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通过制度、品牌、重大项目和旅游项目四大引擎推动文化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对符合条件的文化项目投入每年不少于150万元,使文化惠民真正落实到每个街道社区,惠及千家万户。 国庆黄金周前,第三届岭南书画艺术节在南北古琴合奏与岭南画作跨界联袂展示中降下帷幕。三年一届的岭南书画艺术节,是海珠区响应广州市“一区一品牌”的部署、主办并承办的市级文化活动,2010年荣获第十五届中国“群星奖”中的项目奖(我国群众文化艺术类最高奖),成为广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优秀社会文化项目,海珠区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区。 海珠区十香园被公认为“岭南画派祖庭”,岭南书画艺术节从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始创于2007年的艺术节,三年为一届。2010年举办的第二届岭南书画艺术节,获得了第十五届中国“群星奖”中的项目奖(群众文化艺术类最高奖),成为广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优秀社会文化项目,海珠区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民间书画艺术之乡”的称号。 “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也对厘清“岭南画派”历史、凝聚“岭南画派”传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岭南画派”发源地的十香园纪念馆,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岭南画派”祖庭,吸引了包括省港澳、台湾地区以及德国等地艺术家、学者、爱好者慕名前来,对于弘扬岭南民族文化、提升“岭南画派”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极大推动。 培养发掘文化艺术人才 培养和发掘艺术人才是海珠文化名区建设的一大举措,“岭南美术大展”是每届岭南书画艺术节的重头戏。其宗旨是为岭南美术家们搭建一个创作、交流的平台,不断地推新人、出精品。“首届岭南美术大展”虽然是第二届“岭南书画艺术节”新设立的活动项目,但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被确立为今后每届“艺术节”的固定“板块”。 第二届美术大展突破了辐射范围较小、参与程度不够广泛、学术价值不高等局限,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进展和突破:一是来稿的范围由首届的广东省内拓展到了全国;二是参选的作品数量和质量均有很大的提高,甚至有不少名家也纷纷加入进来;三是大展逐步实现了从广泛性的群众书画活动向专业性、学术性转变。为了提升海珠本土书画家的影响力,还搭建了本区书画家自己的舞台,通过长期、持续的展览来带动一批,发现一批,培养一批,成熟一批,从而引领海珠区书画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古琴咸水歌屡获大奖 除了“岭南书画艺术节”,海珠区还有“珠三角咸水歌歌会”和“广东岭南古琴音乐会”等三大文化活动品牌,古琴弦唱《古埠听涛》、少儿粤剧《沙家浜》分获得国家、省级奖项。目前海珠区共有非遗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11项,市级14项,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2人,省级10人,市级13人。 岭南古琴又称为七弦琴,其特有的音质与品格,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清、远、淡、微”的艺术追求。据介绍,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已将古琴艺术(岭南派)成功申报为第二批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咸水歌是流行在广州市及珠三角地区的疍家渔歌,又称“白话渔歌”。它既是疍民闲时娱乐的船歌,又是疍家迎娶习俗、庆贺中秋的一种艺术形式。广州咸水歌至少有着600年的历史。明清两代咸水歌非常兴盛,大量古籍及诗句都有提及。特别是在清代,疍家渔歌被赋予“咸水歌”这一称呼,并被普遍沿用。清代以后,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及疍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咸水歌出现衰退现象。作为疍家人路上居住点的海珠区咸水歌仍存兴盛之迹,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海珠区在保持咸水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给咸水歌注入了时代元素,举行了相关的汇演和比赛,使咸水歌艺术不断发展。 文化惠民活动进社区 为了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海珠区先后出台实施《海珠区加强文化名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及3个文件,加大对区属18个文化站年经费投入。对符合条件的文化活动项目及文化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投入每年不少于150万元,扶持草根文化项目发展,使文化惠民真正落实到每个街道社区,惠及千家万户。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1195.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海珠文化惠民惠及万家每年投入百万为打造文化名区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