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旦旦在修复文物。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让大家认识了以往“守在深宫”的文物修复师,他们那弥足珍贵的匠人情怀回味隽永。今年65岁的郄旦旦就是其中之一。 身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退休文物修复技师,郄旦旦做了一辈子文物修复工作。在过去的40年里,他修复着穿越了千百年的文物,不知不觉地用人生丈量着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目前,已经退休的他又一头钻进黄骅市博物馆,与那些穿越了时空的坛坛罐罐等文物的碎片朝夕相处,“复活”一件又一件文物,进而带领人们跨越时空,聆听并感悟祖先的故事。 “我在黄骅修文物” 黄骅市博物馆院内的长廊里,密密麻麻地摆满了装着出土文物的袋子。每个袋子上,都有用黑色马克笔标注的字母和数字的记号。袋子里是大大小小的碎陶片,全部出土于黄骅瓮棺葬遗址。一百多个袋子,里面的碎片形状不一、数量不等,最少的也有几十片之多。 坐在塑料凳上,郄旦旦用手捞起大盆里已经泡成浆状的宣纸糊,稍稍沥水,均匀地涂抹在出土陶片上,然后将它们小心翼翼地平铺在空地上慢慢风干。他正在给这些陶片进行脱盐。由于黄骅地处渤海之滨,土壤盐碱度高。只有经过脱盐、风干、拼接等程序,这些出土陶片才能恢复成原始器物的模样。 把碎片陶片粘接恢复成器物,说起来容易,过程实则有些漫长,仅脱盐一项就需要耐心等待。连日来,黄骅市气温低,又没有太阳,也降低了文物修复节奏。接下来的拼接等工作也随之后延。所以说,一件文物若得以修复,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博物馆院内不时有人来往,但郄旦旦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自己的手上。 “这活儿急不得,你得静下心来。”郄旦旦操着一口浓重的平山乡音说。 40年来,郄旦旦到底去过多少地方,参与过多少次发掘,他自己都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但毫不夸张地说,40年间,但凡省内有发掘文物、修复文物的地方,几乎就有他的身影。经他手修过的文物,可以说是数以万计。 郄旦旦打开一个袋子,破碎的古陶片还裹着泥土,形状、大小很不规则,有的甚至小到仅约一厘米见方,也看不出具体的模样。郄旦旦随手拿出一块残损的陶器,迅速且肯定地作出判断:“你看,这是一个筒形瓮的碎片。这里是瓮的口颈,垂直的地方是瓮的侧身……” 非专业人士看来“不知所以”的碎陶片,郄旦旦竟然能如此迅速地作出判断,倚赖于他40年来沉淀下来的实践经验。 过去的40年间,文物发掘工作站是郄旦旦待的时间最长的“家”。40年间,他一年累计回家待上一两个月就算奢侈了。每天面对文物碎片与残件,琢磨、拼接……他几乎没有娱乐生活,偶尔到郊区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做上一顿热乎的饭菜,就算是调剂生活了。郄旦旦说,其实他也没觉得多孤独,因为习惯了。 “这是个会上瘾的活儿” 文物修复是一门手艺,也是一门科学。专业的文物修复有三种方式:考古修复、陈列修复、商业修复。郄旦旦做的是考古修复。考古修复直接保留修复痕迹,完全忠实于原物。陈列修复的痕迹远距离难以区分,近处可以辨别,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与考古修复和陈列修复不同,商业修复更多体现经济作用,直接跳开“破”的环节,矗在“立”的形式上,以“完美”的躯壳诱惑一双双追逐美的眼睛,必须掩盖历史的伤痕。 郄旦旦擅长修复陶器和瓷器。这就要求他不仅要熟知各种器物碎片的材质,还要精熟各种修复技巧,并且要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物本身的故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一个文物修复学徒到资深的文物修复师,郄旦旦能够坚持走过来,是因为他对这项技艺及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于文物修复而言,用这句话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一旦修复失败,就得从头再来,其后果就是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每一块文物碎片,在郄旦旦的眼中,都是无价之宝。文物粘接可不止“拼图”那么简单,是要做到“天衣无缝”的,要保证器物纹路及花色的一致。 郄旦旦不断拿起碎陶片,反复比对材质、纹饰、颜色、接口,直到作出准确判断后才可以进行粘接。其间,哪怕有一处小小的失误,也会影响整体修复工作及文物的美观,必须一片片分开来,再重新拼接。 郄旦旦说,这是个会上瘾的活儿。修复工作一旦开始,他就停不下来,总想一探究竟。有时候,他会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那种感觉挺神奇,仿佛穿越了时空,仿佛在与古人对话。 从2015年参与黄骅羊二庄马闸口村汉墓发掘和文物修复工作至今,郄旦旦在黄骅做文物修复已有两年多了,修复文物200余件。但是,对于黄骅市,他除了知道旧城镇马闸口汉墓工作站、黄骅市博物馆、郛堤城瓮棺葬遗址这三个地方,其他几乎是一无所知。每天守着那些坛坛罐罐及碎陶片,是他的生活样态,虽然别人看着都觉得单调枯燥,但他乐在其中。 跨越时空触摸历史 其实,郄旦旦做文物修复也是缘分。 上个世纪70年代,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到平山县发掘中山王陵。当时,还在生产队的郄旦旦参与其中。专家们在现场说文物、讲历史,郄旦旦听得兴趣盎然。当年,一百多名生产队员为了挣工分,参与到中山王陵的挖掘。后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留下了六七名工作人员,郄旦旦就是其中之一。 刷子、刻刀、胶水、石膏……这些文物修复工具及材料跟了郄旦旦40年,而修复理念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变化。以前修文物,追求复原到“完美”,如今,修复工艺是越来越先进,材料也越来越好,修复标准却发生了改变。残件就是残件,不能误导观众,也不能随便更改文物的原来模样。 长年和出土文物打交道,与粉尘与化学品接触不可避免,手套和口罩是不多的防护配备。但是,戴上手套,又会影响文物修复的精准。几十年下来,郄旦旦的双手日渐粗粝,他却并不在意。 这些年,文物修复行当少有年轻人入行。2014年,郄旦旦终于有了第一个徒弟——王磊,黄骅市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徒弟的出现,让郄旦旦感到欣慰。 小片拼成大片,大片拼成器物。有时,为了寻找一个小的文物残片,郄旦旦也许会翻遍所有材料库。几十年下来,经他手修复的文物,有价值千百万元的珍宝,也有曾“碎成渣渣”的陶器瓷器,但他从未用经济价值的标准去衡量:因为它们是文物,有历史价值,同样重要。 因兴趣而投入,因热爱而坚守。郄旦旦用一双巧手让残损的文物“复活”,进而带领人们跨越时空,聆听并感悟祖先们的故事。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3424.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我在黄骅修文物”退休文物修复师续写与文物之缘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