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吴树 《谁在拍卖中国》 第五章 “赢者的诅咒”:国宝综合症 血战欧美拍场的中国富豪究竟买回了什么?是“国宝”还是“烫手山芋”?是民族自豪还是“赢者的诅咒”?坊间传闻:在中国富豪们肆无忌惮地挥霍金钱去羞辱欧美旧贵的同时,也买回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怪病——“国宝综合症”。 传说在公元193年,当时的罗马皇帝柏提那克斯(Pertinax)被他的近卫军杀害,临死前,老皇帝给那些将要赢得皇位的人立下一道诅咒——“身首异处”。皇帝死后,想趁机大捞一把的近卫军士兵对皇位进行拍卖。许多觊觎皇位的商人不惜血本竞买皇位,最后,一个叫狄第乌斯(Didius)的富翁拍得皇位,并承诺支付每名近卫军士兵25,000塞特策(Sesterces,罗马金钱单位)。巧的是这位赢得皇位的富翁没当几天皇帝,便被从远方赶回的罗马军队赶下了台,并真的得到了老皇帝对“赢者的诅咒”——被砍下头颅,身首异处。 几乎所有人类早期的传说故事,后人读起来都有点儿像一个个缺乏幽默感的童话或寓言。但是,就是那些读起来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往往能够在大跨度的时空交替后,显现出它们先知先觉的效应。就拿上面这个故事来讲吧,自从古罗马那个用金钱拍得皇位的倒霉蛋被砍下脑袋以后,“赢者的诅咒”似乎就成为镶嵌在全世界富豪们头顶上的一顶带着毒咒的皇冠…… 不幸的是,本世纪初,当计算机“千年虫”袭击地球人的时候,有人预言:“赢者的诅咒”同时降临中国…… 选自:吴树《谁在拍卖中国》 第五章 “赢者的诅咒”:国宝综合症 “国宝”=“烫手山芋”? 2004年元旦刚过,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收藏界的大事:浙江博物馆举办首届“家有宝藏——2003浙江民间收藏大展”,有280件(组)在国内从未露面的重磅珍品文物集中亮相,其中包括自清代上溯至夏商周各朝的精美青铜器、玉器,从清代上溯至战国时期的陶瓷精品。此次展会的主打展品是60多件元明清三代官窑瓷器,它们大多都是近10年时间由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家花费巨资从海外拍卖市场竞买回藏。 此次展览不仅在展品的规格与数量上让人震撼,出场角色的阵营和名头、身份同样为国内展会之罕见。负责展品评选的各方面专家有:国内陶瓷鉴定顶级权威、北京故宫 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原上海博物馆馆长、国内青铜器鉴定顶级权威马承源,国内古代玉器鉴定顶级权威、故宫专家杨伯达,还有故宫书画专家杨臣彬、杂项专家李久芳,香港书画鉴定专家黄君实等人。难怪国内多家媒体惊报:“别说是一次民间藏品展览会,就是一般官方举办的活动,也难见到如此强大的专家阵营,几乎囊括了目前国内文物界所有行当的顶级权威……” 此次展会的画龙点睛之笔还要数专家们对展品的评介。据在场的浙江省新闻同行告诉我,耿宝昌老先生参观展览时兴奋异常,一连数小时拒绝落座,并且连声说“不累!”看完展品后,这位解放后一直供职于故宫大院,并多次出使海外、阅尽世间陶瓷春色的老专家激动地说:“这些民间藏品,就算跟国家博物馆 比,也毫不逊色!”有的专家参加展会后,还将自己惊诧的心情表达于自家的博客之上:“没想到民间还藏有如此多的国宝奇珍,几乎件件是精品,看了让人目瞪口呆……” 主办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的副馆长赵雁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受到惊吓”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他兴奋地说:“民间藏品这么多、质量这么高,没想到,没想到,真是谁也想不到!” 曾经对省内富豪收藏做过深入调查研究的浙江省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副研究员赵幼强,面对采访则显得比较平和,他告诉记者:“这些展品大部分都是由民营企业家从国外购回,它们只不过是浙江省民间文物收藏的冰山之一角。可以肯定地说,浙江省民间资本收藏的文物,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已经超过我们省博物馆!” 这次震惊全国收藏界的展览结束后,也有许多业内人士纷纷提出歧见。当地一位文博界朋友对记者说:“什么民间收藏?就是少数几个富豪收藏!他们比当地文博部门有钱得多,我们博物馆连人员工资带业务购置,一年的经费还不够他们从国外拍回一件明清官窑瓷器!”还有参观者质疑:“民间收藏素来不被国内专家认可,难道从海外买回来的东西就一定是真品吗?”甚至有网友发贴:“第X号展品原来就在我家,我请专家看过,谁都说是赝品,怎么一卖给富人后,立马摇身一变就成为‘国宝’了?” 在北京,有一位去杭州看过展览的美学专家向记者发问:“为什么人们对元明清瓷器的兴趣如此之大?为什么那些东西动辄就拍上几百上千万的天价?是中国人头脑里根深蒂固的帝王崇拜,还是金钱炫耀?是艺术美学还是市场丑学?” 另一位经济学家则如此作答:“艺术品市场的裁判员从来就不是美学家,而是有钱人的价值取向!”同时他还向记者预测:近年来一些被国内富豪们用天价买回来的“国宝”,十之八九会成为富豪们的“烫手山芋”。 事实真的像经济学家们所预测的那样吗?那些曾经挑逗国人神经、掀动层层波澜的“海归”文物,究竟是“国宝”还是“烫手山芋”? 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后不久,在该公司CEO理查德·富德的太太——全世界前200名大收藏家之一的凱斯琳·富德宣布将数千万收藏品拿出来拍卖之后,记者对此次“国宝大展”的部分参入者进行了跟踪访问。 鲍先生(化名)是南方某民营纺织集团的董事长,原有小学学历。据当地政府有关人员估算,前几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鲍董大约拥有个人资产近百亿。 采访鲍董事长费了老劲,记者先是委托该省电视台一位与他相识的同仁代为联系,但四次都因为他临时有公干而作罢。后来,记者又委托当地一位官员引荐,仍旧吃了闭门羹,那位官员悄悄向我透露:今年世界金融危机,纺织品出口订单多半被退废,假如银行不发放贷款,鲍董的公司现金流就有断链的危险,所以最近几乎所有采访要求,全部被他拒绝。 “他为什么不卖几件古董来解困呢?”记者问那位官员朋友。近年来,我看过很多关于鲍董事长出洋竞拍国宝的报道,其中不少宝贝都是花费几十上百万美元的高价从海外拍卖会上竞买回来的。 “他也想卖呀,您以为说卖就卖得掉?很多东西都是有价无市!买的时候是国宝,卖的时候就成了稻草!”官员朋友这样对我说。 “说句实话,我最怕见你们记者……”通过省里一位高官,我最终还是跟鲍董见了一面。看起来这位农民出身的企业家,尽管在生意场上打拼多年,内心还保留着一份坦诚。 “你看啊,当初去国外参加拍卖会买古董,是因为听人说那些玩意儿的升值空间巨大,买几件回来试试,后来被你们记者一炒——上纲上线了!买回来的东西炒成国宝,人被炒成了‘爱国者导弹’……没办法,箭在弦上,只好继续‘爱国’,继续买、不断地买,只要你们说它是国宝,我们就掏钱。结果买回来一屋子国宝,还得要为它们盖博物馆、做特种库房,否则被人偷走了怎么办?” “除开媒体炒作之外,难道您就没有自己的打算?”我跟问。 “当然有,前几年报纸上不是说外国企业家普遍用1/3以上的收入去投资古董收藏吗?可现在金融危机来了,资金链出问题了,大家都惨不忍睹,想变卖几件文物补充现金周转,不灵了!”鲍董说来说去还是埋怨媒体,难怪从一开始他就那么不愿意接受采访。 “为什么?”我问。 鲍董摇摇头,猛抽了几口烟,万般无奈地说:“想拿到国外去卖,出不去,海关有规定,说是从国外买回来的文物,超过两年时限的一律按照国内《文物保护法》办事,1919年以前的文物不准出口……只好送到国内几家大拍卖行,可是卖不上价,大多数买家跟我们一样,只相信佳士得 和苏富比 ,不相信国内能卖出货真价实的好东西!送来送去跑断腿,国内拍行都说我们在国外买贵了,他们给的估价比我在国外的买价还要低得多,怎么出手?我还算运气,赶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卖了几件东西。” “噢,卖了什么?”我问。 “一只元青花罐子,我买的时间早,05年‘鬼谷子下山’之前,只花了300多万,去年800万卖给一个朋友,他刚玩上瘾。我用那个钱还了一笔贷款,他今年想退给我,那怎么行?我哪有钱退货?上个月我又卖了两件乾隆官窑粉彩,几乎就是平着出,利息都没赚回来。” “可我听说,您还卖了一件东西去境外,赚了不少钱?” “你怎么知道的?这事儿保密,说不得。我也是没办法呀,银行天天逼债!” “您去国外竞买这些古董之前,对文物有一些研究吗?” “没有,一点都不懂。那几年钱赚得多,看到有人出去买也跟着往外跑,我们搞投资多半是跟着感觉走、跟着别人走。就像当初做纺织业,我哪懂啊?也不懂。只知道政策放开了,买点布做衣服还要凭布票,我就雇上两个人来织布卖,卖好了,也没哪个说你走资本主义道路,就用挣的钱办一个小作坊,然后钱挣得更多了,就干脆请上技术员,办起织布厂。后来更放开了,老外到中国来,喜欢我们的布,就成批下订单。那时候我们人工便宜呀,一年下来只要完成出口订单,就可以赚上几千万!” “可是这文物买卖……” “我知道你的意思!我是大老粗,没文化,是不是?”鲍董打断我的话,不屑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已经从往日的辉煌中找回了感觉。 “我是没文化,可我手下像你这样的文化人不少于一打!文物我不懂,要懂它干什么?我能用它赚钱就行!我去国外谈生意,别人告诉我,摆在眼前的钱你们不懂得赚,现在中国人有钱了,中国的古董价格太低,价格会大涨。我听进去了,就问别人,买什么古董可以赚钱,他们告诉我,元青花,还有明清官窑瓷器,我就去拍卖会挑便宜的买……就这么简单,人家老外告诉你怎么赚钱!05年之前我买的东西,就算是没卖,只要拿稳了,估摸着最终也赔不了钱。错就错在05年以后在香港拍回来的一些东西,上了那些洋鬼子的当,人家赚够了,开始抛货,我们跑去接单……” 说真的,我很佩服鲍董,尽管他不懂什么经济学理论,但是他对商道的直觉和敢为人先的投资勇气,还有那种总结教训时的透彻和敏锐,恐怕比许多理论上头头是道的理论家们要强上百倍。 也不知道是无意还是有意,鲍董在当地帮我找到的第二个采访对象,似乎情况比他还要糟糕很多。那也是一位民营企业家,姓方,一家塑料制品公司的总经理。去见他之前,鲍董嘱咐我要做到三不:不打听有没有赚钱、不说人家的藏品是真是假、不问今后怎么办。“人家说什么,你就听什么……” 与方总(化名)见面后,我发现对方并没有鲍董说的那么沮丧。他性格挺开朗,也不怎么忌讳谈自己的失误。他见面就直言不讳地说:“现在还有什么好采访的?早就风光不再了,只剩下一个字——赔!企业赔本,负债经营。07年底地产危机资金续不上,我搞的项目成了烂尾楼,被银行低价收去还贷款,还有10几个亿没用的古董丢在库房里……” “什么叫没用的古董呀?听人说您家是一座小故宫,藏了一大堆国宝!”我说。 “咳,头几年你这么说我爱听,那是夸我!现在这么说那是骂我、挖苦我!是鲍总跟你讲的吧?你别听老鲍吹牛皮!他也有一大批古董砸在手里,比我更惨,他上贼船比我早,买得也比我多,最少有10个亿以上。我们当时都是按照国外一些企业家的投资模式,拿出总资产的1/3投资古董。老鲍大概跑了一两个亿,赚了个把亿,还有10几个亿在库房里睡觉!前几天他想转让几件东西给我,我哪有钱?全套进去了,我还想往外卖呢!哪卖得掉?” 接着,不用我发问,方总一股脑把自己的情况如实“招供”:“商场如赌场,千真万确。我用前10年做塑料企业赢得的利润打了3个战役,两胜一败。想想啊……6千点逃出股市,2万点逃出楼市,100万点冲进拍场,落槌还是离不开两个字——被套!要说也是上了老鲍的当,看见他买了个罐子,半年赚1000多万,我想也没想就跟上去了。在06、07、08这三年,我一口气从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回来几个亿的古董,后来还在英国和台湾藏家那里买了几个亿,主要也是明清官窑瓷器和玉器。那玩意儿上瘾你知道吗?平常心里也会想,价位跑得太快,我会不会接下最后一棒?可是只要一上拍场,人就发疯、发狂,一心只想享受打败最后一个竞争对手时的那种快感——掌声如雷,记者都围上来套近乎,闪光灯在脸上画花……” 方总说的全是事实,当时那些疯狂又风光的场景,至今都还挂在他办公室的墙上。 “有时候想想,傻不傻呀?值不值呀?热闹是别人给的,可钞票是我自己用血汗挣的啊!但是等到下一轮拍卖,佳士得、苏富比请柬一发,朋友们会互相打电话问:‘你收到了请柬没有啊?什么时候动身去香港啊?一起走吧!’鬼使神差,不去也得去,不去没面子啊!怕别人见到外国拍卖行老板,说‘方某怎么没来呀?缺钱呗!’那时候好像钱已经不是钱,是脸面。有时候图方便干脆就保险箱一拧,里面装它个千八百万现金是常事,起身就走,就像我老婆上菜市场买萝卜白菜似的。那些拍卖公司也越来越鬼、越来越精,现在倒好,都把预展搬到你门口来了,馋你、勾引你、搞穷你……” 方总接了个电话后,自己又把话头续上:“刚开始,大家都想得很天真,买了古董,媒体一哄而上,赚了名声,又免费给企业作了广告,在手上捂上几年等价格翻了几番再卖出去,或者碰上企业不景气闹钱荒的时候,卖出去一两件用于救急。不是说艺术品投资最安全吗?股市有起有落、楼盘卖完了可以再盖,古董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啊!看起来也不是这么回事,现在闹经济危机了,再好的东西也卖不出好价钱!” “我怎么看见今年每一次拍卖会都还是有拍品天价成交呵?”我问。 方总摇摇头:“你相信吗?除非是国宝中的国宝!要不就是虚张声势……我跟你说实话吧,这几年去海外竞买古董的,没有谁不赔钱,所以都不愿意谈这方面的事,愁死了……” 方总的说法在我以后的采访中进一步得到了证实,一些当年因为竞买国宝、风光无限的民营企业家们,似乎一个比一个输得惨,全都被“套”住了。一位在银行部门负责贷款工作的朋友给我讲过这么一件事情: 他的一位客户前几年企业做得好,古董也买得多,被媒体称做“第一古玉收藏家”。当地博物馆还专门为他组织了一次个人藏品专展,几百件呈堂古玉上自新石器时代,下到明清官家摆件,当时引起了收藏界不小的哄动。展出的时候,有几十件古玉大器旁边还存放着国家知名专家的鉴定证书,参加开展典礼的的市场专家还向观众讲解:“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好景不长,由于那位民营企业家过度痴迷收藏,买古董投入的资金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盈利,去年金融危机,这家企业债台高筑、资不抵债,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起初对这家破产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时,大家还对封存的古董藏品抱有希望,既然专家都曾经给过“每一件都价值连城”的估价,那么几百件玉器的全部价值抵交银行的几个亿贷款,应当不是问题。 可谁都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法院组织文物专家小组对这一批玉器进行鉴定、估价时,得出的结论竟然是:“一大半是赝品,而且有一部分仿品的材质根本就不是玉……” 傻了!全都傻了——银行傻了、当事者本人更傻了,一夜之间由一位亿万富豪、“第一古玉收藏大家”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不久,那位民营企业家迅速患上了“精神忧郁症”,闲着没事,一个人跑到公园的假山上去寻找玉石、淘换“国宝”…… 记者曾就上面几位富豪收藏家的案例,请教过国内从事拍卖业的朋友。他们认为: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是因为那些人本身缺乏文物方面的基础常识,更不懂得艺术品投资的基本规律和手段,他们还是用过去经营手工业产品的思路,见便宜就买进,见涨价了就卖出,如同买鱼卖虾。正因为他们不懂得商品属性,很多富豪只能是看到别人挣钱了就盲目跟进,这样很容易接下最后一棒。别说是碰上经济危机,就算是在经济景气的情况下,熟透了的苹果再漂亮最终也逃脱不了从高枝上坠落到地下的命运。 也许,我们可以为中国富豪们从海外买回中国流失文物而鼓掌,也有理由为中国文物日渐高抬的不菲身价而感到自豪。但在这些令人激动的场景背后,记者见到更多的是为此而付出巨额资产者的惴惴不安与切肤之痛。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57170.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吴树《谁在拍卖中国》:国宝是烫手山芋吗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