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有人为了增长学识,也有人为了增加财富,还有人则是看中了这种投资方式。但目的不同,心态也不一。有些心态值得推崇,而有些心态则会让收藏者误入歧途。“九藏天下”温馨提示您收藏者应当避免的六种心态。 收藏、收藏,收而不狂,藏而不痴十分重要。 梦想捡漏的心态现在,有些收藏者能一天收一件“官窑”。问他们在哪里收的,他们说在收藏市场上,有时候几百元就能淘到一件。既然是精品,就肯定是难得一见。如果天天都有精品,一年下来就能有365件精品,这样的东西还能称作“精品”吗? 我们经常能听到某某捡了个“元青花”,某某又捡了个“田黄”的故事。但这些人中,有些甚至连元青花、田黄究竟长什么样都没弄清楚。当然,这绝不是说捡漏不可能,但有一句话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迷信专家的心态现在有些收藏者盲目偏信专家,认为只要是专家说的,就是正确的。事实上,专家也不是全才,可现在国内却出现了一些很有名望的“全才”专家。本身是研究书画的,可拿个瓷器让他们鉴定时,他们也能品头论足一番。此外,受到各种利益因素的影响,有时候权威专家的鉴定也会大打折扣。 收藏者手中的一些普通之物无须找“大专家”。道理很简单,小学生的算术,最好的自然是小学老师,院士水平再高,对小学算术题也可能一筹莫展。所以,真正“独具慧眼”者是那些身经百战的“练家”。他们每天都面对真品赝品,踩着“地雷阵”,练就了一双能断伪识赝的“火眼金睛”。那些“专家”们如果再有点私心杂念,这鉴定结果就很难说了。 自以为是的心态曾经有一位文物鉴定人员不解,现在有些收藏者都认为自己买的是哥窑,可他干文物鉴定几十年了,过手的瓷器少说也有三四十万件,但哥窑就只见过一件,而如今市场上却大量出现,这真假是不是就得打问号了?的确,收藏领域种类极多,每一类都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收藏者知识面要广博。所以,投资收藏者万万不可有“自以为是”的心态。一旦你感觉“自以为非”了,收藏事业才能硕果累累。 跟风炒作的心态 现在收藏界有一股很不好的风气——炒作。哪天听说陆俨少的册页拍了6000多万元,于是在书画市场上便看到一群人开始到处寻找陆俨少的作品。哪天听说某朝的什么瓷器涨价了,那市场上肯定又出现了一大批收购此类瓷器的炒家。在古钱币市场上,也同样有一批炒得不亦乐乎的炒家。其实收藏品千差万别,真伪混杂,他的涨价了,你的未必就升值。一味跟风,往往得不偿失。现代社会的宽松环境和开放心态,使许多人在利益的驱使力下,不择手段地包装、炒作作品,认为收藏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一样,必须炒作,不炒就没行情。其实炒来炒去,套利的是庄家,被套牢的就是那些散户了。 哗众取宠的心态 如今,有些人喜欢猎奇,一味收藏偏门、冷门,认为这样才是高水平。有些收藏者喜欢猎奇觅怪,一旦见到从未见过的藏品,往往会引起极大的兴致。而有些人则专门做起了利用臆造品行骗的行当,恰好迎合了这种猎奇心理。究其原因,还是收藏者不明白收藏的价值规律,一味追求猎奇,也是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按图索骥的心态 现在,有些收藏者为了找到一块古玉,就拿着书去寻。在他们眼里,这些书就是权威。如果寻到一块古玉,又恰好和书中的图案长得一模一样,那就肯定是真品了。此外,有些著书作者本身就没有收藏多少古玉,对古玉的研究也只是粗枝大叶,于是他们这里抄一点,那里抄一点。至于图片,也是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或者从其他书中翻印一些。这样拼拼凑凑,一本书就算完成了。还有一些专门介绍市场行情的书,为了炒作某一种古玉,他们会故意标高价格。可以说,这些作者是完全不负责任的,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许多收藏者,也搅乱了整个收藏的风气。收藏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想要浪里淘沙,不仅需要独俱慧眼,更需要良好和正确的心态。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5529.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温馨提示:收藏者必须避免的几种心态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