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维修现场 重新搭上梁柱的古建筑 文物贴上“二维码” 传统建筑和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烙印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一个古村落就是一段历史,一幢古建筑就有一个故事,如果说人们的精神家园需要有一个具象的依托,那就属建筑空间了。经过历史洗涤的民宅、祠堂、寺庙、道观、牌坊、书院、楼、台、亭、阁等建筑物,是传承农业、农村、乡土文化的基础,也让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有了碰撞和衔接的契机。如何让这些古建筑和它的“内涵”一起延续下去,成了我们现在正在探索的一个问题。 宁海自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县以来,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颇具连贯性的地域位置,悠久的历史长河,使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祖先的遗存。 2007年,我县前童镇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我县被命名为中国古戏台之乡,同时成立中国古戏台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许家山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西岙、龙宫、清潭三个村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力洋、东岙、梅枝田三个村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箬岙村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短短数年我县就有8个中国传统村落,成为宁波市中国传统村落最多的县。今年,宁海石碾群、万年桥、戊己桥被列入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加上此前公布的王锡桐起义遗址、柔石故居、潘天寿故居、黄坛三堂和西岙石拱桥,截至目前,我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8处。古村落文化、古戏台文化、宗祠文化等融汇成了我县古建筑类的特色地方文化。 为了给历史文化古镇、古村、古街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持,我县把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保护与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体系,制订了一系列历史文化古镇、古村、古街、传统村落的保护条例。 然而,对于古建筑而言,能屹立数百年不倒,实在难得,而历史建筑、文物等“封号”也已经体现了它们的地位。另一方面,经历过时代的风霜、岁月的摧残,它们多数早已风烛残年,轻者小病缠身,重者苟延残喘,需要被照料。建筑保护本来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风吹日晒雨淋,自然的破坏力是它们逃不开的问题。 对古建筑的保护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基本原则。可分为两种主要的保护类型,一是保养维护,二是落架大修。保养维护是局部的修缮,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应提倡“小干扰”的保养维护。落架大修是指当建筑构架中主要承重构件残损,有待彻底整修或更换时,先将建筑构架全部或局部拆落,修配后再按原状安装的维修方法。此方法旨在原生态就地保护可以保存的历史信息,尽力做到现状“原生态”的保护,使历史信息的载体少受干扰。这样保留的“现状”可以让更多的保护研究者从不同时期应用不同手段与技术从不同角度、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不改变文物原状即所谓“修旧如旧”,这个古建筑修复的定律可不简单,需要极高的专业性。随着人们的文物保护开发意识日渐觉醒,会修古建筑且工艺精湛的匠人们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65岁的郑诗青就是其中一员。1953年出生的他从小就对手艺活情有独钟,学习过泥工、木工,又研究过建筑结构。在郑诗青眼里,传统木质建筑一直很让他着迷。“就说县里面最有名的古戏台的藻井,层层盘旋,不用一颗钉子,却能垒起一片天空,手艺相当了得。”正是积累了许多机械无法替代的传统技艺,让他在古建筑修复领域大展拳脚。 “为了让修复完成的建筑保持原样,事前的准备要面面俱到,首先搭上防雨棚,针对每个节点拍照,再将房顶上的瓦片依次卸下,观察屋顶梁柱情况,如有腐烂,测量拍照,再策划修缮方案。”郑诗青说。他曾经参加过城隍庙古戏台的梁柱、横架、立柱修缮工程,古建筑修复很多时候用的是工艺的巧劲,要最大程度地保留老木料、老构建的原貌,修复时绝不能破坏它承载的历史痕迹,每次都像解一个谜题,要做的是动用最少的部件来完成修复。偷梁换柱、拼镶补缺、墩接暗榫是经常使用到的传统技术。 郑诗青接到过一个县里粮库的修复任务,那一片都是有些年头的老房子,屋顶用的是传统的横梁结构,瓦片盖顶。由于年代久了,架梁的人字架和柱子的连接处坏了,因此成为危房。粮库有4个开间,梁柱横架16米,底下顶着15根立柱。在修复过程中,屋顶的瓦片是不能动的,等于梁本身的负重很大,一旦动了连接的人字架及立柱,很可能导致直接倒塌。很多专业工程队都来看过这房子,开了高价,但都说难以保证屋子在修的时候不倒塌,因此迟迟没有进展。 坏损最严重的是木质部分,不能拆房子,但是要修柱子,应该怎么做?翻阅古籍、研究方案之后,他在保国寺找到了灵感,“保国寺一个破损的藻井,就采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卯的凹槽挖大了一圈,套出榫头,修复后又重新组装回去,用适合的木料填充,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于是,同样的方法被用在了粮库修复上,他先计算好承重,然后用硬铅丝在整个梁柱上缠了30道,作为临时的受力点和固定处,然后把每根立柱上4个卯的凹槽扩大,替换出4个榫头,移出柱子,修复后再组装回去。 发动和扶持这一批懂得古建筑修复工艺的工匠队伍,是我县加强古建筑保护的重要举措。如今,我县已有七八支这样的“古建筑修复队”,约有百余名老工匠。 保护古建筑不仅在于修复建筑物本身,关键还在于“活态传承”,保留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使古建筑“活着”,充满着生命的朝气。 始建于北宋的清潭村拥有着重教尚礼的世袭耕读文化,有1400年历史的东岙村展现的是航帮儒商文化,龙宫村里传承着义行天下的义文化,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古文化,赋予了建筑不同的灵魂,让身在其中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引导。为了使这些古老的建筑带着历史的精神驻立于世,我县突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坚持“一村一品”原则,对18个乡镇(街道的古村落及文化进行全面调查、搜集、记录和保存,按照“一村一档”方式,创新引入“微视档”影音等信息化技术,形成文化数字档案库,展现古村落里建筑的文化之魂,讲述乡愁故事。截至目前,我县已完成古村落文化建档30余份,深入挖掘并记载传统特色古文化近10种,横跨唐朝至今上千年历史。 多元化延续古习俗,是实现活态传承保护的另一模式。我县通过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及培育传承人,开办古村传统技艺、风俗艺术等培训班,同时,选派并依托民间传承讲师,义务开展“走读宁海古村”非遗课堂下乡。目前,已建成非遗传承保护基地10余个,涵盖包括平调刷牙、十里红妆、泥金彩漆等国家级非遗在内的10余项民间技艺习俗,培育耍牙艺人薛巧萍等活态传承大师近10人,开办古村落传承培训班30余次;民间传承讲师实现“走读宁海古村”全覆盖,自2015年底启动以来,已开课百余场,涉及非遗项目60余个,参与人数1万余人次,其中青少年2000余人次。 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开发是将古建筑与时代融合,重焕生机的重要渠道。 我县引入的“智慧文保”系统就是运用了新科技将文保与宣传相结合,游客只需通过手机微信扫一扫,该处的基本介绍、历史演变、图片等信息就会跃然眼前。同时,公众号上还有“我的位置”选项,通过“文博地图”,除了能实时定位所处具体位置外,还具备导航功能,能引领市民步行、骑行、公交或自驾前往目的地。既能为群众参与文物保护提供途径,又能促进文物地的旅游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为了合理开发古建筑的旅游资源,我县在尊重保护古建筑、古习俗文化的基础上,将闲置或被挪用的古宅等传统古建筑,通过村集体协商整理后统一设计改造,融入静吧、手工艺作坊、主题民宿、文艺展览中心等现代元素和新理念,在保留原有文化特色及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恢复其居住或商业功能,既防止房屋快速老化,又在经营中吸引游客,留存历史文化记忆。比如,依托山洋古村红色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试点打造红色主题民宿,在民宿打造中保留原有革命古朴元素。截至目前,我县已开发基于古村历史记忆的主题民宿10余家,接待入住游客上万人次,营业额飙升。并于2016年9月初入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 同时,为避免过度建设,我县将新村和旧村设施分开,一方面保护旧村原生态和非遗文化,挖掘旧村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特色资源,另一方面做好新村规划整治,并完善主要承载古村旅游服务的食宿、商店等各项设施,避免古村因过度建设而破坏古朴氛围。如,龙储古村分龙潭和储家自然村,龙潭整村开发依托原生态和石头房屋资源,储家主要新建商店、食宿等配套。见习记者卓佳洋通讯员权小江邵颖玢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3930.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宁海让古建筑“内外”兼修 重焕生机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