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的读法,从前是不大为人注意的,历代钱币学家所着力的重点往往在于文字的辨识,至于钱文的次序似乎都是自然而然无须赘言的。由于历代实物至今已如山积,今人对于旧文字的了解又未必胜于前人,古钱的读法也便成为了问题。唐石父先生著《古钱读法》[1],后来在主编《中国古钱币》时又将此文作为书中一章[2],可见现在即使对专业的研究者而言,古钱读法也不再是可以轻忽的小节了。唐先生是望重一代的前辈,于古钱读法也率先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然而先生之学术或有时而可商,其具体的观点,实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一、基本格式的定名 旋读自来无异名亦无异议,而顺读、直读、对读则混用至今,使用者各从所好,大体上也无碍交流。唐先生力主顺读一说,在命名的基本原理上恐有欠缺,以此为顺,则其余皆为逆耶?命名的法则,首先当以方式,其次再以方向,例如旋读以方式得名,再细分的话若以顺时针方向为顺,则逆时针方向称为逆旋读。唐先生以顺读与旋读相对固然于理未合,使用时也便不免有自相抵牾之处,如[2]文述及二字钱文时又有逆读一说,这就在体系内造成混乱了。假如一定要给出一个划一的称谓,应以对读为宜,既与旋读相与互补,又准确地表达了读法的特征,较之顺、直二说切用合理。 次序错乱的特殊情况可称之为奇(读如畸)读,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读法框架。不过,真正必须归入奇读的实物是很少的,如寿如西王母富长安东西市,是由一点分别向两侧书写; 福寿延长是上左右下的次序。 至于某些字数较多的钱文,大多可视作一种二级结构,如正德太平斩邪魔除鬼怪, 唐先生于五字钱文读法中所举之第五重四两惟穿左纵列两字为异亦可作为一例;而且,钱文的书写,大抵总还是遵循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规则,如什伐赤马钱。 二、钱文读法示例 钱文读法,终究是以对读、旋读两种为本原,奇读实际上也是在此二者基础上的变异。古人铸钱,于文字排布多以匀称美观为重,初不以对读旋读为意。因此,唐先生循字数多寡比附读法,形式上似较系统,实则琐细而无益;况钱文七字以上者亦不鲜见,有多至数十字者,岂可一一罗列?所以唐先生的讨论,亦因自己的分类法而限于七字了。其实如果文字释读准确,对古代史事有较深的了解,钱文读法往往不须特别推敲便可水落石出。本文拟由实物出发,力图从原理而不是形式上来阐述古钱的读法。 先秦圜钱中的一个品种,旧读重一两十二铢、 重一两十四铢, 其二、四与珠之间均有一横画,读为一则不可通,跳过不读似又不能视若无睹。唐先生从李学勤先生释读为一珠重一两十二、一珠重一两十四,已是很大的进步,然犹未尽善。此处的一横画,乃是标明起读位置的符号,铜镜、汉简中也常见以一横画作起读标识的,故这个一不须读出,钱文释读为珠重一两十二、珠重一两十四即可。 类似地,太清丰乐误读为天清丰乐亦源自未曾明了太字上的一横是起读标识,若细审其文字,当可发现所有太清丰乐钱中,该横画均与太字分离且比例不协调,不能并为一字的。 升书的例子,[2]文中称西夏文福圣宝钱为孤例,实不然。沈子槎先生旧藏赵宝重兴,应从高善谦先生说读如兴赵重宝[3],亦为升书; 《续泉汇》载有另一品小平型背壬申者,文字制作均异,殆非同铸之物。 崇祯通宝背奉制同为升书之一例,制乃君命,所谓命为制,令为诏也,故将制置于上方,今人多有误读制奉者,其实与天启通宝背奉旨相对照,自可明了。 花钱受天之禄亦将天置于上方而成为升书之一例。 总体而言,行用钱释读相对较为容易。刀布的释读,关键无非在于文字的辨认。两汉至隋唐钱文多为二字,简明易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是新莽时期,大布黄千东汉时人即有俗读为大黄布者,见于居延汉简[4],然而其正确读法,只要将十布一列排开相互对照便立等可得,唐先生以戈邑方足布论证直画不是界格岂非舍近而求远,援引实物亦不如举蔺字布为得体,因布币铸地名往往加邑旁,并作一字或分为二字本属两可,而蔺为单字,满布钱面,用以说明直画不是界格最为确当。开元通宝以后钱文以宝文为主且多为年号钱,读法就基本上无难度可言了。 非正用钱规范度的要求不如行用钱,文字有时也较多,所以不时有出人意表之物。 长命保富贵背十二生肖钱,面文五字排列全无章法,只是尚得以根据字义重组而已。 千秋万岁背双月,面文依上右左下次序读,亦当归入奇读之类。 钱文字数较多的情况,有时要综合其排列和文义来考虑读法,如汉魏六朝间的一种背四灵吉语钱,面文或读如长乐贵富延年益寿为妥。 清代二十局名背四吉语钱,背文四组吉语以并足方式排列,可谓典型的二级结构。 非正用钱常见面背均作四字者,通常面背读法相同,如天下太平背三多九如,面背均为逆旋读; 但也有例外,如阴阳造化背用行舍藏,面对读而背旋读且面楷背篆,饶有趣味。 契丹文、西夏文的钱币存世种类不多,某些文字的释读迄今还不能有公认的结论,因此,其读法如何,还是在文字问题解决后再作论述为好。 三、两读皆通之辨 两读皆通最著名也最具争议、影响最大的,是开元与开通之争。唐先生主旋读开通,著《武德钱文研究》,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并非自创之说,亦不足以定论,有关这个问题当另文商榷。唐先生主编《中国古钱币》,书中多处反复强调其观点,又将《武德钱文研究》附录书末,令人感受到其强烈的自信心。 中国文字的特点之一是每个单字几乎都有独立的字义,构词行文又多用排比对偶,因而极易造成两读皆通的现象。天长地久读为天地长久是不是也可通?咸通玄宝读为咸玄通宝是否至少也比无论周元、宋元还是周通、宋通差堪入目?因此,在这个方面不能玩弄文字游戏,而要就具体的实物予以分析判断。例如,太平永兆背三多面文读作永兆太平亦自无妨, 进德修业读为进修德业就未免不知典故; 君乐臣乐大吉大利读为君臣乐乐大大吉利还有点期期艾艾的滑稽感, 公子公孙要是读成公公子孙就实在大为不堪了。 必须明确的是,无论行用钱还是非正用钱,无论钱文可以编排出几种读法,其本始的读法,即铸行者赋予它的读法,当然只有一种。对钱文读法的研判,最主要的目的,也就是找出并用充分的证据来确定这一本始读法。两读云云,可以作为游戏,可以作为谈资,但毕竟不能够成为严肃的钱币研究。 古钱读法,是一个并不艰涩高深而理应梳理总结的课题,希望将来能见到更多的创见和讨论。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26278.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古钱币读法研究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