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文博中心 2024年6月23日,“微观的宏观——源于内心的关照”在南方科技大学文博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齐廷杰担任策展人,选取了李翔、黄小宁、李洪波、刘水洋、刘氷、章红兵、王雷的作品,虽然这七位艺术家创作方式均不一样,创作风格迥异,从国画、油画到雕塑、装置、综合材料,但他们作品的价值倾向,或者说艺术本体呈现出了一种相似性——精神指向趋同:他们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以自我的生命体验为创作基础,以微观的视角观察世界,从“日常的描绘”“历史的选择”“自然的滋养”“语言的嬗变”等多维度出发,展现出宏观的时代变迁,体现相互他们对于艺术语言不断创新,对于艺术本体不断追求。每位参展艺术家都具有成熟的个人风格与语言特色,善于捕捉时代发展的细节,有能力突破自我,创新实践,用他们的艺术表达着对于宏大命题的独特感知。 李翔作品《龙腾大湾》《大湾腾巨龙》《大湾腾龙》,采用全景构图的方式,以俯瞰的视角,描绘了建成的港珠澳大桥宛如腾空的巨龙。李翔以当代人的视角,运用中国传统中工笔与写意结合的方式,同时采取了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繁荣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李翔认为,新时代、新时期的国画应该有新的样式,宋徽宗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在《山水绪论》中提到:“岳镇川灵海涵地负,至于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未必如何,其非胸中自有丘壑,发而见诸形容,未必如此。”李翔带着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跟随内心,胸中自有丘壑,创作出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如果说李翔的《龙腾大湾》系列作品是以微观见宏观,那么,他创作的小幅山水作品则是内心的写照,按照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主任许向群的观点,李翔的山水画创作,既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渊源的文化传承,又充满前瞻的开放意识和锐意的探索精神,他的山水画创作,具有“人化的自然”之品格,将天然的人性和自然的天性结合,建立起具有“自我”特质的新样式。李翔的山水画作品,摒弃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各种皴法的运用,用“书法性用笔”取而代之,用短促的、抽象的线去塑造自然之景,形成了“中西融合”的视觉样式,既不失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也增加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逻辑”与“理性”。 黄小宁的油画创作,创作灵感多来源于与其生命息息相关的军队生活,在他的面面中,随处可见军队的元素,如军舰、步枪、子弹、山地、鲜花等,他所塑造的画面,抽离了描绘对象原本的“所指”,营造出某种熟悉的“陌生化场景”,兼具卡通绘画与神秘主义的风格,形成了某种带有梦境、预言式、甚至比较肉感的独特视觉效果。 黄小宁以军旅艺术家的身份出发,作品以细腻的视角追忆与感知,追忆的是过往经历的点滴,追忆的也不仅仅是他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体验,更重要的是传达出他对军队、和平的感知,将略显严肃、沉重的题材与话题描绘的轻松,静谧乃至可爱,能察觉出艺术家内心的细腻与柔软。 李洪波的作品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特征。他以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折纸作为创作切入点,通过对纸进行排列组合、粘贴粘连、重新塑造,形成了兼具雕塑语言与装置语言、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游走的独特的作品样式。在他的作品中,纸既是媒介,也是语言,不仅打破了我们对于传统雕塑的认知,更是拓宽了装置的能指。从表面看,李洪波的作品是静态的,如果加上观者的互动,对作品进行拉伸,他的作品就有了动态性,静态的形式与动态的互动,形态的转变就发生在一瞬间,超出了观者的视觉经验与认知经验。 李洪波的艺术实践,是一项系统性的、宏观性的艺术工程,他执着于在艺术本体内部深挖,构建了独属于李洪波的“艺术意志”,用自己的作品,向国际艺术届输出了一种全新的创作范式和价值取向。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李洪波内心对于艺术的执着、热爱与探索。 刘水洋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那里接受了规范的、严谨的雕塑专业学习与训练。然而,毕业后,在独立的艺术创作阶段,刘水洋采取了“前卫的”、“审慎的”的创作方式,以自我为中心,以当代自由的视角,探索出一条迥异于传统雕塑的创作之路。 刘水洋的创作路径,来源于他以微观的角度,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刻的人文关怀,来诠释新时代雕塑的样式。他的雕塑,模糊了塑造对象的形象,这种刻意为之的“模糊性”,巧妙的将刘水洋对于“古典”“经典”乃至“权威”的态度隐含其中,当我们面对某种约定俗成,独立个体是否可以经过思考,来认知到意料之外的新的观念,我认为这是刘水洋雕塑作品很重要的价值启示。 章红兵是一位勤奋且擅于思考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涉猎多元且广泛,在油画、版画、水彩、综合材料、装置等领域均有不俗的建树。在早期的作品中,章红兵着重描绘的是对于“秩序”的理解,他大量使用线条,短促的线,缠绕的线,对生命存在秩序进行刻画,对社会秩序尝试理解,对心理秩序深刻剖析,表现到画面上,由具象的语言风格逐渐转变为抽象的语言风格,表明章红兵对于“秩序”的认知是层层递进的。 描绘人的存在状态、探究物质在不同形态之间转换,是目前艺术家创作的逻辑线索。他利用各种工业胶原料,对我们熟悉的日常之物进行缠绕包裹,保留了描绘对象原来形态的同时,又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与审美倾向,也就是说,从形式审美过渡到价值审美。在我看来,“包裹缠绕”的过程是一种对“物质性”进行“伪装”的过程,它遮蔽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属性,揭露了我们忽略的、忽视的新的可能性。 王雷是本次参展艺术家中另外一位利用“纸”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他采取“揉搓”“编织”的方式,利用每天的报纸、或者带有某种文化符号的书籍,塑造出不同立体形象的作品,利用纸自身的属性,以及不同纸与书籍所附带的“信息”,来传达王雷对于历史、传统、当代以及社会的认知与观念。 从日常之物中汲取创作养分与创作意图,是当代艺术创作重要的手段,当代艺术关照现实、描绘真实,在王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察觉其对“日常之物”——纸的再塑造,纸既是媒介,也是语言,编织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象征了芸芸众生中每一个存在个体,被无形的手编织在宇宙中,每个个体的存在,均有其价值。 刘氷是一位率性的艺术家,其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他对于艺术的态度,坦率且自由。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拘一格、率性而为是重要的画面特征。刘氷曾在创作自述中提到:“我的画更多的带有西方思维,审美趣味不一样,作画比较严谨,即客观又很主观,讲求形体结构、光色变化,揭示对象深层的内涵,由表及里。”本次展览展出了刘氷二幅综合材料作品,用不同材料融合来呈现出热抽象的意味,表达艺术家在彼时彼地的心境。 展览现场 “微观的宏观”是一种认知世界、察觉社会、体验存在、感知周遭的方法论。“微观”指细小的、个体的或者细节的部分,它意味着对内心情感、个人经历、自我存在等细微之处进行理解和感知,这种理解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入到本质,能看到每一个微小事物背后的意义和价值,重要的是以微观察觉、自省、确立自我。“宏观”则是指宏大的、整体的视角。当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解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够让人跳出局部,看到事物间的联系,形成一种更广阔的认识和理解。这种从微小到宏大的转变,是一种思想或意识上的升华。“源于内心的关照”强调了微观与宏观之间的逻辑关系,艺术家通过内在的平和、自我反省和觉察,达到对外在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把握与描绘。 本次艺术展在南方科技大学文博中心呈现,意味着艺术与科技的碰撞,无论是艺术还是科技,都是记录、展示、承载人类文明、促进人类文明多层次发展的重要载体。艺术需要不断变革,科技也需不断创新,期待本次展览能够使艺术与科技达到相互反哺的作用。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57903.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微观的宏观——源于内心的关照”在南方科技大学文博中心开幕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