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五铢背土设计背景 背土特征有哪些 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这三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本人仅有一枚藏赏品,十分精美。 钱背铸土字,出自北魏孝文帝的一道诏书。诏书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诏书对拓跋氏的由来以及改拓跋姓为元姓,做了清楚的解说,也说明了北魏王朝对土是由衷崇拜的。在钱币上铸土字是孝武帝继承其先辈孝文帝的衣钵,表示以土德王的意思。北魏王朝私铸和民间盗铸严重,钱多大小不一,此钱严重贬值,永安五铢钱文直读,永安二字接廓,永字下笔、安字宝盖与穿廓合成一线。 初铸钱光背无文,一般直径为2.2厘米,重3克左右,制作工整。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与鸡眼、剪边等劣小钱并行。北魏分东、西魏后,两魏亦均铸传世一种背有四出纹钱,系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541年)所铸。其货币混乱状况一直延续到了北魏末。 永安五铢背四出有什么特点 背四出何时铸造的 永安五铢背四出,又称令公百炉钱,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541年)为其承相高欢之子高澄在邺郡所铸。这种钱的出现是东魏王朝稳定币价的重要举措。北魏王朝纵容私铸,这就造成了永安五铢钱大小轻重不一。 一般重3克左右;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不光轻小滥铸多,而且严重贬值。当时民多私铸,私铸钱身轻薄短小,乃至风飘水浮,故引起物价上涨,斗米值千钱。 始料未及的是,四出永安五铢也未能改变这一局面,而且也出现了私铸品。其他各地出土的四出五铢直径多在21mm,是晚期铸造。笔者这枚安丘坑出土四出永安五铢(如图5)则既有阔郭轮、字体臃肿,铸造粗糙等的私铸钱特点,但直径却在24mm以上,这是典型安丘坑钱币一个特征。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23128.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永安五铢背土设计背景 “背四出”何时铸造的的评论