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书画拍卖市场逐渐降温,而古籍善本的拍卖价格却稳步上升,古籍版本专家崔尔平认为,这其实是古籍善本的价值回归。然而,近年来民藏古籍善本数量的日渐减少,却更多困惑着这位上海古籍拍卖界的元老 今年1月,大连正是零下10摄氏度的天气,上海嘉泰拍卖公司古籍善本部主管、古籍版本专家崔尔平却连夜从上海赶到这里,为的是征集一批珍贵的古籍善本。这批善本乃是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罗振玉先生的最后一批遗藏。罗先生的“大云书库”藏书约五十余万卷,其中大部分皆由其后人捐赠给了国家,少数珍藏于罗家,皆由罗先生嫡孙、著名史学家罗继祖先生盖有“大云烬余”一印,其珍稀程度堪称吉光片羽。 崔尔平关注这批珍品已久,得知这批遗藏的主人同意交付拍卖后,崔尔平当即意识到珍品难得,“如果等一等,说不定会失之交臂。”当天,崔尔平立即与罗家取得了联系,不等大连的寒流过去,就连夜赶去带回了这批“大云烬余”之余。 于是,便有了上海嘉泰今年7月这场轰动整个古籍收藏界的古籍善本拍卖会。崔尔平形容:“当时全国一两百位藏家几乎悉数到场。就连平时退居幕后的几位老藏家,这次都按捺不住,亲自前来。” 结果在这场拍卖中,罗振玉的77件拍品不仅全部成交,还创造了超过总估价近三倍的成交额。其中多件拍品的成交价甚至超出底价近10倍。 上乘藏品日渐稀少 今年嘉泰春拍的这场罗振玉专场,再次把古籍善本推到了风口浪尖。近几年书画拍卖市场逐渐降温,而古籍善本的拍卖价格却稳步上升,这令众多买家跃跃欲试,欲涉足古籍市场。 崔尔平上世纪90年代筹措了朵云轩的第一场古籍善本拍卖会,以后又主管上海地区敬华、崇源等大型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古籍善本业务。直到今年嘉泰的这场春拍,他的古籍拍卖事业从未间断。可以说崔尔平是上海古籍拍卖界的第一人,也是见证了这个市场发展的元老级人物。 他形象地把古籍善本市场比作“一口舀得干的井”。不同于书画,堪称善本的古籍存世量固定,而且非常有限,买家群体也是以藏家为主。“真正好的藏品,一旦交易就很少会再出现在市场上。”这样一来,上乘的藏品上拍量日益减少。 如果是在90年代初北京嘉德和上海朵云轩相继开辟古籍善本专场拍卖的时候,罗振玉的这批遗藏,虽也算是珍品,但决不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崔尔平筹办朵云轩的第一场古籍善本拍卖会时,许多珍贵的古籍都是自动上门的。崔尔平将那时的市场描绘为“将多兵少”的时代,“一到拍卖会,以前那些被藏起来秘不示人的宝贝都会拿出来。”当时的古籍市场可说是堪称善本的明、清刻本的天下。珍稀的宋元刻本亦时有所见。而现在不仅“兵”已经降级到连一般的民国的影印本乃至石印本也能上拍,而要想找一件珍稀的明、清的“将”亦是十分困难。为此,像夜闯大连这样的长途奔波,也就十分正常了。标准一降再降,崔尔平是最能感受其中切肤之痛的,但如果标准不动,就根本凑不齐一场有规模的拍卖会。 于是,目前对于许多拍卖行来说,扩大“古籍”和“善本”的涵义成了最主要的缓兵之计。 目前所说的古籍善本的概念包含着刻本、墨迹本、碑帖、信札以及其他文献等。“刻本”是使用雕版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是古籍善本收藏领域最大的一个门类。“墨迹本”顾名思义,也就是文人稿本、手抄本等,一般来说,墨迹本比较稀少,不少还是孤本。至于碑帖、印谱、信札、文人墨迹以及文献等,则是近年来古籍善本拍卖市场十分重要的品种,其中名人信札尤其受到欢迎。以嘉泰的成交记录为例,《沈从文致施蛰存信札》曾以5.5万元人民币成交,《北大著名教授一组信札》则以7.9万元人民币成交,《柳亚子致柳无忌信札》曾拍到10万元人民币,《胡适致伍昭扆信札》拍至33万人民币。 所谓善本,清朝版本目录学家张之洞曾将其解释为: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即传世很久的刻本、传抄本等。但随着这两年古籍善本市场的升温,“旧”的尺度也在迅速变化,上世纪90年代征集拍品时清代的刻本也要挑挑拣拣,这两年民国的刻本都受到欢迎。虽然目前的主流拍品是明清刻本,但崔尔平说,真正堪称“善本”的古籍已经越来越稀少,而真正值得买家关注的也正是这些“善本”。然而随着新兴买家和拍卖行纷纷前来分一杯羹,这些“善本”就更显珍稀。 真正的善本价值只升不降 过去,书画的买家大多以经营为主,而古籍善本的买家群体可说是以藏家为主。崔尔平认为古籍善本的藏家,不但需要喜欢古籍,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涵养。在这三个条件的限定下,古籍善本一直维持着一个稳定且不大的藏家群体。 然而,近几年不断有些企业家意识到古籍善本的投资价值,并携带大量资金进入市场,他们尽管不够专业,但会请专家做顾问。加之全国涉足古籍领域的拍卖行也从过去的两三家,骤增至10余家。“僧多粥少”促使古籍善本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幅上涨。 2004年,一本清代古倪园覆刻黄氏士礼居宋本精品《三妇人诗》,在北方一家拍卖行以4万元人民币流拍。今年春拍,嘉泰再次推出此书,竟一举从4万元竞价至18.7万元成交。 2006年春拍,有一件清乾隆御题元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以308万元人民币高居成交排行榜首,刷新了善本书籍单件拍卖的纪录。但翻看此书过去的成交记录,就能发现它在2000年中国嘉德的秋拍中,曾以209万元成交,不到6年涨了近100万元。 崔尔平认为,这样的大幅升值,其实是古籍善本的价值回归。“上世纪90年代初,一本很好的明清善本往往只能卖到几千元,这个价格还不如当代一个二三流画家的书画作品。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据报载,在西方,一本17世纪的《莎士比亚戏剧集》的拍卖价能达到折合人民币5000多万元,“我国的一本古籍如能卖到500万元已经是了不得了。”崔尔平说。 目前,一本明清善本的价格已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增长,而崔尔平对其今后的涨势仍然非常有信心。“我搞拍卖十几年来,还未见过同样的古籍善本的价格下跌过。书画的价格可能是呈波浪形的变化,但古籍的价格一定是较稳定上升的,只是上升的速度有快有慢而已。”崔尔平认为对于普通买家来说要认识到“买书容易,识书难”。无论是藏书还是投资,要找到真正“堪称善本的古籍”才是关键。 Related相关 古籍收藏自古就有。俗话说:“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宋元时期是雕版印刷的顶峰,雕刻精美、字体端庄、纸墨考究、校勘质量高。从明中叶起,宋元版本就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但近年来,宋元时期的精品刻本,早已寥若晨星。 明代的印刷业规模大、分布广、品种多,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全盛时期。明代印刷技术更加成熟,图版刻印更为精良。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也多有特色。明清两代的善本,乃是如今古籍收藏家竞相追逐的目标。 民国时期的图书数量可观、内容丰富,且由于距今较近,损坏或流失较少,时下价格相对偏低,许多私人藏家在经济上都能承受。 另外,各个时代的名人尺牍,在古籍收藏中一直牢牢占据一席之地。明清名家或现当代名人信札拍几千元、上万元乃至几十万元都很正常。 古籍造假的确不易。崔尔平举例说:“如果想要仿制一本明清刻本,首先要开一个工场,再请一批工人。一个工人一天能刻几十个字,这样刻上两三年,才能制作出一本。且不说其成本远远高于拍卖价格,仿冒者还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古代文化素质,不然连看都看不懂,如何造假?这样下来,试问谁会去干这样的事情?” 收藏古籍需要注意防潮、防虫。收藏者可在书橱内放上少许樟脑、干辣椒或者烟丝,对于防虫都有好处。另外,如用报纸包裹古籍,也可起到更佳的防蛀效果。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23797.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崔尔平:古籍善本一口舀得干的井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