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玉老子雕像《道法自然》 (记者苏诗钰 报道) 时值老子诞辰2584周年之际,中国老子书画传岀消息:目前,国內最大的玉雕老子像——《道法自然》,经过两年时间的精雕细刻,终于在北京问世。 这尊重达4吨,几乎和真人等身的玉雕老子《道法自然》,原材料取自和田墨玉。和田墨玉是新疆和田玉中的一个名贵品种,它除质地温润,漆黑如墨,色重质腻,纹理精细,光洁典雅,极负盛名,古人将其与钻石、宝石、彩石并称为“贵美石”。墨玉之所以珍贵稀少,是因为墨玉的自然结构与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条件。首先我们要了解墨色不是黑色,也不是碳色和灰色。墨色在宇宙中不是物质自然的本色,它是由翠绿色经过漫长的时间,在宇宙射线的作用下慢慢至深变黑生长而成,所以时间越长它就越黑,但它在强光照射下,还是带有墨绿色的本质,也就是说一块真正意义上天然的墨玉需要百亿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形成,从壁玉---到墨碧玉---再到墨玉,它所形成的时间超过世界上所有玉种之少三倍以上的时间,正因如此,墨玉是人间无法合成和仿造的。 早在两年前中国老子书画院成立之初,时任中国老子文化发展公益基金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苏清杰教授,以及资深评论家郑双成﹑书画收藏家吴桂林﹑北派著名玉雕大师张广田等,一起到新彊和田考察,无意中发现这块重达4吨多的和田墨玉。张广田无意中说:“要是把这块和田墨玉雕成一座老子坐像,很可能就是中国最大的和田玉雕老子像了!” 也许说者无意,但听者有心。作为长期从事老子文化研究的的中国老子文化发展公益基金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苏清杰,怎么也放不下这件事。时隔不久,他又和资深评论家郑双成﹑书画收藏家吴桂林﹑北派著名玉雕大师张广田等三下和田,经过几番讨价还价,终于以220万的价格买下这块硕大的重达4吨的和田墨玉。 巨大的和田墨玉运到北京后,-时让玉雕大师张广田和中国老子书画院的众多书画家愁:中国玉文化,讲究是气韵和意境,可现在不少玉雕师,却一味迎合市场,一味投机取巧,你雕一个十八罗汉,我就雕一个一百罗汉,你雕一个八骏图,我雕一个百骏图,完全是在简单地重复雕刻工艺,表面看耗费工时不少,其作品并无多少艺术价值可言。而在玉雕作品中,以老子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少见,但那多半是老子伏琴、老子出关、老子骑牛、老子说教、老子讲经等千篇一律的作品。如果这块巨大的墨玉也这样去雕琢,仅仅去争“中国最大” 或“中国第一”,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不论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也罢,一个时代的玉雕,都难免会留下这个时代的印记。当今盛世中国,如何用玉雕作品表达商的质朴,周的纹饰,战国的灵动,汉的雄浑,唐的富贵,宋的文雅,明的大气?这不能不令北派玉雕大师张广田陷入深深的思考。 如何在这块硕大的墨玉上展现一个全新的老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老子作为春秋末期最为著名的思想家,是人类辩证思维的鼻祖,是与苏格拉底、柏拉图比肩的全球哲学之父。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有一个特异的宗派,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尼采曾说:“老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越认识老子、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世界的”。正因如此,早在16世纪始,老子的《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法文、德文、英文、日文、拉丁文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时下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的《道德经》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美国《纽约时报》还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玉雕大师张广田明白:在工业文明极度发达的今天,纯净的大自然已日渐远离我们远去。当工业化的进步以大自然的破坏和毁灭为代价时,人们产生了各种深刻的反思。社会学家试图寻找一种人类与自然共存的文化,他们发现,老子主张的“道法自然”,正是万物和谐的根本所在。特别是今日中国,见文明的衰落与国力的崛起并不相配,见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萎靡截然相对,有更多忧时忧世的专家学者,重新从老子 “上善若水”、 “尊道贵德”、“道法自然”等道德理念中找找久违的法宝,这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有着现实意义,无疑也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老子的“道法自然”之说,老庄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之说,以及新道家的率性风格“恣意之所欲行” 之说,又如何表现在老子雕像之中?哲学也好,美学也好,毕竟跟艺术是两码事。艺术需要是诉诸形象、意象、意境,从绘画、书法、诗歌到雕塑概莫能外。而中国艺术特别强调的正是“大美而忘言”。那么,哲学又如何与艺术相联系,与玉雕相渗透 ? 这其中是奥妙玄机在哪里?这都是北派玉雕大师张广田不得不破解的难题。 长期的玉雕生涯让张广田坚信这样一个理:玉之道,乃属自然之道,道法之道。玉源于自然,不可过琢之,还原自然之本正是琢玉之本。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不仅要有神,有魂魄,更重要的是有“气”。 用张广田的说法,这个气绝不能是俗气、匠气、市井气,而应为自c然之气。对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玉雕师来说,“琢玉成气” 比“琢玉成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这就要求玉雕师在创作时避开俗气、摆脱匠气、远离市井气,取而代之的应是艺术家的怡然之气和清逸自然之气。 为了拓展玉雕师的思维空间,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理事、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品投资协会名誉副会长、中国老子书画院院长尤中会,分别邀请湖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立言、陈孟昕、孙恩道,河南美协家协会副主席李运江、程兆星,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郑连群,天津画院常务副院长郭凤祥,以及著名作家和知名学者阎连科、张国领、蒋晔、张东文、张国强、晋发旺等,和玉雕大师张广田共同探讨老子道法自然的最佳表现形式。 同时,他一次次找来中国玉器鉴定大师杨宝钢,“国学玉雕第一人”李东等业内大家共同策划,共同设计,整整两年,张广田可以说与这块重达4吨的和田墨玉朝夕相处,与其说是张广田在磨砺这块硕大的墨玉,不如说是这块硕大的墨玉在磨砺张广田。要知道,“道法自然”这样博大的题材,需要多么大的能量,多么大的气度,多么大的胸怀,才能在玉雕师的雕刀下展现岀来?! 目前,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座老子侧卧雕像,背后是礼天之玉璧。老子周围祥云瑞气环绕,云聚云散云卷云舒,一幅如梦如幻的圣景场景展现在人们眼前。同时,也更加突岀地刻画出老子的面部特写:凸额狮鼻,寿眉长髯,双目微闭,嘴角微扬,衣襟、须发、长髯随风飞舞,怡然自乐,飘逸洒脱的仙风道骨形象跃然而出,身心俱与自然融为一体。背面采用简练的阴刻工艺,也是祥云瑞气飘渺幻化,正背两面融为一体。中间素地阳文镌刻道家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老子依靠于礼地之玉琮,左手执竹简,右手托璇玑。根据考古发现玉制璇玑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已经在我国出现,璇玑的功用和含义一直以来都充满神秘色彩,现在比较权威的解释是:古人用于观测天象的仪器,《后汉书·张衡传》:“(张衡)遂乃研覈阴阳,妙尽琁机之正,作浑天仪。”由此它代表着天地的中心,蕴含着天地轮回,昭示着宇宙万物。又说:琁玑是指北斗星中的前四星或北极星。《楚辞·王逸<九思·怨上>》:“谣吟兮中壄,上察兮璇玑。”洪兴祖补注:“北斗魁四星为璇玑。”刘昭注引《星经》:“琁玑者,谓北极星也。另有一说:伏羲造八卦,称之为天地璇玑。三国·魏曹丕《让禅表》中就有:“下咨四岳,上观璇玑。”不论哪种注释,都足见璇玑之奥妙。作品试图利用璇玑来表现老子学说的神秘、变幻,博大。身旁是老子出关时坐骑的青牛和一些散落的竹简,另一侧为展开的竹简,上面用阴文大篆镌刻《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名言,借此点明“道法自然”的主题。 中国玉器鉴定大师同时又是玉雕大师的杨宝钢认为:这尊“道法自然” 的老子雕像,最大限度地摒弃了传统的表现老子的玉雕作品,比如老子出关等需要设置一个典型场景的做法,而是突出刻画出老子的面部特写:狮鼻﹑寿眉﹑长髯,使老子怡然自乐的神态跃然而出。老子的坐骑青牛,鼓目阔鼻,深沉厚重。老子和青牛以璇玑和祥瑞之气相联,融为一体。在易经卦象中牛为坤、为地,牛有厚德,意为承载。此处以牛喻地。作品通过巧妙构思,把抽象的理念,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具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天地人融合于祥和的瑞气之中。牛以承载、璧以礼天、琮以礼地。青牛静卧,安详恬静。乾坤、动静、阴阳、张弛,都暗合老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哲学思想。 “国学玉雕第一人”李东认为:这尊“道法自然” 的老子雕像,师古而不拘泥,传承而又重在创新,紧紧围绕传播、弘扬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独具匠心,深入发掘,通过由表及里对老子避尘世养心悟道、修无为,睿智宏达的形象进行参悟、破境、释意、启韵、传神的再创作,融天地、灵玉、人于一体,从理念内涵的层面深刻揭示了“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创意深邃,构思巧妙,布局合理,工艺精湛,给人以美的享受,智的启迪,道的修养,运的加持,业的佑护,是作者近年玉雕创作中非常难得的一件作品。 玉不琢不成器。这尊国内最大的“道法自然” 老子雕像,也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黄信阳的极大关注,他表示:必要的时候,可以亲自为这尊老子雕像开光。 业内藏家也无不看好老子“道法自然”雕像,纷纷找上门想以重金收藏。有美籍华人收藏家甚至愿岀369万美金收藏,但张广田却说:仅仅为收藏而收藏,也就失去了这尊老子巨大玉雕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未来开光后的老子玉雕。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5751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墨玉老子雕像《道法自然》在京问世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