因为钱代表自由,它是工具。如果把它当成本体追求,就会产生各种对立和评论。 好的艺术家要进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领域。好的有野心的艺术家,生命一定有指向。我们必须打破这个壳子和形体。我们画的最少,为什么好看?因为简化到极致。不简化就没有风格,也没有艺术家的存在和价值。 迎合讨好的艺术最容易,和视觉对位就成功了。比如迎着合视觉对位的绘画,没有任何精神含量,只是视觉,且视觉有限。好的绘画一定是表达物像背后的规律和秩序。画不是描摹,而是探寻。这条路不确定,方向对,每一笔如履薄冰,这样我们才有意义。 就像电梯和地铁口,有台阶有电梯,大部分人都会坐电梯,因为省力。台阶为什么没人走?费力。我们走的是台阶,经过坑坑洼洼才会有韧劲,走得更远。如果一路坦途就没有动力反而走得更慢。 我们探索绘画时,探索的是空间。空间是有形背后的无穷大。谁看见空间?是我们。珠穆朗玛峰再高也存在于无形空间里。心理空间是我们心里面本身就带来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发掘自我。对空间的认知深浅决定画面的高度。画只有好和差,非常简单。谈问题要从A谈A,不能谈B。有人问我什么是笔墨,我反问他。他说:书法用笔,墨分五色、浓淡干湿。我说不是。我们要理清概念,建立共性框架,才能探讨,否则无意义。他又问什么是道。我说你指哪个道?是老子的道吗?老子的道分七层,你指哪个?他说不出来。我说你这个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世界,还是内心营造的与自然平行的自然?交流探讨A就说A,不懂就说不懂,这样交流才有价值。 每个评论者都认为自己是上帝,都从自己的认知角度评判你。实际上你说的每句话折射出你的深度。画画绝对是高度智性的,需要智识,否则看不懂。 很多朋友问我,对我的画怎么看。我不知道,因为没法评论自己。我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最后倾情表达自己,知道自己有很多缺憾。这就是我在画面所尝试的,试图在有限的生命里,接近无穷大和永恒。每个艺术家都需要自我把控,认真反思和探讨。这就是我这些年一直在做的。有人问我是否考虑赚钱,我的朋友问我:孙老师,我认识你十五年、二十年了,你一直在坚持。我说不是坚持,是热爱!没有热爱,怎么可能坚持。 很多人说你的画我看不懂,我说对呀,这个世界你怎么做总有人不理解。做自己。再漂亮的美女,依然会有人不喜欢,挑毛病。这个世界评论和批评不需要成本。 李恒发言: 我第一次来到如意山房就特别喜欢这里,因为这个地方有几百年的历史积淀,位置和空间感受都特别好。第一次来时,我就感受到这里的位置和空间很舒服,特别适合人。画作不一定要多,几幅作品就足够了,这种小画廊绝对是养人的地方,实际上是养文化、养我们的命根。尤其是孙老师的画,我非常喜欢。他的画没有固定的程式,总是在寻求释放和解决问题,这并不容易。现在大多数人都在低级拷贝,迎合博眼球。但是真正的艺术家不是为了博取别人眼球,而是为了赢得自己内心的狂喜。这个过程很艰难,他需要不断跳跃,然后持续前进。他逐渐要强大自己的心脏,供血系统等都要跟上。 他的画作非常值得尊敬,不属于我们所谓的传统中国画。他使用中国画的材料,如宣纸、墨、笔,但追求的是一种更大的事物。这种大事物绝不是我们今天所展示的那种。他舍弃了博眼球的那些知识点。我们从科班出身,有一些劣根性,但我们都知道这些劣根性是毒,需要尽量排除。 为什么儿童画感人?因为它们在说真话,说自己的话。好的艺术家也在向儿童学习,但这不等同于儿童画,因为儿童画只是一个阶段的产物,艺术家寻求永恒,需要突破阶段,不断前行。他的画作不需要卷轴,甚至不需要外框,因为它们要延展空间,让观者自己去延展。根据空间挂到哪里,就延展到哪里。如果作者愿意,可以在现场继续创作,拥有无穷的想象空间。画作极简到只有点、线,看上去零散,但这种极简就是无形之大有。 这是我的解读。极简到这种程度,需要释放巨大的能量才能做到,这就是生命。我记得有一年中国美术馆为谭平举办了一个展览,叫《一划》。他强调一条线,不能断。不能断的是心、逻辑关系、建构和空间体量,这很有难度。我认为静远的画既理性又有激情,这种理性带有逻辑、知识结构和智慧的激情,落实在画面上,手能控制,笔能随心性延展,这太强了。 刘根长发言: 因为我一直跟孙老师学画,从十几年前开始。孙老师传授给我们一种新的空间意识和绘画理念。后来我也用孙老师的这些研究成果去教别人,我说的就是孙静远老师讲的那套,影响了很多人。孙老师用纯墨毛笔,通过墨色的干湿、浓淡和速度的快慢,来形成画面的张力,这种特别雅致、既朴素又丰满的美感。他的画有一种特别蓬勃的气势。你看,这白色的部分是有内容的,图与底的关系,很多人不理解。一黑即白,很多人都不懂,但孙老师掌握得非常好。他的画面就是图与底的关系,他做得非常到位。那些书我一看就特别喜欢,太好看了。这画整体的白色看起来极其丰满,要和旁边的线条、速度快慢相协调,感觉到那一摞纸都非常出其不意,情理之中,特别喜欢。 孙静远发言: 我与根长兄交流较多,有时聊绘画。我们讨论绘画本体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人这一生的理解。生命漫长又短暂,读了许多书,如果不能指导行为,那就没有意义。因为生命有限,我们必须选择有限的东西,把对生命的感动传达出去。好的艺术品一定能传达艺术家对生命的理解。这种情感在传达的过程中,在我们内心里会生根发芽。在发芽过程中,我也会不断质疑。实际上,人最好不说话,但我们总是要表达一些东西。如果这些表达对人有益,那么对人的帮助会更大。我们应该真诚探讨,而不是打擂台。探讨共性是交流的基础。知音是什么?首先是对共性的认知,然后再进行深入探讨。 齐利涛发言: 我认识孙老师已有十年。从认识他之后,我才真正了解绘画。这些年来与孙老师接触,我觉得他是真正的艺术修道者、布道者和殉道者,像一个专注修行的人。他的画作非常纯粹,可能有些人一时难以理解,但当你能进入那个层次,你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无穷。画复杂的东西很容易,你可以添加任何元素,但要拆解到极简,达到“多一笔则多,少一笔则少”的境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这需要把生命全部投入其中才能达到。 那天和朋友聊天时,他说看孙老师的画是一种哲学的追问,我说是的,他在追寻绘画的本质。不讲故事,不做任何解释,只回归绘画之道,探索绘画的本质。每一笔、每一划,都是他有意无意从心里流露出来的,充满力量、方向、空间和速度。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需要经过千辛万苦,把整个身心完全融入其中。这是一位特别纯粹的人,因此才能画出特别纯粹的画作。 杨玉秋发言: 刚才那位老师提到一个关键词:朴素。我觉得,孙老师的画展现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和物体。他运用这种笔墨,让我们在这些普通朴素的物象中看到了巨大的能量。我不确定是什么能量在吸引我,但每次看进去,总能感受到它蕴含着无限的能量,同时也有精妙而神秘的细节,带着我走进画中的世界。 我看这张离我最近的画,是一本展开的书,这种感觉就像它在带着我走路。虽然书中没有字,但我感觉这本书在翻转,带着我一页页地进入,好像在让我读这本书。平时书就放在案头,但从未有过这种动感,而这幅画却让我感受到这种动态的阅读体验。 孙老师的画用笔极少,简约到了极致,但其中的奥妙让你从一个点进入,再到一个面,然后又回到某个点。你的思绪和视线始终在这个空间里游离。第一次看孙老师的画时,以我对国画的认知来看,我觉得他的每根线条都充满了力度和动态。刚才那位老师提到,孙老师的画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游离,我特别认同这个关键词:传感。这种艺术确实是在传递画家内心对一本书、一页纸、甚至一朵小花的认知和感受。孙老师还说,这种画不能再画下去,否则会形成套路。我也认为,这幅画最精妙之处不在于它的用笔用墨,而在于它的创意,这种想法是最可贵的。我说的那种力量,其实就是生活的力量。 柳芳发言: 这次跟孙老师一起出去写生,让我有了新的感悟,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我意识到了一种转化,以前出去画画时,我通常关注的是房子、树木、河流和山脉,还有像秋海棠和蚂蚱这样的细节。但看了孙老师的作品后,我想起了特斯拉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想了解宇宙的奥秘,就要从能量、频率和振动的角度去思考。” 在写生过程中,我看孙老师的画作,感觉与以前不一样了。他的画面中充满了频率和震动,就像呼吸的节奏一样,画面既有建筑感又有音乐感,就像鼓点一样,“咚咚咚咚咚咚”,那些线条和点仿佛在神经触碰。他的画面传达的是频率和节奏,因此画作充满了能量。我们在画画时经常被物象所束缚,想把房子画成房子,但实际上,在大自然中看到的麦田短线、风吹起的麦子、空中的卷曲,都是自然的节奏和频率。孙老师的画作打破了秩序又重建了秩序,打破了空间又扩展了空间,他让你感受到既有形又无形的力量。 我还感受到了一种速度感。以前孙老师总让我们练书法,我总觉得自己成不了书法家,因为这需要大量的功夫。我练书法是为了解决画面上的问题,比如力量感,练到一定程度觉得画面有了改进就停了,但其实这永远做不到。当你掌握了速度,速度其实就是时间,时间就是空间。孙老师在画作中压缩了速度,使画面的能量张力和气场变大,线条的质量也提升了。这种线条的质量就像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做每件事、说每句话的质量一样,是活在当下的状态。 孙老师的画作看似很快完成,但其实全是本能。他平时读了大量的书,建立了很强的理性和画面秩序,每一笔都在空间中行走,包括花的每一个仰俯和人体的每一个动作。当这些成为他的本能后,他才能将呼吸节奏融入画面,使画作充满能量。这种能量与佛法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似,他打破了时间、空间和速度的界限,将其揉合在一起,融入生命的体验。 我们总在谈论中国画、西画的区别,但实际上所有高级的智慧和艺术都是相通的。正如特斯拉所说,我们要回归最基本、最原始的东西,每一个物体打散后,就是频率、节奏和空气。画画时,观察和心灵是一体的,这就是孙老师所说的传感,也就是我理解的“心流”。这是我最近的一些想法,包括写生和观画的感悟。 丛先生发言: 因为您的展览,我已经来了三次。为什么我会反复走进这里?这里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我每次来,都没有做任何了解,对孙老师既没有上网查资料。我只是进来,就感觉眼前一亮,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谢谢你们! 首先,我感受到你的作品非常大气,它是一种艺术。其次,我认为你的作品不是简单的涂鸦,而是有很深的功力。我猜测创作者可能是一位像这两位美女一样的美女画家,但她的画作却具有男性的力量。今天见到孙老师,发现他是一位功底深厚、非常有学问的画家,这非常难得。现在的画家很多,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文盲画家,另一种是流氓画家。他们的作品没有思想,而真正的艺术应该表达思想、哲学、佛理和道境界。我认识不少画家,他们每天也在写诗。我问他们为什么写诗,有人说是为了消遣,还有人是为了在朋友圈展示。我劝他们先提高境界,再去作画。 我今天在八一美术馆看了一个小幅油画展览,其中有几幅非常写实的画作,但和你的作品比起来,简直无法相比。那些写实的画作不如照片,而你的画作让我看到山水,我总是无法从你的作品中抽离。你的作品太震撼了。我没有看你的简历,因为我怕干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现在的中国画界非常混乱,有人认为中国画必须有书法笔触,但如果只是写字,那不如去写书法。我面对你的作品时,心潮澎湃,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我在朋友圈分享了你的作品,但一个字都没写,因为我不想约束别人的想象。我只写了作品的地点。范老师现在做的事情非常伟大,琉璃厂充满商业气息,只有范老师在搞艺术,非常难得。但我怀疑这种坚持能否持续下去。 于宪忠发言: 我是唯一一个经常来东街一号却不懂艺术的外行。用人物角色形容更贴切。看你的作品像我看到一个质朴的人,我会对你刮目相看。为什么?因为它没有施加繁琐的装饰,但却能让你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我说的源头不是表面的源,而是扎根于地下的源。像那本无字之书,看似无源,但形象却有根。因此,你能吸引人的目光,让人多看一眼,这就是我对你的高度评价。因为我认为这是艺术的根本,你的外延如何取决于你自己的本事。但如果没有根基,是不行的。我发现无字之书更有学问,有字之书容易阅读,但无字之书却让人欲罢不能,这是我个人的感受。 齐利涛发言: 孙老师的画,将它还原为笔划,既抽象又具象。你说他具象吗?他似乎什么都没有。你说他抽象吗?他又似乎什么都有。他所有的形态都是开放的,因为他具备强大的书写能力,能够将形式打开,既有又没有,触及你的内心,探索其中的存在与不存在,原因与无因。这正是我认为绘画、人生或一切事物最终的高级境界。事实上,当达到一定境界时,它已不再分辨事物,与对象已无关。小时候我们听过纪昌学射的故事,到达顶峰时箭已不再需要,无需瞄准,什么都没有。当时虽不理解,但随着年岁增长,我们有了些许体验。看到孙老师能达到这种境界,我们才理解,心无物,眼无物,万物随心,却能用手中之笔将无画成有,将有画成无,这是人生修养的一部分。孙老师拥有大量书籍,广泛涉猎,不仅限于专业书籍,而是人生、世界及宇宙的体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你的心灵才能开阔,你的画面才能广阔,你的笔才能自由。因此,我认为绘画即人生,人生即绘画,这是一种卓越的境界。 杨玉秋发言: 我觉得绘画反映了个人修养。这种修养涵盖了对世界和事物本质的认识。我特别想探讨,无论是书籍或是其他事物,每个人在面对它们时所感受到的独特之处。我认为每位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为什么有些人能达到高水平?我觉得是因为他们能够理解事物美的本质所在。比如,我刚才提到的稻田,一个人可能会说稻子的美在于它们的姿态,而另一个人可能会说美在于稻田被风吹过后的波浪感。因此,每个人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不同,美的定义因人而异。我认为这就是修养,正如您所说,是阅读和见识的体现。 孙静远发言: 实际上更多是追求平衡。我们从第一笔开始,每一笔都是为了平衡第一笔。当第一笔和整个画面达到平衡时,这体现了绘画的平面特性,即你所说的图底相互对应,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动感。 李恒发言: 今天我们的谈话内容很有趣。实际上,正形和负形在教育领域始终让你感到困惑,我们只关注正面的表现,但在空间中既没有明确的正形,也没有负形,它们都在起作用。另外,在绘画中,书写性的张力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纸张和笔墨的张力全面发挥时。这种张力通过书写性使得你的精力和技艺得以实现,也是一种修养,这是真正的大有。通过无数次的书写,逐渐剔除了多余的筋肉,最终显现出骨骼。你看看你的画面,那些线条和笔触,在书写中得以体现。我特别喜欢这幅画,越看越有趣,正是因为书写性的这种深刻穿透力。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5818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如意山房-孙静远作品展《有墨》座谈会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