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大地行踪——郝鹤君山水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正式闭幕,在参展的这些日子里,每天都有不少中国画爱好者慕名前来,见山见水更为见郝鹤君本人。 虽在广东生活半个多世纪 心中仍忘不了故土的山河 10月25日下午,中国美术馆一层观展者较往常多了许多,大部分都是奔郝鹤君的画展而来的。然而,记者在反复欣赏80幅山水画展品后,却愈发纳闷:一个自1954年就考入中南美专附中(即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前身)、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多年并成为终身教授的岭南画派技法继承者,何以画出一幅幅变化无穷、但都同样摄人心魄的巍峨太行山? “我在广东待了50多年了,粤语是我的家庭用语。”虽然,生于山西的郝鹤君,外表难寻一丝“广味”,然而,当他用粤语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是隐隐透出了岭南文化对他的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岭南精神在我身上体现最深的一点,是它的包容性。不管是政治上还是艺术上,广东都有很强的包容性,不会说我外省来的就受到排挤,也不会说非要你承认你是什么派别的画家。学术观点上也没有门户之见。”郝鹤君向记者说,他在广州既学习关山月、黎雄才的岭南画派技法,也借鉴倪云林、黄宾虹等人的山水画;既有中国现代的色彩,也有西方绘画思维……这就是岭南孕育的画家。“这次来是希望向更多的人展现这样的画风,听取更多的人对广东画家的意见。” 为准备展览,郝鹤君打开了家中所有画箱,30年来,600多幅山水创作,每一件都是“走”出来的真创作。“这次带来的作品分展在同层两个展厅里,包括写生精品和大画创作两部分。所有作品都是郝老师和布展人员亲自带过来北京再装裱的。而且,郝老师一再强调,不搞剪彩等形式,让大家看画就好。这样的作风,在行内已经不多见了。”参与策展的画家罗渊说。而记者在展馆内也确看到,从厦门、湖南、台湾,到山西、陕西、甘肃等等,展出作品写画着天南地北的不同风光,当然,山西太行山占据篇幅最重。 对太行山的执著,源于一种无法割舍的家乡情结。“我在山西待到9岁,在武汉待了10年,然后就待在广东。武汉期间住在汉口,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到山水。为什么是太行山而不是白云山、越秀山?这里面有一种对故土的情结。”郝鹤君向记者表示,他山西老家就在山野之间,每天抬头所见就是那山、那水,加上其母亲与祖母一直在老家,这种情感就更具体了。 由于是广东画家,郝鹤君被部分观展者称为“全新的南派画风”。不过,郝鹤君对此并不认同。“我是广东画家,但我没有派别。”即便师从关、黎,严谨的他也不承认自己是岭南画派。 严谨认真是郝鹤君一贯的风格,在作画上,这就体现于他必须走进山水,依实际情景练笔,继而创作。也因此,他婉拒了第三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那60米重绘“瑶溪二十四景”长卷的创作邀请。“我这段时间腰腿都不好,没办法去走,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画出来。所以,我只能让我的学生替我参加。”虽然脸带遗憾,但郝鹤君对作画“必须亲临其景,哪怕只剩仅存的少数遗址也要先看看”的自我要求是从没有改变。 “只有以不断写生为基础,才有创作元素。我画太行山也不是一蹴而就,也是从局部写生再到大画创作。”郝鹤君告诉记者,除了家乡情结外,他还喜欢向艺术难度挑战。“很多人看到太行那一大片的黄土高原,都会弃山而逃。因为长期临摹的画家,面对这大山是无从下笔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画画的是当下的山水却依旧是古人的布局、画法。创新从何而来?不是临摹臆想,必须得写生。” 近年来重画太行山不仅让郝鹤君找到故乡情感的依归,还让他找到继续攀爬艺术高峰的方向。“等我腰腿好点,我还要继续去太行山,这是我今后的创作重点,我觉得,还有可以完美的地方。”看着挂于展馆内的大画,他喃喃道。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404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扛着大山闯北京的老画家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